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印度开辟一种全球化的新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4日 20:22 新京报

  印度对“外包”的“外包”,使自己离开了接受“外包”的终端。这不仅有利于产业升级,也免于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靶子。中国要想借鉴印度模式,就需要进一步改善市场秩序,做到真的公平竞争。

  印度是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外包”的最大接收地,有“世界办公室”之称。如今,印度正在开辟全球化的新模式:将“外包”进一步“外包”,开始摆脱“外包”的接收终端地位。

  《纽约时报》最近报道,印度的几家高技术公司,在从美国等地接受了订单后,开始在墨西哥、中国、捷克甚至像美国、加拿大、葡萄牙这样的发达国家建立分支,将“外包”的项目转手“外包”,乃至出现了双向“外包”:美国公司把项目“外包”给印度的公司,印度的公司再将这些项目“外包”给自己设在美国的分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首先,是全球化中“外包”的项目已经变得非常复杂。比如,如今美国社会已经高度拉美化,有三四千万的拉美裔居民,服务行业从银行、电话,到各种销售系统都实行英语和西班牙语的双语服务。竞争这一业务,美国本地公司和

墨西哥公司就有相当的优势。但是,Infosys在墨西哥已经建立了分部,进而能扬长避短,把生意拿到手里。在欧洲也是如此。总之,即使是接受“外包”的企业,生产厂家也经常要在客户的所在地操作,使用客户所在地的本土人才。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客户的要求,守住市场。

  第二,把“外包”的项目再“外包”,特别是进军发达国家,会遇到费用问题。不过,只要企业有

竞争力,发达国家的费用并非那么可怕。Infosys在印度的一个竞争对手Wipro就正在美国的亚特兰大市开设分部。该公司总裁称,美国境内有大量未发达地区,如弗吉尼亚等,该公司要在这些地区建立自己的基地。如果以住房价格等因素来衡量,这些地区比北京、上海便宜多了。同时,这样的发达国家中的不发达地区,在法治、廉政、效率等方面维持着该国的发达水准,基础设施更是远远高于印度本土。印度向美国内陆“外包”,也是自然之途。

  第三,像印度、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纳入全球化体系后,高等教育体系尚未适应跨国公司的需要,遭遇了“白领危机”。《经济学人》不久前报道,600家跨国公司在亚洲的总裁普遍认为,合格人才的短缺是在中国运营的最大难题。印度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这种人才的短缺,逼着企业不得不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人才竞争。

  一些分析家把印度的这一发展,和日本汽车业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打入美国市场相提并论。日本汽车业在美国的成功,关键在于日本公司学会了在美国不用日本工人来生产日本车。这也就绕开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马奇诺防线”。印度在这方面,也比中国先行一步。所以,在美国总听到妖魔化“中国制造”,但很少有人提及“印度制造”。

  中国迄今为止的经济起飞,和全球化进程密切相关。

中国经济的前景,也离不开未来全球化的趋势。分析这一趋势,有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在政治上,反全球化的势力在发达国家开始抬头。以美国为例,多种迹象表明美国政治正在左转,这可能会加强贸易保护主义的力量,威胁“中国制造”在美国的市场。在经济上,全球化的高端经济已经越来越复杂,很难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来解决问题。

  从这两个方面看,如果“中国制造”集中于低技术产品,并且站在接受“外包”的终端,不仅利润低,而且容易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印度对“外包”的“外包”,则使自己离开了接受“外包”的终端。这不仅有利于产业升级,也免于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靶子。所以,中国要想借鉴印度模式,就需要进一步改善市场秩序,做到真的公平竞争。

  薛涌 作者系知名学者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