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高油价背景下中国石油供应安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 15:21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

  作者:郭庆方

  国际市场油价从1999年起一路攀升,名义油价已从1998年的12.72美元/桶上涨到2006年的65.14美元/桶,上涨了52.42美元/桶,增长了4倍多(BP,2007)。目前,国际油价已经逼近100美元大关。此轮国际油价上涨时间之长、涨幅之大以及价格水平之高,几乎都是前所未有的。而我国自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石油供给越来越依赖于国际资源,石油进口规模不断增大,2006年我国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高达48.17%,许多机构预测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到2020年将可能达到60%。在此背景下,我国石油供应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焦点问题,特别是公众讨论的热门话题。

  关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对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程度,专家和公众对国际市场高油价影响我国石油安全的认识和反应存在明显的分歧。在公众领域特别是在公众媒体中,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之所以引起重视,很可能是由于石油与人们(特别是中上收入阶层)日常生活相关,将高油价与石油安全联系在一起能够牵动人们更多的神经,具有更多的新闻价值。而专家或学术领域对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影响我国石油安全持相对低调的态度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客观原因,因为

国际油价的正常上升并不会对我国石油安全真正构成威胁。

  但是,由于石油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判断目前的高油价是否真的对我国石油安全构成威胁不能简单化和表面化,而需要理性、深入的思考。

  供应中断是石油安全的本质规定

  任何事物都是外延越大,内涵就越空,石油安全也不例外。石油供应安全作为一个科学范畴应该有它的严谨准确的内涵,抓住一、两个非本质的、不能严格区分的表象,不利于制订正确的政策。因此,正确评估我国石油安全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 

  从石油供应安全的内涵来看,石油供应安全有着明确的标准。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许多机构给石油安全所下的定义中得到答案。国际能源机构对石油安全的定义是:“石油安全是保证在成员国内达到最高级别的可持续发展、最广泛的就业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同时不断保持财政稳定性,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的石油安全保障”。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构建中国资源安全体系》中提出,所谓资源安全就是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中自然要素(包括物质、能源、过程)的稳定、持续、及时与足量的供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一书中认为,所谓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数量与价格上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石油供应。所谓石油不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供应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价格暴涨对一个国家经济的损害,其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油价波动的幅度以及应变能力。国土资源部在《石油安全评价体系初步研究》一书中对石油安全的界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及时、足量、经济地获取石油供应,以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和持续、协调发展的能力。从上述石油安全有关定义可以看出,石油供应安全包括供应中断和价格暴涨两个方面。但如果仔细考察现实生活中两个层面对石油供应安全的影响,就不难发现供应中断才是石油供应安全的本质。

  1.石油供应中断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石油供应的严重中断是一种非常态,具有短期性、临时性特征。尽管石油供应的中断时间往往相对较短,但破坏力却很强。石油供应中断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规模大、势头猛、可控性差,使大量消费石油和进口石油的国家在短时间内难以采取有效的对策,调整的空间也比较小,因而社会经济平稳运行受到严重干扰。更重要的是,石油供应中断还会诱发石油价格在短时间内暴涨。历史上发生的几次所谓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基本上都是石油供应中断诱发的。

  在1973-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中,全球石油供给每天大约减少500万桶,国际石油名义价格从1973年的3.29美元/桶飙升到1974年的11.58美元/桶,价格暴涨了252%。OECD国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960-1973年平均5%的黄金期,急剧下滑到1974年的0.5%、1975年的-0.3%,1975年失业人口达到1740万、贸易赤字超过250亿美元。在紧随其后的1979-1980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全球石油供给下降了10%,油价在短时间内迅速从每桶12美元攀升至36美元。OECD国家经济增长率从1979年的3.2%下降到1980年的1.2%,又在1982年进一步下降到-0.3%,失业人数在1982年达到3010万人,并形成1979年-1982年的连续贸易赤字,4年累计赤字1420亿美元的赤字。1990年海湾战争导致油价在3个月时间内从每桶14美元飙升至40美元,战事结束又迅速回落至18美元。因此,石油供应中断从数量和价格两个方面严重干扰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危及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尽管我国并没有真正经历过石油供给中断,但有研究表明石油供应中断将导致我国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下降3.5%—4.0%。如果考虑到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石油需求越来越大,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供给严重中断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会更大。  

  2.市场因素共同作用的高油价尽管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更多地表现为商业风险  

  目前的国际市场油价持续走高基本上是由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因素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内生性,市场比较理性、市场秩序没有打乱,价格信号也没有扭曲,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没有削弱。因此,尽管由市场供需基本面决定的高油价可能会提高石油使用部门的用油成本,但由于其可预测、渐变性,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却不见得有多大的影响,不会真正危及到我国石油供应安全。

  目前,与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涨相对应的却是世界经济相对快速的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从1999年到2006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4.3%,在国际油价高涨的2004年、2005年和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5.3%、4.9%和5.1%。此轮国际油价上涨之所以没有对世界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此轮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基本属于正常的价格波动,是一种常态。随着世界经济从东亚金融危机中复苏,经济增长加速、石油需求加大,诱使国际石油价格高涨。对我国来说,根据中科院的一项分析,相对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5%、10%、20%、40%、50%、100%,我国实际GDP总量与基态相比仅分别减少0.029%、0.053%、0.088%、0.126%、0.137%、0.159%。因此,此轮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总体上并不大,基本上没有构成石油供应安全层面的威胁。

  高油价稳固了世界石油供应

  目前的国际市场高油价降低了世界石油供应中断的概率,强化而不是弱化了石油供应能力。从历史上看,几次产生重要影响的石油供应中断基本上不是来自于“天灾”,而主要是来自于“人祸”。在目前高油价背景下,石油出口国策略性减少石油供应或以减少石油供应作为“政治武器”越来越缺乏市场基础。 

  从历史上看,前两次石油危机特别是第一次石油危机之所以造成严重的后果,不是由于石油供应中断的程度有多大,而在于其先前的低油价使许多石油消费大国形成了石油依赖,但却没有形成有效防范机制。1961年-1970年是“石油天堂”时期,国际石油名义价格连续10年保持在1.8美元/桶的低水平,刺激世界石油消费量在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初期快速增长,从1965年的31.24百万桶/天急剧上升到1973年的56.33百万桶/天,8年提高了25.1百万桶,增幅高达80.3%,平均年增长率高达7.65%。许多国家在此时期形成了石油依赖,由于产业过于依赖石油,又在低油价情况下缺乏应对石油供应临时中断的准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当前,许多国家在前几次的石油危机中已经总结出经验教训,应对石油供应中断的反应机制比较健全。短期而言,主要石油消费和进口国的石油库存在逐年增加。除了2002年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下降导致石油库存减少外,从2000年到2006年,世界石油产量都大于消费量,仅这7年的累计库存增加量就达到1.96亿吨,可以满足2006年消费水平18天。长期来看,在高油价阶段,石油净进口国面临着高油价压力,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节约石油、替代石油,以减少石油依赖。这些措施都提高了石油净进口国的短期和长期需求弹性,供给中断的冲击不会造成国际油价过高程度的暴涨,持续的时间也很难长久。 

  从石油出口国的利益角度看,由于国际油价已经处于高价位,不仅减少石油供应的机会成本比较高,而且由于在高价位下石油需求弹性比较大,石油供应中断还会减少石油出口国的收入。因此,石油出口国通过减少石油供给来达到其某种利益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因此,在目前高油价背景下出现石油供应中断、石油不可获得的概率实际上是非常微小的,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石油供应中断危机,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如1990年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国际油价飞涨,3个月的时间内从每桶14美元突破到了40美元,但这次油价高涨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要小得多。 

  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在高油价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加强

  国际市场高油价引起许多人对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担心。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太大的必要。国际市场高油价不仅大大减少了世界石油供给中断的可能性,由于目前的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变化对提高我国利用世界石油资源的空间和选择余地都非常有利,所以专门针对我国的石油供应中断发生的可能性更是非常小。

  自从石油成为一种国际性商品以来,世界石油市场结构一直在不断演变,1987年以来,形成了垄断性竞争市场结构,而伴随着垄断性竞争市场结构的是世界石油市场的一体化。因此,过多地注意目前石油进口的地区分布或国家来源有一定的误导性。实际上,主要石油进口国要依赖于全球石油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可用的资源正由一些全球化运营程度不尽相同的石油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配,这些公司根据炼油能力以及油品市场需求的具体分布,按照最小化运输成本和最大化原油价值的原则,进行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球化分配,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假设中东(主要供应亚洲)、俄罗斯(主要供应欧洲)、墨西哥或委内瑞拉(几乎全部供应美国)发生石油供应中断,除了短期的调整时期以外,这些供应中断都会对主要消费地区产生联动的影响。预计在未来20年内这种模式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世界石油市场格局的这种变化意味着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必须从全球市场角度进行考虑,其供给是相对多元化的。考虑到中国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任何石油供应国都不会放弃这个巨大的现实和潜在市场。如果某个国家不对中国出口石油,就会有其他竞争对手填补这个空缺。只要中国愿意按照市场价格进口,世界市场将能够提供中国所需要的石油。因此,在高油价背景下我国石油供应安全不仅没有削弱,还得到进一步加强。

  结论和政策建议

  由于石油供应中断是石油供应安全的本质问题,高油价强化而不是弱化了世界石油供应能力,在石油市场全球一体化和多元化背景下,我国获取国外石油供应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也在增加。因此,目前由市场基本力量内生决定的高油价更多的表现为商业风险,而不是石油供应安全问题。认识目前的高油价商业风险性质,有助于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1.大胆利用国外石油资源 

  我们对待国际市场油价高涨对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影响,既不能掉以轻心、疏忽大意,但也不能“如临大敌”,更不能“因噎废食”,必须坚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充分利用国外石油资源。与小概率的供应中断相比,相对丰富便宜的国外石油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比它带来的风险高出许多倍。

  2.提高我国获取国外石油资源的能力

  获取国外石油资源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石油贸易能力,通过体制改革、技能培训和市场主体培育,降低进口石油成本和风险,尽量避免高买低卖;二是获取国外“份额油”的能力、加大合同油的供应水平。  

  3.谨慎动用国家公共资源  

  石油供应安全属于国家基本利益,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在公共财政体制下,应对国家石油供应安全需要动用政府的力量,由于目前的高油价更多的是商业风险,政府尽管需要加强保障石油安全相关制度如预警机制、反应能力和短期社会动员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和完善,需要稳步增加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库的石油储备。但国家的公共资源不能轻易动用,最好只起到威慑作用,备而不用、引而不发。界定好目前高油价对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影响的性质,不仅符合公平原则也减少了市场扭曲,提高了石油资源配置效率。  

  4.完善市场对石油资源的配置能力    

  尽管高油价强化而不是弱化了我国石油供应安全,但代价还是比较高的,需要认真对待。从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相匹配的角度看,目前的高油价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市场问题,也是一个长期问题,不能轻易动用公共资源和短期措施,而应该通过完善市场对石油资源的配置作用,提高价格信号调节石油供给和需求的能力。 

  5.强化炼油投资和技术进步,提高炼油能力

  从石油供应安全角度看,炼油能力构成了我国石油供应的一个重要环节。国际市场高油价对我国炼油能力的影响非常大,会抑制炼油投资、弱化炼油能力,容易形成炼油在石油产业链的瓶颈,提高石油供应中断的危险。因此,炼油能力不能轻易受高油价的影响,反而通过高油价刺激炼油技术进步和结构的优化。 

  6.切实落实各项节油、替油措施,降低石油需求增长,提高需求价格弹性

  石油问题既在石油之中又在石油之外,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石油节约包括石油生产环节的节约和石油使用环节的节约,但更重要的是石油使用环节的节约;石油替代努力主要包括煤炭液化、发展生物质能、发展

燃料电池技术和石油化工原料的替代等措施。通过石油节约和替代还可以提高价格弹性,提高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