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汇率机制与通货膨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4日 10:45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徐现祥

  最近几个月来,CPI连续走高。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管理开始致力于反对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说白了就是货币问题,政府多发货币,一定引发物价总水平上涨。这在宏观经济学家中已是共识,因此,一旦物价总水平上升,就一定要到“货币”里去寻找原因及解决方案。“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货币就是物价总水平的釜底之薪,此薪不除,“结构性通胀”就转来转去,不得安宁。这几年,钢铁、水泥、电解铝、土地、汽车、房地产、猪肉、石油一路抓过来,政府很辛苦,但CPI还是上来了。

  当然,抑制通货膨胀主要是政府的事情。因为自金本位结束后,只有政府控制着货币发行权,一旦货币供应量出现问题,个人、家庭、企业、地方都无能为力。这里似乎存在一个逻辑上的悖论:政府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主体,而通货膨胀根植于政府控制的货币供给,政府抑制通货膨胀不就是反对自己吗?是的,我们确实可以事后提出这种质疑——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但这就是事实。这种事实为普雷斯科特(Prescott.E.C)和基特兰德(Kydland.F.E )所洞察,称之为动态不一致(dynamic inconsistency),从而赢得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的奥妙不难理解。只是,我们把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上的这种行为委婉地称之为动态不一致。

  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之一, 然而政府稳定物价的目标面临多重挑战。因为政府为了实现其他目标会有意或无意地选择增加货币供给,从而物价水平上升,最终生产出通货膨胀来。当然,货币过多的具体成因各个不同。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高达25%的通胀,主要是滥放贷款,几乎等于每一间商业银行都敞着口子发钞票。当前的通货膨胀,直接原因当然还是货币。但是此次货币过多的原因,又和以往不同。进入新千年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市场,在现有的汇率形成机制下,进入中国结汇的美元,都换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究竟可换多少,这取决于“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只要出口创汇等不断,人民币就非发不可。央行当然不能容许这笔惊人庞大的高能货币全部留在市场上,于是不断发行央行票据“对冲”,“回收流动性”。收不干净的流动性就成了这一轮通货膨胀的货币基础。

  因此,中国目前治理通胀的困境是,近年来,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稳定物价,但在现有的汇率形成机制下却不得不增加货币供给,从而生产出通胀来。如何破解这个困局?在现行的规则下,将会不断考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的智慧及其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