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经济学者激辩通胀:适度还是过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 00:30 第一财经日报

  熊剑锋

  对于当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几乎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CPI数据上。

  CPI在8月份创下了6.5%的近十年纪录之后,9月份略有回落到6.2%,对于2007年第四季度以及整个物价走势,学界也产生了相反的看法。向上,还是向下,这是一个问题。

  11月3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举办了三季度宏观经济研讨会,并发表了《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对于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进出口、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供应量等数据进行探讨和预测。

  这份报告由CCWE的李稻葵、袁钢明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雷鼎鸣和邹伟业共同完成。报告认为,中国GDP增速在四季度达到11.79%的高点后将逐步回落,

  2007全年GDP预计为11.8%,2008年全年的GDP增速将回落到10.8%。出口方面,2007年全年的出口增速将达到25.7%,但是将持续回落,2008年的出口增速回落到20.9%,货币和准货币供应量M2预计达到17.5%,2008年的M2增速上升到18.4%。

  对于上述指标的预测,参与该研讨会的学者们的观点都较为一致或者接近,但是在CPI上,出现了较大分歧。

  1 食品推动还是货币现象?

  分歧首先出现在物价的走势上。CCWE的报告认为,CPI将持续走高。一直到2008年三季度,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7.52%的高峰之后会逐渐回落,因而整个2007年的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速将达到4.72%,2008年这一数据将飙升到7.34%的高位。

  在此前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三季度宏观经济报告会上,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也认为,油价上涨、工资收入增加、节能减排、流动性过剩等因素将导致2008年物价水平继续走高。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对此并不认同。范剑平认为,8月份CPI的6.5%的数字是此轮物价水平上涨的顶点和拐点,2008年的物价将逐步回落。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明年的价格走势可能低于今年的CPI,原因是,目前带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还是食品,其中像猪肉这些是短期因素。

  在一定生产时期之后,食品价格的上涨会很快带来供给的增加。

  但是其他方面的因素,例如工资上涨,可能对物价上升有温和推动作用,明年可能是一个温和通胀的状况,但是不会高于今年的物价上涨速度。

  雷鼎鸣认为,此轮物价上涨更多的是一个货币现象。作为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雷鼎鸣被认为是一个芝加哥学派,即推崇市场自由和货币主义。

  雷鼎鸣认为,通胀最大的两个决定因素是货币供应量和GDP增长有多快。如果货币供应量增长比GDP增长快,就比较容易出现通胀,如果比较慢的话就会出现通缩。按照中国的数据,从长远的平均数据来看,货币增长量渐趋GDP增长量。

  “食品价格上升只推动了食品相对价格的上升,那不是通胀的上升。”雷鼎鸣说,“假设货币供应量、GDP不变,食品价格的上升就会引起其他的商品价格下降。因为通胀率是平均的,已经被货币供应量和GDP决定了。”

  在雷鼎鸣看来,中国物价水平高企,出现通胀的势头,主要的压力还有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货币的供应量被迫大幅度增加,首先推高了资产价格的压力,然后慢慢传导到消费类的价格,导致CPI不断走高。“我认为明年的压力会继续存在,货币供应量会有一个很大的增长。”

  在雷鼎鸣参与的CCWE《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中,从现在到2008年的货币供应量将高速增长,2007年货币供应量增速将达到17.5个百分点,2008年则上升到18.4个百分点。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也认同此观点。“食品价格上涨只是一个扳机和导火线。”

  “一般来说,流动性过剩对价格的影响有两年左右的滞后。”左小蕾表示。在2004年前后的国际经济形势对物价上涨非常重要。

  2001年美国发生两件大事:第一是纳斯达克股指大跌,另一个是“9·11”。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联储采取了20多次降息的措施,从7%一直降到1%,导致市场出现大量的流动性。与此同时,日本也长时间保持了零利率,欧洲2005年之前都维持2%的低利率。三大经济体全面输出流动性的后果在2004年开始显现出来,国际范围内的原油、黄金等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

  2 通胀:过重还是仍可承受?

  对于当前高达6%以上的通胀水平,部分学者认为,结合中国的GDP增速,中国的经济已经出现过热苗头。而左小蕾和雷鼎鸣认为,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这个通胀水平仍然能够承受。

  左小蕾表示,虽然物价水平出现了很明显的上涨,但是当前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不过,仍然需要防范当前通货膨胀的预期转化为真实的膨胀,必须要改变这种预期。

  左小蕾认为,当前维持适度的通胀对中国经济有好处。今年上半年一个重要的经济形势就是消费和居民收入水平发生了逆转。

  国家统计局上半年发布的宏观数据表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速历史性地第一次超过了GDP的增速,上半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同比增长1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农民上半年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超过上半年11.5%的GDP增速。

  对这个转变的意义,王小鲁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多年以来,最终消费在GDP中的份额一直是在下降。到去年降到了50%以下,大概是49.8%或49.9%。

  其中,居民最终消费2006年下降到36%,达到历史最低位。消费比重的一路下降意味着储蓄的持续上升,而且近些年来上升还在加快。储蓄的上升加快带来投资上升和生产能力的大量增加。因为缺乏最终需求对生产能力的吸收,就会形成持续过剩的生产能力。

  多年以来一直是高收入居民的收入增长得快,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得慢。这种现象去年在发生变化。消费的增长会直接改善经济中存在的生产能力过剩、效益不高的现象。

  王小鲁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的经济走势恐怕未必会低于今年,明年有可能还是保持在10%以上的消费增长率,经济各方面的指标可能会有所好转。

  左小蕾表示,多年以来农产品价格一直偏低,维持现在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对农民收入增加作用非常明显,这是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所达不到的效果。

  要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消费的比例,最重要的是启动农民和农村消费,因为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这将有

  利于解决中国过剩的生产力的问题,并且改善经济增长的结构。

  对于经济过热的问题,王小鲁认为经济还没有走到过热的这一步,即使明年经济增长率超过今年,达到了12%甚至13%,也不一定意味着经济过热。

  “经济过热不过热,关键看经济内在结构是不是协调。我认为,未来经济发展仍然保持在相当高的增长速度上,但未必就是经济过热。”

  王小鲁认为,有这样几个因素驱动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第一,中国技术进步的速度在加快,这个因素很有可能导致全要素生产力的继续提高。

  第二,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基础设施面貌。这将非常明显提升经济效率。未来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有一部分贡献应该是来自以这种基础设施的改善。

  第三,消费回升。消费回升会带来经济上一系列良性的改善。如果现在这种消费回升趋势继续下去,将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本报摄影记者/高育文

  Related相关

  相关经济数据预测

  1.2007~2008年GDP增速在波动中减慢,2007年为11.8%;2008年为10.8%

  2.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季上升,2008年中到顶,随即下降;2007全年平均为4.72%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下降,2008年为24.1%

  4.2008年出口增速回落到20.9%;进口加速,平均为26.8%;

  5.货币供给高位增长,2008年M2增速为18.4%

  (摘自CCWE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