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展循环经济是甘肃的现实选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14:24 《经济导刊》
文/单德朋 王 英 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甘肃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甘肃经济快速增长是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越来越贴近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边界。粗放的增长方式维持其可持续性的空间愈来愈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上,国外已经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循环经济的模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代表的污染预防型,即资源节约型立法模式,将集约经营、清洁生产等纳入预防污染、节约资源的法律框架,具有环境资源法属性。另一种是以德国、日本等国为代表的资源循环型,将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循环再生法制化,具有经济法属性,两者的共同实质都是将能量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再循环纳入法制轨道,前者侧重于生产消费过程的资源消耗和污染防治,后者侧重于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消费模式。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立法的完善,两者必然归于统一。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循环经济研究大部分还局限于探索阶段,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操作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导致各地在盲目追求GDP时,极大牺牲了环境资源。中国的循环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中国各实践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各地根据实际建立了很多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其中的典范是广西贵糖模式。园区内通过配置资源,使废弃物得到了有效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在实施绿色科技和教育服务方面,国家加强了相关宣传,印发了大量有关循环经济的知识读本。在发展绿色商业服务方面,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废旧产品回收利用,加强了绿色消费管理,同时在商业经营机构中树立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在推行绿色公共管理服务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规范社会生产和消费行为。在以后的实践中,各省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加以推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甘肃省作为中国西部一个经济欠发达、经济发展又对自然资源高度依赖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既表现在经济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也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及严重依赖、消耗自然资源上。 甘肃省自然资源相对薄弱,探明煤炭保有贮量、石油贮量3.6亿吨,人均水资源量在全国平均占有量人均水平相对较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铁、铅、锌等主要矿产资源后备资源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资源的持续投入,这将增加甘肃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和资源难以为继之间的矛盾,制约经济的发展。 甘肃目前的资源开发浪费严重, 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 只开发、不保护, 甚至盲目开发、严重破坏资源的现象。传统生产方式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 许多有用的成分当作废物排放,产生的资源废弃物增多, 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主要是矿权市场管理不完善的原因,2004年以前,甘肃省矿产资源管理无规划可依,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均属于地方政府管制下的行为,没有从市场化的角度完善矿权市场建设,从而造成效率的缺失。并且矿补费征收在甘肃一直被忽略,减少了企业矿产资源开发的成本,不利于构建资源开发的集约化模式。这些资源禀赋和开采方式上的缺陷降低了甘肃省矿产资源供给的可持续性,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甘肃省的资源利用现状 甘肃省虽然资金匮乏,它的工业经济又是一个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的高耗能重型结构,能耗强度和能源利用水平目前在国内处于落后地位。2005年甘肃每万元GDP耗煤2.28吨,比全国平均水平GDP每万元耗煤1.22吨高出85%;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4.99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2.59吨标准煤高92.7%;甘肃省每万元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硫排放量34.3千克,是全国平均水平14千克的2.45倍;化学需氧量排放量9.46千克,比全国平均水平6.75千克高出40%。而国内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很高,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这表明在资源利用效率上,甘肃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单位能耗的产出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造成甘肃省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和公众对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发展思路比较传统,没有转到通过存量调整,挖潜改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政府和企业的发展目标都以GDP为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以资源、环境换取GDP现象的泛滥,并且公众资源节约意识还有待于提高;二是法规政策不完善,缺乏促进企业节能的激励政策,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在某些地区难以落实;三是部分能源产品价格扭曲,企业缺乏竞争压力,资源综合利用的内在动力不足;四是技术装备落后,总体水平较低,并且对技术改良投入不足,绝大多数企业融资困难,政府对节能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不够。 作为祖国西部省份自然屏障,甘肃省地理位置较为特殊,由于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治理,如果继续沿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 型发展模式,必然导致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这些问题既直接影响甘肃省经济增长的速度,又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甘肃省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有色、冶金、电力、石化、机械、建材等全省的支柱产业,都是依靠资源、能源和基础材料消耗的重点行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全省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资源不足对甘肃省经济发展约束日益严峻。金昌、白银、嘉峪关、玉门、窑街等重点资源型城市都面临资源日益枯竭的形势。甘肃已经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了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迫切要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在资源短缺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制定科学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应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构建生态工业体系,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中注重在现有储量下找到资源产出与可持续供给的平衡点。增加投入,加大资源勘查力度,找到更多的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储备。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依法管理利用资源。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洁净能源。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工业由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资源输出型向节能、环保、精深加工方向转变,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抓住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机遇,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建设一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大项目,在冶金、水泥、化工等行业选择一批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 加强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以“3R”原则作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理论架构具有理论和现实的科学性,“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3R”原则的实现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甘肃省在保证对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兰州高新技术创新园、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张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以及武威黄羊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科技园区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区,并依托甘肃省优势科技资源,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资源减量、回收、再利用三个层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发展中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 近几年,甘肃从块状区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从共生企业和产业间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组织上下游企业开展梯级循环利用工业固废;在重点企业间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但这些探索远远不够,应该加快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中长期规划,在项目补助资金安排计划中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支持。 目前甘肃政府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政策和支持资金匮乏。尤其在节能方面尚未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主要集中在水泥、墙体材料等少数建材产品领域,实际能够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很小,总体的激励力度远远不够。与一般普通项目相比,多数节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但经济效益相对较差。在目前市场经济和企业经营机制条件下,这些项目的融资渠道有限,项目实施难度很大,多数企业投资节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缺乏积极性。政府部门应对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各自职能予以明确,同时注重抓好政府管理机构自身能力建设问题。逐步建立公平竞争、政策统一的循环经济发展协调机制。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