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中国制造蜕变成世界制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14:23 《经济导刊》

  文/崔海潮

  “中国制造”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确实,似乎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渗透了“中国制造”,LG、GE、东芝、诺基亚、摩托罗拉、戴尔、IBM……,“中国制造” 已在集装箱、家电、电子玩具等领域的上百个产品市场以第一的份额傲视全球。

  于是,有美国人发出了“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的感言,甚至有人断言:“中国制造”即将代替“日美制造”、“欧洲制造”成为新世界制造业的代名词。然而,西班牙埃切尔中国鞋商城的火烧事件之后,近年来美国和欧洲针对“中国制造”的反倾销议案例亦是层数不穷,进入 2007 年以后的中国产品所面对的出口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转变中国制造给世界带来的负面形象

  一提到“中国制造”往往给人一种“中国制造 = 低质低价 = 倾销”的贸易形象,应该说,低价优势是“中国制造”能在世界上的大行其道的最重要原因。国外的普通消费者购买中国制造商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制造”在价格方面的巨大诱惑力。著名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摩根斯坦利的报告显示,过去10年间,中国的廉价商品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低价的优势的基础是廉价劳动力,而这也使得“中国制造”一直苦苦挣扎在价值链最低端,而中国现实中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匮乏已明显制约了中国制造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亚洲最大的服装和

纺织品贸易商Li&Fung的董事长William Fung著名的“3美元”论断从另一个角度形象地诠释了“中国制造”的困局。他说“平均来讲,在1美元的出厂价和4美元的零售价之间存在3美元的差价,与其去拼抢已经少的可怜的1美元制造成本,不如集中精力去瓜分那3美元的蛋糕。”而不幸的是,“中国制造”恰恰在为这1美元拼抢。现代产业价值链所阐述的产业链“V”字形曲线(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一般而言,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目前,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停留在加工制造的初级阶段。即生产的多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仍然被发达国掌控。例如占我国进出口贸易半壁江山的计算机等电子产品,所涉及的主要是CPC芯片、及各种大规模集成电路仍为发达国家所研制, 主要程序、参数也被掌握。这也正是中国制造成长为世界制造品牌的最大障碍。

  比廉价更大的威胁在于“中国制造”充斥着大量假货。据美国海关的统计,2003年,在美国口岸被查获的假冒产品中,来自中国的产品占了66%,远远高于居第二位中国香港的5%和第三位墨西哥的4%。假货的层出不穷眼中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几年前,美国电子制造商就发起了NoChina运动,提出“远离中国零件”。这些事件都严重损害了“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形象,有碍于“中国制造”的长远发展。

  “中国制造”提升途径

  在新世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服务业为重心的全球化中,“中国制造”将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与国际巨头共舞呢?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

  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当前,我们的企业与外企是零距离的竞争,劳动力低廉的资源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失去,应多在技术开发、创新上下工夫,实行集约经营和投资多元化,从而提高资产利用质量和效率。加强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挖掘内部潜力、不断地对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消耗,这样成本就会下降。同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使产品的档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也相应会提高。所以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源泉在于良好管理下的创新,在于人的积极性的不断发挥,在于不断地提高效率。

  沃尔玛公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1999年全球销售总额达到1650亿美元,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000年销售总额达1913亿美元,超过了通用汽车公司。一家属于传统产业的零售企业,如何能在销售收入上超过“制造之王”的汽车工业,超过世界所有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超过引领“新经济”的信息企业。沃尔玛通过对物流、信息流有效控制,使公司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变得高效有序,实现了商业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统一化,从而达到实现规模效益的目的,使其在

零售业界所向披靡,这正是企业有效管理的体现。

  实施名牌战略

  企业要全面、快速、长久、大规模地发展,就要实施名牌战略,这是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国际上的一些名牌企业,例如,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等,已被广大消费者所熟悉和喜爱,人们认为质量好、耐用,这就是名牌效应。这些名牌、名企、名品的成功,启示我们,要想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获得成功,就必须让世界的消费者认可并树立名牌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这种竞争会逐步渗入到中国的市场经济,会进一步加剧竞争。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是高层次、综合性、总体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因此实施名牌战略就要以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为先导,在推进技术改造和创新的基础上,依托资源优势,千方百计发展科技含量高,性能优良的“高、精、尖”的优势产品和拳头产品。

  众所周知,海尔是我国近年来新崛起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在1985年,海尔只不过是一个年销售收入只有348万元的小厂;而到了1999年,当年的小厂已成为一个大集团,其销售额达到212亿元,增长了6000多倍!它连续15年保持了平均81.6%的高速稳定增长,堪称现代经济的奇迹。海尔的成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其正确的名牌战略。海尔人一开始就着手从理念上、制度上、全员意识上和生产全过程上采取措施,提出“日清日高”管理理念(OEC):树立高起点的名牌战略。为进一步塑造企业形象,海尔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在原来良好服务基础上推出一条龙六位一体星级服务:电话咨询上门设计、免费送货、免收材料费、24小时服务到位、用户跟踪回访。在公关宣传上,结合近几年海尔国际化趋势,打出“海尔,中国造”国际化形象的宣传口号,从而使承载海尔企业整体形象的企业品牌形象更加丰满,内涵更加丰富。在产品延伸上,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与更具个性化的新产品。

  从“体力”向“智力”转变

  “中国制造”要想真正打造世界品牌,增加产品的生命力就必须从“体力”制胜向“智力”制胜转变,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微软公司就是“中国智造”很典型的范例:2006年11月30日,在微软三大产品的北京发布会上,“中国智造”的字眼第一次出现在了微软COO凯文·特纳的演讲稿中。而今年4月,比尔·盖茨访问中国的时候,宣布中国大力开发进行研发,并且在北京、上海建立了研发工作区的蓝图,微软的“中国智造”路线也显得越来越清晰。1998 年底,微软研发集团的总裁张亚勤一起成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进行基础研究。5年之后,微软亚洲工程院成立,至此,微软完善了在中国的从开拓到技术,产品的孵化和创新。2006年1月,微软亚洲开发集团成立,微软进行了一次完整的资源整合,进行了优化。张亚勤直言这次整合可以说是中国研发制造的3.0阶段。“这样我们在中国就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创新的产业链,包括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孵化和合作。”直到今天,微软一直在积极扩张着在中国的研发版图。

  研发技术的不断提高,必然带动产品的不断更新。任何商品都不会在市场上长生不老,永远处于高潮,名牌产品亦是如此,名牌产品也必须随着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不断地变化而变化。任何产品都会有一个推出、成长、维护和衰退的过程,因此要永远推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成功经验是当一种产品得到市场和客户认可的时候,就应该进行新产品或更新换代产品的研制,时机的选择准确,就能收到老新双赢的效果。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