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福建发展观如何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14:22 《经济导刊》

  文/高 楷

  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

  “十五”期间,福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趋于同步。2000年至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432元增至2006的12321元,五年增长65.8%,年均增长10.6%,同期GDP年均增长10.8%,与经济增长趋于同步。而农村居民收入落后于经济增长。2001年至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比较低,均低于同期GDP增长率。2000年至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30元增至2005年的4450元,增加1220元,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6%,只有同期GDP年均增长率10.8%的61.1%,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

  城乡居民贫富分化程度较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逐年扩大的趋势,2000年

福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分别为2.30:1,到2005年为2.77:1。呈逐年不断扩大的趋势。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要用于消费和储蓄以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城乡差距就更大。

  整个“十五”期间,福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44.7%下降到2006年的40.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48.7%下降到2006年的46.11%。福建城镇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在“十五”期间都有所下降,福建省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贫富分化程度都略有好转,城镇居民已接近富裕门槛,而农村居民仍在温饱线上。

  从福建实例可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已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差距水平也在加大,这种扩大趋势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对此必须予以重视。

  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原因

  传统部门劳动者收入水平很低,一般只能维持自己和家庭最低限度生活水平,而在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的基础上,对差距扩大的原因给予深刻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只要传统农业部门还没有摆脱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二元经济结构中的不利地位,城乡收入差距就很难缩小。二元经济结构政策的一个集中表现是国家从农村汲取资金,尽管不同时期汲取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但城乡资金流动长期趋势是向城市倾斜。而二元经济结构政策没有根据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转变来修订城乡关系政策,造成了严重后果。最突出的结构偏差是城市化进程滞后,70%的人口还居住在农村,二分之一的社会劳动力和近 80%的农村劳动力在从事农业,农民数量大,就业机会少,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难题。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分配和城市空间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二元结构的制约。可以说不改革二元经济结构政策,我们不可能解决好“三农”问题。不冲破它的束缚,将严重制约我国新一轮经济的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解决对策

  我们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摒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赖以存在的种种政策和制度安排,加速市场网络体系建设,优化整合市场资源,形成统一的城乡大市场。

  统一城乡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必须改革以限制人口流动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二元户籍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户籍制度。其核心是改二元的户籍制度为一元的户籍制度,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二元制的管理模式,实行户籍人口按实际居住地登记。城镇要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外来人口按职业或者居住地入户。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并落户后民主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样的待遇,履行相应的义务。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允许农民自主进城镇定居,让户口只具有标志居住地的意义,在户口失去特殊福利含义的条件下实现城乡居民的平等权利。

  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发挥市场在就业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要取消针对农民工制定的限制性就业政策,清理各种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二元身份所带来的就业和待遇的不平等问题,有利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实现城乡产业互动与共融

  产业互动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互动以县域经济为基础,要抓重点产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县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实质是“化”农业、“化”农民、化“农村”,核心是富民强县。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关键是要实施带农村、促农业、富农民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实施这一战略的着力点要放在推动城乡经济共融,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业互动、城乡共融的发展新思路的确立,将有力地促进我省县域经济、特别是丘陵地区和农业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推进产业互动、城乡共融,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县域工业化的着力点。一二三产业是互为因果、互为市场、不可分割的。农业产业化实质上就是农村工业化,它是通过把农业这个产业链从生产环节向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延伸,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综合竞争力,这样富民才会落到实处。

  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迅速崛起,己成为农村通向城市、城市辐射农村,加快城乡经济渗透,实现城乡经济互动的重要载体。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地理条件、环境资源条件及市场条件适宜和乡镇企业及人口比较密集的乡镇,组织建设不同类型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同时,敞开大门,广泛吸收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调动农民进城、兴城的积极性。

  要调整城镇化战略思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乡共融的核心是城乡优势互补。城乡共融的过程实际也是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乡镇城市功能逐步实现,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的过程。推进城乡共融,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财税体制

  目前城乡二元的财税结构下,农民承担着比城市居民还重的负担,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要改革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建立城乡一体的税制体系。按照建立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税制的要求,逐步减少从而完全取消专门针对农民设置的税制体系,使农民作为纳税人取得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纳税地位。

  2005年我国己经取消农业税,但是取消农业税不等于建立了城乡统一的税制。在统一的税制下,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农民也有纳税的义务,取消对农民单独征税以后,把农民的税收负担纳入相应的税收系统,使农民的税收负担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按照其经济活动的属性,分别在相应的税种下交纳

个人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等。农民作为纳税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享有相同的税种制度,但是长期以来,福建省农民收入低,农民负担重,农村需要休养生息,不应该把从农业中征税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在税收政策上,对农民应该倾斜,实行在税率上的减免,“以税惠农”能够保证农民直接受益,提高农民收入。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少数地区己经开始了相关制度建设,但是范围很小,福建省依然以传统方式对农村贫困群体进行救助,这样的救助行为是非常不规范的保障制度,应该全面考虑建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财政是否有这样的经济能力负担从农村居民消费的特点现实考虑,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可以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年以非规范方式对农村的扶贫支出的规模是很大的,应该不存在经济条件约束,所以最重要的问题是保障标准的确定和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责任分担。

  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农村人口多,在短时间内难以在农村建立覆盖面很宽的医疗保障制度。对于广大农民而言,疾病威胁主要是重大疾病,发展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中央政府要提供医疗保障的启动资金,大病统筹互助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应该是与农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坚持自愿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完善其他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博士研究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