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警惕通货膨胀预期强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4日 09:20 中国经济时报
易宪容 10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6.5%。10月份中国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3.2%;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5%。除了大规模工业制品之外,资源价格的上涨对CPI的压力正在日益凸显。也就是说,不仅PPI作为一个先行指标开始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去了,而且CPI上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正如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的那样,目前价格上行压力已经越来越大,管理层及市场不得不密切关注。然而,当前对CPI的理解仍然存在严重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目前通货膨胀压力很大,这不仅在于今年以来的CPI同比上涨幅度持续扩大,前三季度同比上涨4.1%,而且是后一个季度比前一个季度高(分别为2.7%;3.6%;6.1%);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扣除食品价格的上涨,那么今年的CPI上涨是不值得太担心的事情。 其实,国内CPI不仅存在统计指标体系的问题,而且目前的趋势也表明通货膨胀预期在不断强化。 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来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基本上把通货膨胀的目标值确定在2%的水平上。比如说,2001-2004年,8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2%,而新兴市场国家中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基本上在3%-3.6%的范围内。从1998年起,中国经济就处于一个通货紧缩时期。因此,当通货膨胀率一旦超过2%时,就应该十分警惕。特别是当通货膨胀率连续几个月超过6%以上时,就说明已经进入高风险的区域了,而不仅仅是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 对国内通货膨胀,当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严密加以注意,并采取适当的货币紧缩政策。 首先,无论是国际油价还是黄金及其他大宗商品(比如粮食及矿山资源品),价格近期都快速上涨,并且已经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特别是石油产品,对消费品价格的传导更为明显。而国际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并非仅是市场供求发生了变化,而是几年来美元价格的快速下跌。但是人民币的升值仅相当于美元下跌的升值,对其他货币来说,基本是贬值的。有人认为,可以通过人民币的升值来改变目前国内通货膨胀上行的态势,我想这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只要美元贬值的格局不改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一定会传导到国内来。因为,美元对国际其他货币的贬值远远大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 其次,尽管国内CPI上涨最主要是体现在食品价格的上涨上,但是从十七大报告的基本精神及最近出台的不少经济政策来看,国内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即国内经济失衡,比如国际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信贷增长过快,最根本的原因还不是市场上表面的价格高低,而是要素市场的价格机制扭曲,比如土地的价格、劳动力的价格、自然资源的价格及环境保护成本没有计入等。因此,就得通过市场及税收制度来改变这种失衡。从这样一个大的格局来考虑,未来要素价格的上涨是必然。要素价格的上涨也一定会带动相关产品及下游商品的价格上涨,这种格局在短期内不可改变。 第三,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率上升很大程度上在于两大资产价格(股市与楼市)快速上涨。可以说,价格上涨先是从资产价格上涨开始,然后再传导到与资产价格上涨的产业、产品及工人工资,并由这种价格上涨再传导到下一个产业,再后传导到食品价格上。而反过来,食品价格的上涨又会进一步带动前端产业的价格上涨。这样,当国内食品价格上涨时,也就预示着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全面上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两大资产价格泡沫要在短期内挤压出来是不容易的,因此国内通货膨胀就会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第四,通货膨胀预期对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将影响未来真实的通货膨胀水平。而通货膨胀预期的高低在不同条件下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比如,它可以受现实的通货膨胀率高低的影响,也可以受通货膨胀率持续时间、当前经济形势、当前宏观金融政策及公众相关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公信度等影响。因此,如何来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成了不少中央银行最基本的货币政策目标。 目前,无论是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还是经济形势总体过热,无论是通胀过高的持续性还是货币政策执行力度,都强化了市场对通货膨胀上行的预期。比如,最近发生在重庆家乐福门店的“踩踏事件”,就是居民对通货膨胀预期上行的一个典型事件。尽管目前中国大多数商品的供应十分充裕,但是当绝大多数居民预期物价水平会持续高涨时,他们就容易参与这种商品的抢购。过去一年,中国食用植物油批发价格大幅上涨逾40%。今年10月份,其涨势有所加剧,北京超市的价格涨幅为每周3%左右。牛奶、猪肉和鸡蛋等其他食品的价格也在快速上涨,导致整体年通货膨胀率可能要超过6%。 当前,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来稳定通货膨胀预期,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央行货币政策力度,才是防止通货膨胀潜在风险的关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