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 00:12 金融时报

  李省龙 博士

  积极地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为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提出的一个同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模式。深刻地理解这一转变,对于深入领会十七大的精神实质,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历史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

  从经济理论上看,根据追求目标的不同,可将经济发展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实现更多经济产出为侧重点的单纯的经济增长,其实现方式包括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实现的外延扩张式的粗放型增长和主要依靠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实现的内涵提高式的集约型增长等两种增长方式,其核心在于单纯地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快的增长速度和总量的扩张;二是以追求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高为侧重点的经济发展,其内涵不仅包括单纯的经济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等各个方面。其实质在于全面地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好的发展质量和整体的协调。显然,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不同的方式类型,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在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上存在着一系列具体的技术差别和本质上的区别。

  人类经济发展的一般历史表明:就经济发展方式的演进规律而言,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总是沿着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的经济发展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道路演进的;就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选择而言,任何一个社会实际所处的经济社会历史阶段在根本上制约着其对发展方式的具体选择。换言之,我们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所有讨论只有在遵从上述历史规律和结合一个社会具体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才是有意义的。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1995年党更在提出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由此,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开始了第一个历史性转变:即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

  然而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历史性制约,原有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以2006年为例,是年我国以占世界总量15﹪的能耗、30﹪钢材消耗、54﹪的水泥消耗的巨大投入和消耗,以及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巨大代价仅产出了占全球产值总量的5.5﹪国内生产总值。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剧烈变化,又积累了以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以及收入差距的扩大等为表征的诸多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从理论上可以将这些矛盾和问题区分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问题和不和谐问题两个基本类别。其中,前者强调其对我国国民经济顺利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后者强调其对我国社会稳定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毫无疑问,两类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不仅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的代价日益增大,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也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内在的矛盾性结构:就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性而言,资料表明:自2003年以来,一方面,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大都保持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且投资主要集中在

房地产、汽车、化工和建材等少数产业上,投资的“潮涌现象”十分明显,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最终消费支出比重则从2001年的59﹪下降到2006年的50﹪;同时,自1994年以来,我国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常年“双盈余”,导致外汇储备规模剧增,已从1994年的516亿美元增至2007年6月底的13326亿美元。这不仅增加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对
人民币升值
的投机,也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涨;就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性而言,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至2006年底已达到3.3︰1.这意味着至少在未来的10年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将不可避免地继续扩大。意味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高速发展,我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悬殊较大、且不平等扩大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以居民收入差距为例: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在20年间的升幅达61%,即从1982年的0.28上升至2001年的0.45。从理论上看,这一指标已接近保持社会稳定的“警戒线”。更重要的是,这种经济分化仍在继续,并呈现出某种趋于两极化和固定化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逐渐在经济上开始、进而在社会意识和政治要求上相继进行、并大致完成了重新结构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重新结构化的社会分化过程中,社会利益群体形态由隐变显,利益需求和获得途径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群体利益冲突由暗变明,利益差距和矛盾不断趋于明朗化;利益群体的社会影响和作用由小变大,群体意识和利益观念日益强化。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新的社会结构已基本形成。而近年来中国理论界对所谓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研究,以及关于所谓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的划分等等,都只是对这一既存事实的理论反应而已,中国社会因此在结构上已成为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在社会重新结构化的背景下,以利益格局的实质调整为内容的改革的进一步必然导致不同阶层之间以利益损益为内容和基础的矛盾。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这些矛盾有可能趋于尖锐化和冲突化。中国社会在发展上已进入一个有较高风险的发展阶段,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系列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从上述两类矛盾和问题各自的运行机制和发展长远趋势,以及其相互影响的关系上看,第一,如无外力干预,其发展有可能导致对改革初衷在某种程度上的违背和改革进程在某种程度上的失控,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本身的波动和不可持续;第二,在当前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率的表象下,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可能隐蔽着较大的,且十分现实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由此可以判定:一方面,当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已从原先单纯的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除非有强有力的政策干预,否则上述矛盾的持续和发展将会极大地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只有在宏观上加强对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才能实现和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此,必须及时地推进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看,积极地推进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已成为在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与社会发展中最现实和最迫切的需要。同时,另一方面,近30年的改革和发展也已为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包括经济体制、市场供求格局、经济运行环境和物质基础在内的良好的基础条件,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备了现实的可能性。

  十六大以来,基于改革的伟大实践和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此相适应,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内容的进一步转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随着这一方针的提出和贯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将开始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即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根据十七大关于转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应继续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经济增长方式本身的可持续性。为此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降耗和环保的关系,积极推广和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应着力加强对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以提高其自身发展的协调性。为此必须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积极控制固定资本投资,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刺激消费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振兴第一产业,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确保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应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以确保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为此必须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努力使经济发展更加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实现。必须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维护社会公平。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卫生和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妥善调整社会分配关系,提高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人民群众的资产性收入。必须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实现以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的和谐发展。

  积极地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党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是我国前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层次的提高,而且标示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相信,这一转变的实现必将有力地推动

中国经济社会迈向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