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防范泡沫风险和外部冲击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8日 15:33 《中国金融》
- 杨正位 根据我们对100多年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实证研究,泡沫经济和外部冲击是危机的主因。反观我国,当前股市楼市繁荣,上证指数从2005年中期的998点上涨到今年9月份的5500点,楼市近三年价格翻番,有的地方甚至涨了7~8倍;同时,因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外国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增大外汇储备,加剧流动性过剩,进一步推动股价房价上涨。股市楼市泡沫有多大及如何应对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内外均衡的全局性问题,需要仔细分析,慎拿对策,力争将风险化于无形之中。 我国正在累积泡沫经济风险 从房地产市场看,在国家持续调控后基本平稳,目前又显上涨势头。199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启动,此后投资和销售年均增长都在20%以上;近三年许多城市房价翻番;不少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在7倍左右,处于国际上的较高限;房地产贷款从1998年的3106亿元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2.6万亿元以上,占同期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从3.3%上升到10%左右,年均增速超过40%;2006年6月末涉及“假按揭”的贷款达数十亿元;2006年末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余额1093亿元。今年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2%,涨幅比上月高0.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4%,涨幅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 这是全国房价继今年6月份创下历史新高以来,第二个月刷新历史纪录。其中,深圳、北京等城市上涨较快,8月份深圳同比上涨12.8%,北京11.4%,厦门11. 4%。 深圳已连续18个月同比涨幅超过10%;北京已连续15个月同比涨幅超过8%。“国房景气指数”持续上升,8月份为104.48,同比上升1.17点。今年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277亿元,同比增长29%,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2.3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为21998亿元,增长35.1%。考虑到我国今后巨大的住房需求和城乡、地区差异,应该说当前的楼市即使有一定泡沫,在中央的持续宏观调控后有所抑制,但是如果房价、房地产投资继续高涨下去,泡沫的风险就会增大。 从股市看,股市的风险在聚集,国家调控后有所好转。2006年股票成交额达到 90468亿元,是2005年的2.9倍。目前上证综合指数达到5400多点,是2005年中期的5.4倍,两个指标均接近日本泡沫经济前的水平。2007年上半年沪深两市账户总数突破1亿,仅仅半年的开户数就有2085万户,远高于2001~2005年的总和。 4月份、5月份居民人民币存款分别减少1674亿、2784亿元,两个月净减少4458 亿元,这些钱多数流入了股市。股票换手率超过100%,A股市盈率从2005年底的 15倍增加到50多倍,达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中的最高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从长期看,我国股价确实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是短期内如果股民热情不退,不能回归理性,推动股价迅速高涨,泡沫经济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实际上,如果没有最近的几次宏观调控措施,现在的股价很可能接近7000点。受5月30日印花税提高影响,股市下跌6%,此后又较快修复,6月4日后受严查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等影响,股市又大幅下跌,比最高时跌掉15%,但是很快又恢复上涨势头,一年内数次加息并未影响股市的上涨势头。8月底,沪深总市值突破21万亿元,超过 2006年全年GDP水平。 综合剖析中国股市、楼市的特点,隐含一定风险,现在是泡沫风险与外部风险交织,既与日本泡沫经济相近,又兼具发展中国家外部冲击的一些特征;同时我们与日本有很大的不同,现在内需较足、投资较快、经济增长快,但市场不完善、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完善,更需要适合国情的调控措施,更需要高超的调控艺术。 泡沫经济倾向有其深刻的国内外背景 近三年出现的楼市、股市及其他资产价格全面上涨,是国内外因素交织形成的。 从外部看,升值预期、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和顺差增大,是重要原因。前两年外汇储备分别增长2089亿美元、2475亿美元,双顺差是一个方面,但投机资本不可小视,这明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投机资本通过经常项目流入。由于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投机资本通过该渠道流入的可能性增大。据有关部门估计,高报出口低报进口的数目就有300亿美元左右,且2005年和2006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货物顺差比海关统计的高322亿美元和403亿美元。其次,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迅速攀升。前两年外债分别增长13.6%和15%,2006年外债达到 3230亿美元,其中短期外债余额1836亿美元,占外债余额达到57%,远高于前几年20%以下的水平。这中间应有部分投机性资本进入,赌人民币升值。第三,外国对我国证券投资连续翻番,2004~2006年分别为109亿美元、203亿美元、429亿美元,形成大量结汇。第四,直接投资及关联交易大。2006年我国非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801亿美元,境内外母子公司和关联公司往来及贷款流入133亿美元。第五,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迅速增加,房地产市场利用外资比重从2005年的不到9%提高到今年前8个月的24%,这里既包括正规的招商引资,也包括热钱。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我们估计,尽管我国资本项目没有开放,2006年流入我国的各类投机资本仍高达以千亿美元计。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及有关学者的估算,2003年、2004年流入的热钱分别达380亿美元、 11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就高达1200多亿美元,累计达2800亿美元。摩根斯坦利估计为3000亿美元。综合来看,尽管我国资本项目没有开放,但滞留在我国的投机资本累计已有几千亿美元。这些资本既增大了外汇储备,也推动了股市和楼市热。 从内部看,多种因素导致流动性过剩。一方面是国内经济连续5年高增长,平均增速超过10%,储蓄大于投资的势头仍在持续,居民存款超过17万亿元,银行存差有12万亿元;另一方面是外汇储备增加后,外汇占款超过11万亿元,2003~2006年通过对冲回收了4万亿元,但仍有7万多亿元没有回收,加之现在货币乘数超过 5,比10年前高2倍,市场资金过剩更严重。今年前8个月M0、M1、M2增幅加快,分别增长15.0%、22.8%、18.1%, M2比GDP高60%以上。过多的资金不是流向实物投资、造成投资过旺,就是流向资产市场、推动股价房价过快上涨。 当前宏观调控的条件比较有利 从内部条件看,现在实体经济运行基本健康、增速较快,贷款进入泡沫领域的比重不高,外债债务率低,出口国际竞争力强,外汇十分充足;我国经济已连续多年增速超过10%,且呈逐步加速态势,确实有必要进行适度的结构调整。 从外部需要看,世界经济经过4年的高增长,现在还不可能逃过周期性调整规律,特别是国际金融资产剧增,2005年高达152万亿美元,是世界GDP的3.4倍,出现了全球流动性过剩,欧美市场已累积了较大风险。同时,2006年全球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管理资产高达19万亿美元,国际游资达7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GDP的 40%和15%,这些资本足以冲垮任何监管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最近国际上出现的四件大事——地产信贷危机、全球股市震荡、泰国外资管制失败、美国次级信贷危机,值得我们警惕。如果我们能及时挤压泡沫、抢得先机,就有可能像1997年和2001年一样,在外部动荡中快速发展,获得更广阔的外部空间,迅速改善国际经济地位,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 预防泡沫风险和外部冲击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历史经验反复表明:泡沫经济必然经过“疯狂(Crazy)—恐慌(Panic)—崩溃 (Crash)”三个阶段, 股市特点经常用“随机游走”、“非理性”、“过度交易”、“羊群效应”、“蝴蝶效应”、“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等生动词汇来描述,信心、预期、跟风经常成为金融市场的主宰,金融市场 天生具有“不稳定性”。可见,泡沫经济经过集体疯狂和非理性狂热后,最终必然破灭,泡沫经济越早破灭,代价与危害越小。为此,我们认为,在股市、楼市的调控上,应以“求稳、降温”为目标,防止“猛涨”、“狂跌”两个极端,提前预防大起大落。现在的关键是抑制住过快上涨的势头,首先防止猛涨、此后防止狂跌,力求保持平稳。 增强危机意识 世界经济史表明,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较快发展中幸免于经济金融危机。中国今后能否成功避免危机,再创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有一定可能,但关键在于增强危机意识,始终防患于未然。泡沫经济正是“市场失灵”、需要防范和调节的领域。 当前股市楼市有泡沫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是否过度;有泡沫并不可怕,认识不清才可怕,应对不当更可怕。任何风险的化解,总是越早越主动。只要应对有力,就可以避免风险、兴利除弊。要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用好政府的间接手段,进行及时、有效的间接调控,努力保持资本市场基本稳定、金融业基本稳定和宏观经济基本稳定。要积极建立泡沫和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对于导致危机的潜在因素,如通胀、汇率、房价、银行体系风险、债务风险,加强综合监控。 千方百计确保股市平稳运行 股市的调控目标不是制造波动,更不是让其破灭,而是促其平缓,预防狂热,延缓股价猛涨势头。要以基本稳定为目标,既要抑制股市的过度投机需求,更要增加股票、债券等投资渠道的供给,防止暴涨暴跌、防止大起大落。 第一,强化舆论引导。建议媒体对几百年来的重大经济泡沫及其危害进行报道,以昭告世人,成为警示,形成信息引导、信息调控,以尽政府之责。心理是关键,要培养股民成熟的投资心理。 第二,切断违规信贷资金与股市、楼市的脐带。尽管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是方向,但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格局在很长时期内不会改变,银行安全十分重要。建议加强对信贷资金投向的监管,切断银行和股市之间的非正常资金流动,减少信贷资金进入楼市的比重。 第三,增加优质股票供给。多疏少堵,增加优质金融资源的供给,拓宽投资渠道,比如积极减持国有股,以收益充实社保基金或投入再生产;增加大型国有企业 A股上市,增加优质蓝筹股的供给;大力发展公司债券,为散户和机构投资人提供有吸引力但风险较小的投资品种,防范风险与做大做强资本市场并重。 第四,加强对“大户”的监督。现在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应是市场上公开的、最大的“庄家”。对大股东行为的监管是监管的关键。要做好信息披露,强化对可能影响股价的关联交易的监管。 第五,适度调节股市涨、跌停幅度。股市的真正风险在于大起大落。建议在狂热高涨期,收窄涨停板;在恐慌回落期,缩小跌停板,用公开的、间接调控手段,既给疯狂降温,也给恐惧减压,使人们回归正常和理性。今后可在必要时开征资本利得税。 大力优化房屋供求结构,从源头上遏制楼市泡沫 第一,要认真区分政府与市场在楼市中的作用界限。人多地少、土地紧缺是国情,在土地产权不明的情况下,土地的配置如何才能更加合理?公开化、市场化是出路之一,以提高房地产成本,给失地者合理补偿。建议提升高档房地产的土地、水、电价格和税收;政府把提供安居房作为“公共职能”的一部分,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当然,在地价、操作等方面,要公开透明,有竞争,特别是要市场化运作。 第二,要加强监控和引导。2006年11月我国金融领域全面对外开放后,大量外资流入中国,其中相当部分投机房地产,投机之风日盛,对此需要加强监控和引导,防止泡沫的蔓延与膨胀。要尽快出台措施,增加房地产换手成本,抑制房地产投资需求。 加强对国际游资的密切监控 资本项目自由化必须与监管能力相一致。我们首先要立足于金融弱国的现实,谨慎开放资本项目,因为我国在法律制度、监管能力、经验、心态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按照承诺,我国将在下半年取消对于外资券商进入内地市场的禁令, QFII额度将由100亿美元提高至300亿美元。但是在国内外汇过剩情况下,海外融资、引进QFII的力度都应该减弱。建议今后择机征收托宾税,提高投机资本的交易成本。当前,特别需要密切关注短期热钱流入和外债动向,尤其是针对短期外债的过快增长,应尽快制定对策。 高度重视治本措施 第一,多管齐下抑制外汇储备增长。要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各个项目“减收增支”:除了抑制贸易顺差增长过快、提高外资质量外,更要把重点放在控制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数量、减少海外发行股票及融资的数量、扩大对外投资和进口、积极“藏汇于民”等方面。既要调节QFII增长节奏,也要扩大QDII能力。 第二,尽力扭转外汇市场供求失衡局面,设法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持续不断,是当前外部失衡的一大症结。汇率稳定、紧缩性货币政策、保持商业银行盈利三个目标,难以同时达到。我们要加强研究,科学评估汇率政策,权衡利弊,推动汇率市场化,合理扩大浮动区间,该多升就多升、该贬就贬,避免矛盾累积。 第三,加大抑投资、扩消费力度。中国经济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高投资,高投资也是粗放式增长的根源。只要投资高增长适度回落,许多经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扩大消费关键是增强消费能力,要下真功夫纠正内部失衡,出台工资增长的硬措施,确保初次分配向劳动者倾斜、再分配向低收入者倾斜。 第四,强化政策的综合配套与弹性。当前是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更好作用的最佳时机,汇率、利率、税率可以灵活调整、加强配套。这些指标可以一个个地调,可也列出先后顺序、出台时机,准备好备选预案。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处于“收紧” 期,应采取适度的紧缩性政策,缓解流动性过剩。在政策手段选取上,不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双紧,而是多紧;不是猛紧,而是慢紧。 第五,努力保持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健康稳定,争取又好又快、“好”在“快” 前。-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