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货币战争:流行的谬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0日 21:36 华夏时报

  小 廖

  介绍财经历史的书《货币战争》不仅在中国成为畅销书,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引起了一阵轰动,美国专门研究金融的学者认为,这本像流行小说一样的书,虽然非常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是它的逻辑框架却是错误的。

  一些资料有一定价值

  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首先肯定了这本书有价值的地方。“这里面当然讲到一些资料,有关罗斯恰尔家族、英格兰银行以及美国不同时期的金融家和金融企业是怎么一回事。这些基本的资料有一些价值。另外,关于金融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甚至在一个国家朝代的转变或者权力的交替当中所起的作用,我觉得,这一点可能是这本书唯一比较有价值的地方。”

  不过,他又表示,他看过这本书后总的感觉是像看金庸的小说一样,不能太当真。“作者其实对现代金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对金融交易和金融市场对于社会的贡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方面,就我个人来看,觉得他的理解非常欠缺。所以,他给中国开出的药方让我觉得不得要领。其中包括一些要求中国进行货币改革,重新回到以黄金和白银做本位的货币政策或是货币发行的基础,让人哭笑不得。”

  常识错误和框架错误

  美国俄亥俄州托利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张欣指出,这本书中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一个例子就是有关美联储是一个私人拥有的中央银行的说法。他说:“美联储的股根本不是私人银行的股,分红根本就是几十块钱,跟美联储巨大的赢利是不能比的。书中所谓的私人银行的成员没有任何发言权,跟私人银行也不一样。”

  陈志武也认为:“细节上总的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总体的分析框架——金融交易为什么这么重要、中国未来的定位应该怎么样、大体的方向和政策应该怎样确定——在开这些药方和做这些评论时,所使用的大的框架是完全错误的。”

  张欣觉得,作者的历史知识非常渊博,但是这本书的框架是完全错误的。

  不会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英国《金融时报》在报道这本书在中国引起的轰动时也表示,作者宣称的阴谋论在西方可能不会有什么市场,但是,在正对金融体系的开放展开争论的中国,很多人士都在读这本书,一些观察人士对这本书在中国如此受欢迎感到非常关注。

  这本书会不会对中国的金融改革和货币政策造成潜在影响?张欣认为,凡是受过宏观经济学基本训练的人都知道实际的情况是怎么回事。目前,中国金融界的领导人及其班子都受过比较好的专业训练,他认为这本书不会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什么影响。

  杨 吉

  《货币战争》像一部盛世危言

  《货币战争》像极了一部盛世危言。通过阅读,我们将震惊地发现,很多我们看到、听到的都不是真的,真相的确只有一个,但恰恰不是我们知道的那个。譬如,谁是世界首富?如果你说是比尔·盖茨,不好意思,你被误导了,因为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富豪排行榜上,你根本找不到“大道无形”的超级富豪们的身影,因为他们牢牢地控制着西方主流媒体。又如,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多数人都围绕战争的道义展开,认为是由于废除奴隶制引起的。但真相是国际金融势力为分裂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而玩弄“分而制之”的策略。在策划战争的过程中,他们惯用的手法是两面下注,无论谁胜谁负,巨额的战争开支将导致政府债务累累,而这正是银行家们最丰富的美餐。再如,美国史上总共有七位总统被行刺,多位国会议员丧命,而每当行刺事件发生,美国就会有一项新的金融政策诞生。这一切究竟是时间巧合,还是早有预谋,波谲云诡的风波与危机,谁又在翻云覆雨……

  当年,年仅33岁就完成万古流芳的美国《独立宣言》的作者也是美国第三届总统的托马斯·杰斐逊对金融控制的危害性早有清醒的认识,那句“银行机构对我们自由的威胁比敌人的军队更严重”的警告是富有洞见的。后来事实也不断证明,随着世界金融的进一步开放,“金本位”体系的分崩离析,货币在具备“流通性”的同时也愈发具备了“侵略性”。在这个意义上,金融开放的本质实质上是一场“货币战争”。任何一个国家,缺乏这场战争的意识和准备,它的风险甚至要远远大于国际军备竞赛。

  对此,《货币战争》讲述了很多关于欧美银行垄断家族影响世界近代史演变的故事,但这些都还只是冰山一角。像苏联的解体、卢布的贬值、亚洲金融风暴、“四小龙”们偃旗息鼓、日本经济持续十几年低迷。受《货币战争》的观点影响,我们禁不住要猜想:这一切难道只是偶然或巧合?如果不是,谁是幕后发力的真正推手?谁又可能成为下一个被算计的目标?

  《货币战争》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它很真实,真实到了残酷、冰冷、可怕。里面有很多狼子野心之人,也有很多贪得无厌之辈。他们懂得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和交易规则,去架空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体系,造成其内部混乱、人心惶惶,然后浑水摸鱼卷走一国人民辛苦创造的财富。同时,他们会通过金钱与权力的交易、金钱与金钱的交易、金钱与名誉的交易、金钱与学术的交易,来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特殊利益集团”或“强强联合”的局面,把持舆论、操纵民意,甚至干预立法。他们的“愿望”是,通过投资来控制一个国家的电信、石油、交通、航天、军工等国有垄断行业,从而完全控制一个国家的核心产业、经济命脉。

  如今,中国金融市场的大门已逐渐开放,但它脆弱的防御能力不得不令人担忧。特别是国外媒体不约而同地赞扬中国,认为“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的时候,我们越要警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货币战争》告诫我们“死于安乐,生于忧患”的道理——这个世界不太平,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早已开始!

  作者专访

  宋鸿兵:我是一个敲警钟的人

  宋鸿兵,20世纪90年代初赴美留学,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学,获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硕士学位。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曾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近年来,作者曾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大事件背后的主宰

  其实最早启发我研究金融战争这个领域的事件,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我就有一种感觉,那么大的一个事情,横扫了整个东南亚,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财富灰飞烟灭,那绝对不可能是几个对冲基金就能折腾出来的。后来,我在美国这边不断和一些金融界的前辈及朋友讨论。慢慢地,我了解到,在对冲基金背后果然有强大的金融势力。这种势力不仅仅左右着对冲基金,甚至对美国乃至于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以极为隐蔽的方式表现的,你甚至可以说,那是一切内幕中的内幕。这个内幕是我们中国人完全陌生的。

  然后,我又从那些金融势力入手,逐步研究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东欧的解体,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日本金融危机,上世纪80年代的南美债务危机。当我第一次将300多年来的西方重要金融事件串在一起观察和思考时,一个个原本孤立的事件和支离破碎的细节被逐渐拼成了一幅巨大的“拼图”,这个“拼图”的背后有一个支撑它们的架子:货币发行权。事实上,对货币发行权的角逐,构成了西方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线索。

  结论来源与可靠资料

  《货币战争》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最主要的不同是研究问题的思路和角度。它不是一般的抽象学术概念的探讨,而是从金融战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上的人和事,所以能够揭示出一般学术著作涉及不到的领域。

  这本书的初衷既不是用来评职称,也不是学位论文,它更像是电影《地道战》里的那半夜被敲响的钟声,鬼子已经悄悄地摸进了村,可全村的乡亲们还在睡觉,希望我就是那个敲钟人,也希望这钟声能提醒村长和民兵们准备战斗。

  这本书并非如有的人说的是“演义小说”,基本的史料与数据方面,我都尽可能地给了出处。尽管读者可以对书中的一些推论进行怀疑,但是,我可以保证的是,基本的资料是完全依照学术要求给出的,是真实可靠的。

  写书是为抛砖引玉

  金融开放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行业的开放的,因为它涉及到货币这种特殊的商品。众所周知,谁能垄断某种商品的供应,谁就能实现超级利润。而货币是一种整个社会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如果谁能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谁就拥有无法限量的赚取超级利润的手段。这就是数百年来,为什么国际银行家要绞尽脑汁、处心积虑、无所不用其极地谋取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权的原因。他们最高的境界就是垄断全世界的货币发行权,建立一个由伦敦-华尔街轴心控制下的所谓的“新世界秩序”。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点破这个被国人忽视的要害问题。

  应该说这本书仅仅是拉开了“货币战争”研究领域的序幕,由于涉及到西方近代300多年的金融历史,如何以尽可能少的篇幅涵盖如此巨大的历史跨度和如此宽阔的社会领域,的确是一个极为艰难的挑战。

  专家论道 周怀宗/采写

  哈继铭:货币战争做不了那么多事情

  对于这本书中的大部分观点,我都不太赞同,主要是我觉得书中所说的事情都没有太大的道理。比如说书中所说的,美国的中央银行控制在私人手里,这个我绝对不赞同。就我所了解,美联储的政策还是相对比较独立的,没有幕后控制者的说法,当然更没有私人的幕后控制者。

  其实,国外很多中央银行都是和政府分开的,是比较独立的一个机构,不是政府的一部分,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是很科学的,也是大势所趋,这对于国家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很有好处。如果银行是政府的一部分的话,通常很容易被政府目标所影响,对于通货膨胀、失业救济等等许多方面的调控力度都会有相对的削弱。而且,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调控,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并不是简单的货币战争就能够完成的,货币战争做不了那么多事情。

  银行独立在政府之外,并不意味着它就一定会被私人控制,《货币战争》这本书里似是而非的东西太多,让人无法信服。

  至于这本书为什么能够畅销,我想是这本书把一个大多数并不了解的领域通俗化以后放在了大家面前,普通人正是因为对这个领域的了解很少,所以才容易被这本书吸引,中国的读者如此,西方的读者实际上也是如此,因为这个领域确实是普通读者很难接触到的。所以,大家基于猎奇来关注这本书也就不足为怪了。

  叶檀:坦然对待货币战争

  全球一体化已经到了形成区域货币与区域经济的时间,如果我们承认欧洲政治家与银行家不是处于痴狂状态,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认清目前的形势,并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思考应对之策,以免在新一轮的货币战争中再陷被动。

  应该承认,在货币战争中新兴国家处于弱势一方。

中国经济的现实目标是从世界车间成为世界工厂,不再成为来料加工的集散地。货币战争充满智慧,换个角度也可以说充满阴谋,面对无可置疑、愈演愈烈的货币主导权之争,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尽可能多地利用国际公共媒体平台,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沟通越多,越可以使其持同情的态度。第二,不要仅仅展示光鲜亮丽的外表,还要弥补国内的欠债,填补地方政策的赤字,使国内民众可以与国外投资者一样,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还有,尽快使垄断企业的利益上升从垄断资源型转变到劳动生产率推动型。

  将困难告知对方,既是交易中的诚信,也是将难题出给对方增加砝码的过程;将大部分红利留给国民,既是现代社会的通则,也能使阴谋家或者逐利者明确,我们的底线不可侵犯。以坦诚对待阴谋,大道至简,在金融战中同样有用。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