|
2007年宏观经济变化特征和主要问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 18:52 《中国投资》
文/岳国强 2007年宏观经济的主要特征 1.宏观经济由“高增长低通胀”,向“高增长高通胀”转变 2007年初以来,宏观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且增速不断加快,1季度GDP增速为11.1%,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9个百分点,随后,经济增速进一步加快,前季度GDP增速达到了11.5%,比上年同期快0.8个百分点。在物价变动方面,2007年的显著特征是通胀率逐渐走高,1季度CPI上升了2.7%,升幅略高于上年同期,随后CPI升幅逐渐加快,6月升幅为4.4%,累计升幅达到了3.2%,超过了年初设定的目标。在随后的几个月里,CPI成为了决策部门和经济学界的主要关注点。11月CPI涨幅升至6.9%,创10年来的新高,前11个月CPI同比上涨4.6%(见图1),估计2007年全年也将达到这一水平,比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高增长,高通胀”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2.总需求全面超过总供给迹象不明显 从CPI结构变化看,本轮CPI的上升与以往经济过热期有显著不同。以往经济过热期间,不仅粮食、肉禽蛋价格上升快,其他类消费品价格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而2007年除了肉、蛋类价格明显上升外,其他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不是很大,2007年前10个月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0.1%,蛋价格上涨了25%,粮食价格同比上涨了6.4%,而CPI仅上涨了4.4%(见图2)。 从其他物价指数的变化看,与以往经济过热时期相比,2007年除了CPI 上升幅度较大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原材料、燃料、电力购进价格指数(EPI)上升幅度并不是很大,前11个月PPI和EPI升幅分别为2.9%和4.1%。以往经济过热时期,无论是CPI,PPI,还是EPI皆出现相当高的涨幅(见图3)。由此推断,本轮通胀不是全面性的,目前来看,总需求全面地、严重超过总供给的迹象还不明显。 3.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 外需比重继续上升 从3大需求增长的变化看,2007年净出口增长依然强劲,外需比重继续上升,内需比重继续下降。2007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4%,比上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估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8%。若考虑物价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约11.3%,2006年同期实际增长约为12.1%。从实际需求看,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是减速的。2007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6.8%,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估计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6.5%,固定资产形成增速约为18%;如果考虑价格因素,估计2007年固定资产实际增长比上年同期也应该是减速的(由于2007年1-1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9%,基本与上年持平,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1%,低于上年全年的水平,估计200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升幅不会超过上年)。2007年1-11月贸易差额为238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1%,根据这一数据估计全年净出口增速大约为43%,如果考虑价格因素(2007年1-11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比上年同期平均升值4.5%),实际增长应该更高一些,估计为49.7%。 根据上述3大需求增长的情况看,2007年外需增长要远远大于国内需求(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速度,外需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突出,外需占GDP的比重将由2006年7.5%上升到9.3%(图4)。全年外需贡献率将有所上升,估计为21%。 4.对欧盟出口加速增长 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 从出口国家(地区)结构变化看,2007年的显著特点是,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而对欧盟出口增长加速上升。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前11个月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了15.1%,比上年同期降低了10个百分点,下降幅度相当大。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二是受次级债危机影响,美国消费需求下降。2007年前11个月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加速增长,增长率远超过对美国的出口。前11个月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速达到了29.8%,比上年同期加快了近4个百分点。对欧盟出口加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出现贬值趋势。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逐渐升值,截至2007年11月底,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了10.6%,2007年初至11月底累计升值5.3%。但由于美元对欧元汇率出现贬值趋势,2005年7月初至11月底累计贬值21.1%,比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速度要快得多,因此,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出现明显贬值趋势(见图5)。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欧元汇率贬值了8.3%。2007年1-11月中国对欧盟出口总额(2222亿美元)已经超过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总额(212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明显上升(见图6)。 5.宏观经济政策 由“双稳健”转向 “一稳一紧” 2007年初宏观经济政策对外目标是控制和调整贸易顺差过大,开始调整对外贸易政策,采取了人民币小幅升值和大规模取消出口退税等措施;对内与以往相比没有显著变化,仍然采取双稳健政策,目标是防止投资反弹和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相比而言,调整外部失衡成为宏观调控政策的优先目标。2007年初通胀迹象并不明显,因此并没把控制通胀作为调控重点;下半年CPI上涨加快,并超过年初设定的3%的控制目标,逐渐引起了决策部门对通胀的担忧,控制通胀逐渐成为调控重点。为控制通胀,决策部门采取了趋紧的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频繁,2007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了10次,目前已至14.5%,创20年来最高水平;利率提高了5次,一年期存款利率已达到3.87%;此外,央行还6次发行定向央票,紧缩力度可谓相当大。尽管如此,2007年货币供应量增速仍比上年有所加快,2007年10月底M2同比增长了18.4%,比上年同期加快了1.3个百分点,超出年初16%的预定控制目标。基于2007年经济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决策部门决定2008年将控制通胀和防止经济过热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即,内部平衡将成为宏观调控优先目标,相比而言,贸易顺差的调整似乎被放到了次要位置,宏观调控政策开始从“双稳健”向“一稳(财政)一紧(货币)”转变。 当前宏观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潜在风险 上述宏观经济呈现出的几个基本特征之间不是相互孤立,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理论上讲,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非贸易品价格相对上升(或实际汇率升值)是必然的,如果名义汇率升值受到控制,国内价格水平必然会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如果国内价格上升幅度受到控制,则名义汇率将会以较大的幅度升值;但若名义汇率和国内物价水平都受到控制,那么实际汇率升值将无法实现,或会出现贬值,这与高速增长的经济不相适应,从而引起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部失衡加剧。在固定汇率制和资本不能流动的情况下,贸易顺差将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从而引起国内价格水平的上升,同时还会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这样外部失衡又会反过来对内部平衡产生影响。 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是贸易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经济偏热和通胀率上升。根据上述分析,这些问题的源头是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部失衡不断加剧。外部失衡是我国近年来宏观经济的主要特征和问题,其根源是鼓励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尤其是人民币汇率缺乏足够的弹性,汇率政策的调整跟不上实际要求。由于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是钉住美元的,对其他主要货币缺乏弹性。因此,尽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逐渐升值,但对其他主要货币变化是不同的,有些甚至依然出现贬值趋势(如 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从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并不大。 从2007年情况看,外部的不平衡已经开始对内部平衡(通胀率)产生了影响,国内通胀率逐渐上升。2008年宏观调控目标将以内部平衡为主,控制通胀和防止经济过热,调控政策由“双稳健”转向“一稳一紧”,即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针对外部失衡的调整,2008年的汇率政策可能有两种选择:一是依然小幅升值;二是加快升值步伐。 根据目前的情况以及2008年可能的政策组合,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潜在风险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小幅升值的汇率政策组合下,贸易顺差过大问题难以在短期内缓解,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依然存在;同时,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也将较长时期存在,加之,目前的实际利率依然是负的,2008年利率上调空间依然存在,这些都将促使“热钱”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涌入国内。贸易顺差过大和“热钱”的涌入,将使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在较长时期存在,并可能进一步加剧,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很可能进入高通胀期。二是,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快速升值的汇率政策组合下, 2008年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的可能性很大,世界经济也将受到很大影响,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美国和世界经济下行,出口增速很可能迅速下降;若内需受紧缩政策影响而增长乏力,经济将会出现“硬着陆”,这将对收入和就业产生较大影响,严重的话,还会导致资产价格的大幅下降,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