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底层劳动力风暴:成本上涨变革全球生产格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4日 02:10 第一财经日报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通胀、外贸比较优势的影响,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从2007年开始明显化的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预示着中国正在接近“刘易斯拐点”(由劳动力过剩转向劳动力短缺),过度依赖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无法再维持。

  企业需要通过生产率的提高消化成本压力,并同时迎接全球化产业链的新调整。

  通胀背后的工资推手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通胀梦魇,飙升的肉价和粮价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以至于通胀背后的工资推手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

  但即便是食品价格上涨中,也可瞥见劳动力成本陡增的端倪。2007年上半年生猪饲养平均雇工工价比2006年增加了8%,削减了养猪业的利润。

  服务价格的上升,成为居民消费面临劳动力成本压力的最重要表征。今年10月,CPI中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上涨8.6%,比同期粮价的上涨幅度还高1.9个百分点。其实,自2001年起,上涨就成为服务价格变化的总趋势。

  如果追溯到居民消费的上游,企业在抱怨雇工成本上升压缩了企业利润。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同期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均工资的同比涨幅达到18.8%。

  也就是说,企业劳动力成本的增幅可能已接近甚至超过其整体生产的增速,随着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快步紧追,人力成本压力将更为迅速地扩散到下游消费。

  尽管官方在统计工资增长的时候,可能因样本中规模以下单位和个体私营单位资料的不足,因而高估了实际工资收入上涨增速。然而在以薪资微薄著称的纺织业,今年前8个月,纺织行业人均工资同比增幅也超过15%。

  此外,今年沿海地区“

民工荒”仍存,城镇家政服务人员的薪资水平也在快速上涨。这些占劳动力比重最大的低水平就业人员在供给情况上开始出现紧张,劳动力未来供给形势严峻。

  劳动力成本上升显示了中国生产方式的扬弃和回归,因为不能总是靠牺牲劳动者价值来迎合资本、维系增长。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通胀、外贸比较优势的影响,将成为未来几年

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为必然和必须。

  稍显宽慰的是,由于农户投放在农业中的劳动量仍保持逐年下降的趋势,中国总体上仍将是劳动力过剩地区,还可以继续“乘坐”经济高速快车。

  全球生产格局的变革

  如果考虑到全球资本过剩的背景,中国劳动力成本变化则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在资本和劳动力的二元生产投入模式下,资本的相对短缺往往对应着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在全球化中,赢家总是资本,而牺牲者则是那些追不上通胀的廉价劳动者。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用低廉劳动力成本为欧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商品,在资本过剩的背景下帮助欧洲将自身的通胀维持在较低水平。

  但在主要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后,固有的全球资本、劳动力分配格局逐渐无法维系。欧美将无法再以发展中国家非平衡的贸易政策作为逃避自身过度消费和金融膨胀的理由。

  而且资本的膨胀已侵蚀到欧美自身的劳动力成本。据经合组织(OECD)数据,在2007年9月份,欧元区的标准化失业率为7.3%,同比下降0.8%,月环比下降了0.1%。难怪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上月呼吁,欧元区成员国需要非常密切地监控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密集产业还会继续向更为不发达的地区转移。在国内将是由东至西,而全球范围内则是向东亚、南亚和非洲不发达国家转移。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和印尼等地,其国内纺织业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的1/3,劳动力成本相对优势的减弱已要倒逼中国生产向产品升级和效率提高迈进。

  今年,中国整体通胀水平未发展成全面通胀,工业品价格也维持在可忍受范围,很大程度上源于近几年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默默贡献。

  回头再看看纺织业,在多次贸易争端的冲击下,国内纺织业仍能维持快速增长就是生产率提高对吸收成本压力、提升企业竞争水平的明证。汪时锋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