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谁在威胁中国制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1日 17:20 《中国企业家》杂志

  真正威胁中国制造安全的是被国际采购商操控、像提线木偶一样的命运,利达和中策这两个同处“安全危机”之下,却上演完全不同悲喜剧的个案,或能帮助中国制造反思并重新选择

  文/本刊记者 刘涛

  张树鸿自杀了,在美国最大的玩具商美泰宣布召回铅含量超标玩具的九天后。短短的九天对51岁的张树鸿来说是一重重希望与一重重绝望交错纠缠、最终走投无路的九天。在这九天里,国际舆论关于对“中国制造安全”问题的指责一度达到巅峰,美国媒体甚至表示:中国人先是抢走了我们的工作,后来试图毒死我们的宠物,现在又想毒死我们的孩子……一度积极的、渴望自救的张树鸿最终感觉到绝望。

  在过去的6个月里,全世界的媒体都将他们的焦点对准了中国制造的安全问题。半年间在美国相继发生的针对中国宠物食品、牙膏、轮胎、玩具的一系列召回事件,以及国际舆论对这一问题持续的、大肆的渲染将中国制造逼到了危险的关口。

  2007年9月,《中国企业家》派出记者先后前往广州、佛山、杭州、青岛,走访了被置于“问题产品”漩涡中心的玩具、轮胎、谷朊粉的制造企业及有关专家、协会组织和政府部门,我们试图找到威胁中国制造安全的真正原因。

  尽管张树鸿的死未能挽救其苦心经营的利达公司,但张树鸿的死帮助更多试图寻找理性秩序的人们,帮助我们揭开了真相,这是一个全世界所熟悉的却又多少出乎意料的真相:真正威胁中国制造安全的是其被国际采购商操控、像提线木偶一样的命运。

  中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在过去十几年间逐渐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但是在收获微薄利润并消耗大量资源的背后,中国制造所获得的来自全球买家(包括消费者)的认可却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吝啬。作为全球产业链上的一环,一个产品从确立标准、设计产品、确定供应地到进入生产、进入批发、零售环节——在这个漫长的旅行中,中国制造基本上只承担了一个简单的“加工工厂”的角色(尤其是在过去6个月间发现问题的多数中国造)。

  这个单一的角色意味着什么呢?你要满足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各国的产品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国际采购商可能并不乐意于向你透露你生产的产品将销往的国家;你要完全按照产品的设计模板照单加工,即使设计本身可能存在各种缺陷;在议价方面你可能永远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因为总可以找到能够替代你的更便宜的加工工厂,所以你的产品变成有品牌的商品后将价值几何,将为采购商创造怎样的利润与你无关;最后这些产品通过哪些渠道、销往哪里,你无权知道或者无从知道……

  这个弱势角色致使今天中国政府给予中国制造的一些优惠政策,最终变成了对国际采购商的补贴;工厂员工应该享受的一些福利最后进入了采购商的口袋;中国制造试图提升品质、改善质量的利润空间被精明的采购商压榨而去……反过来,当产品在销地国家出现由于不符合当地标准、设计失误、质量缺陷等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各种事故时,消费者、采购商包括舆论则会一齐将矛头指向中国制造。张树鸿死了,但是否还会有下一个张树鸿?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对此曾有深刻的总结,在产业链全球化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是你组织别人的资源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还是你扮演一个被别人组织去达到别人目标的角色”。今天真正威胁中国制造生存的是我们普遍的只能扮演一个被组织者,还不能升级成为一个组织者。

  我们发现,与走向死亡的利达截然不同的是杭州中策轮胎正努力将自己变成一个全球产业链的组织者:在过去十年间走过了代工过程的中策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他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他在美国、德国、加拿大、中东等地区选择自己的经销商,并且主动淘汰他认为并不合格的经销商,他设计自己的产品,并保障产品拥有严格的符合各国要求的更强的标准,他成为产业链条上强势的利润分配者之一……作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全球产业链的组织者,他在“中国制造危机”中非但安然无虞,而且获得了逆势增长。

  对于十数年来在“中国工厂”道路上苦苦追寻的中国制造来讲,这两个同处“安全危机”之下却上演完全不同的悲喜剧的个案,或者能帮助中国制造反思并重新选择。

  利达 一个提线木偶的死亡

  张树鸿决定以极端的方式跳出一场漩涡的中心。2007年8月11日下午,这位佛山市利达玩具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长给厂里2500多名员工结清了工资,并给每人额外多发了100元钱。员工们都很高兴,他们觉得这100元也许意味着老板有信心、有办法带领大家走出近日来利达所遭遇的“信任危机”。但张树鸿没有对员工期许的眼神回以鼓励的言语,他开着一辆农用车到今年他新盖的三栋厂房看了看,之后在这个十几年来他精心打造的玩具帝国的一间仓库内,张树鸿选择了上吊自杀。

  张树鸿今年51岁,香港人。1993年他参与投资创办佛山利达公司。由于其他股东或身体不好,或年龄已大都不参与佛山利达的具体事务,把经营全权委托于张。十几年间,在张树鸿的勤力经营下,利达从当年的无名小厂变成了佛山第二大玩具企业,并与美国最大的玩具商之一美泰建立了15年的合作关系,在出事前利达还被美泰称为“最可信任的供货商之一”。但今年8月,正当张树鸿大建厂房,四处招募工人,准备迎接出口旺季的到来时,一场“祸事”从天而降。

  眉毛之劫

  2007年8月2日,美泰公司宣布召回96.7万件铅含量超标的儿童玩具,这批产品正出自佛山利达。起初,美泰以“正在调查中”为由,拒绝透露生产厂家的名称。但美国媒体迅速把这一事件与之前来自中国的“有毒的宠物食品”、含有二甘醇的牙膏和“致命轮胎”联系到了一起,并称:中国人先是抢走了我们的工作,后来试图毒死我们的宠物,现在又想毒死我们的孩子……等。

  据一位与张树鸿相识多年的广东玩具企业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尽管舆论压力日益加大,但在8月2日美泰仍然坚持将新的订单交给利达生产,它对利达产品的信任由此可见。为此,张树鸿迅速换掉了此前带来问题的油漆供应商,并启用了经过美泰认可的油漆供应商。张树鸿急于出货,以弥补召回可能带来的高达3000万美元的损失,并于8月3日、6日两天先后向佛山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交报告:“恳请贵局予以监督及跟踪检查,尽快恢复生产和出口业务为盼。”

  但据当地媒体报道,地方检疫局的回应是,除非美泰方面能出具证明,承认自己对此事有疏忽并承担部分责任,否则利达产品不能出货。“我们把此要求转述给美泰,没料到美泰不但不提供帮助,反而把公司的名字对外公布。”一位利达高层在事后这样向媒体表述。

  8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出通告,要求利达停业整顿,暂停产品出口,情节严重的违法犯罪当事人将移交司法部门严厉查处。这对急于扭转困局的张树鸿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其时利达厂房里还摆放着新生产的价值大约1600万港币的合格产品,但这纸禁令使张树鸿丧失了从困境中自救的信心。至今,广东地区不乏有玩具厂商认为,是政府的一纸禁令让张树鸿感到绝望,以至自杀。

  2007年9月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广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玩具实验室副主任陈阳对此回应说,“一个企业的产品出现问题,国家在没有彻底了解情况之前,必然要暂停它的出口,不论是食品、轮胎都是如此,这是从大局出发。”

  9月4日,当本刊记者来到位于佛山南海区的利达厂区时,这里已经是一片凋零。此前招募新工的牌子还冷冷清清地竖在三层办公楼的下面,厂区内停着几辆小型货车,零零散散地摆放着一些还没有被清理走的货物。门卫对记者似乎已经十分熟悉,对于各种提问均以沉默作答。事实上,不仅是记者,邮递员、洽谈业务者都不被允许进入厂区。

  一个在工厂门外的杂货店打麻将的利达工人对记者说:“公司算是倒了。厂里的货都准备拉回香港去。现在这里到底是谁负责也不知道。厂里现在只剩下几十个人,其中有很多都是在利达干了十几年的元老,他们在做一些收尾工作,也在等待公司的安排。”“以前公司一天能出几十个柜的货,现在看不到希望了。”另一个工人说。张树鸿的朋友告诉记者,张一直未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玩具厂上。在员工中威信很高,召回事件刚发生的那几天,工人们自发组织起来护厂,怕有人趁火打劫。张树鸿出殡那天,很多工人聚集到一起都要求见张树鸿最后一面。

  本刊记者从广东质检局处了解到,美泰召回玩具的根本原因在于,利达生产的玩具娃娃的眉毛处铅含量超标,而另一家同样因铅超标而被暂停出口的企业——东莞汉胜木业制品厂,超标铅存在于玩具火车的“STOP站牌”上。这位匿名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的质检局人员对此亦唏嘘不已。对这两个细微位置含铅量的疏忽使利达和汉胜这两家玩具制造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问题油漆的背后

  与张树鸿相识多年的广东玩具制造商张介宁(化名)对《中国企业家》说:“极端点讲,利达和‘中国制造危机论’根本扯不上关系。理论上任何一家制造企业都不可能保证它的产品100%不出问题。何况,当加工工厂完全按照国外采购商的要求走完了一个流程之后,忽然出了问题,难道就应该把责任全部归咎于加工工厂吗?”张介宁的质疑是广东大部分玩具商共同的心声。在广东省玩具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卓明看来,产业界更应该透过近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看到中国玩具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生存状态及背后隐藏的危机。

  使用了不合格的油漆原料是利达与汉胜产出问题玩具的主要原因。对于漆料的来源,汉胜的负责人曾含糊地对媒体表示,油漆是汉胜负责采购的,通常每年都会要求油漆供应商出具一份第三方检测报告,但也只是抽检,因为费用太高。而经《中国企业家》记者求证,佛山利达的“问题油漆”来自一家叫东兴新能源的公司。东兴于今年4月初在网上向东莞一家色粉(油漆的学名)厂购买了500斤色粉,但并不知道这家企业提供的无铅证书及认证证书都是假的。

  据本刊走访调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整个玩具行业对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几乎每进一批油漆都会拿到当地质检部门进行检查。同时,每上一款新产品都要在大批量生产前对设计、工艺、原材料进行全项目的检测。但近年来,很少有企业做这样的检测了。此外,广东质检局发现,不论是美泰还是宣布召回汉胜产玩具火车的美国玩具商RC2都把对玩具厂质量保证体系的检测次数减少到每两年一次,而在这两年期间,玩具厂的原材料来源、生产体系都可能出现变化。可见,检测流程已经出现了漏洞。

  李卓明认为,玩具生产厂在用料和检测上的不够严格与受到外国采购商的利润压榨直接相关。有数据显示,一款玩具上每一种颜色的检测费用在450元左右,颜色越多,费用越高,而这一成本通常要中国工厂独自承担。但“近些年,铜料、纺织材料、石油化工价格不断上涨,加上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等,玩具成本大幅提升,但国外的采购商不但没有提高采购价格,反而在不断压价。中国玩具厂的利润空间甚至不到5%。这迫使一些生产商不得不在原材料上寻找利润空间,最终造成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在这一点上国外采购商负有更大的责任。”李卓明说道。

  除了压价,一些外国采购商还向中国玩具厂索取回扣。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品牌商在下单的时候明确表示,你的利润我很清楚。如果你不同意把利润的2—3个点返还给我,我的单就转给别人。由于竞争无序,利润再低的订单也有企业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前几年美国一家大玩具公司的总裁到年底时向广东地区的玩具厂提出,由于出现经营性困难,需要每家企业从利润中向其返还10个点,如不同意,今后将很难从这家公司拿到订单。一些规模较大的工厂当即拒绝说:“如果你下单时说是这样的价钱,我们就不会用现在的材料给你生产。”之后,这家公司对不听话的工厂做出了制裁,把订单给了一些小企业,后来发现小企业不但不能按时出货,而且无法保证品质,这家采购商不得不再把订单交回原企业生产。

  “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各个环节既是利益的共同体,也是责任的共担体。责任与利润应该是成正比的。国外采购商获得的利润越大,责任越大。”北京安邦咨询公司副总裁贺军说,“但由于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弱势地位,使得别人一股脑、一刀切地把问题推向中国制造,而我们却无力,也不敢还击,只能自我消化。除了升级,中国制造企业别无出路。”

  事实上,在美泰今年3次召回的玩具中,铅含量超标的玩具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源自采购商的设计缺陷此前一直被美国媒体忽略了。

  根据国家质检局发布的消息,今年8月以来,美泰召回的2020万件中国产玩具中,有85%都与其设计要求存在缺陷有直接关系,铅含量不符合美国要求的产品仅占15%。对此,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教授巴布吉和西安大略大学教授比米什联合做出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不应把中国制造的玩具被召回的责任完全归咎于中国生产商,因为近80%被召回的玩具是由于玩具公司的设计错误而导致的。报告说,1988年以来,在美国550次玩具召回中,76.4%以上都是因为玩具公司的设计错误,相反,只有10%是由于生产商的生产质量问题而导致的。但美国媒体却置这一点于不顾,只是集中报道玩具油漆铅含量超标的问题。

  此外,令人奇怪的是这些问题产品是如何经过海关及有关检测部门,流入美国市场的呢?

  对于中国出入境检疫局的责任,商务部研究院中贸研究部梅新育认为:该局的主要责任是对进口到中国的产品实施严格检查,保证中国国民、中国纳税人使用安全产品,对于出口产品的检查是义务性的,这是国际惯例。而且很多数据表明,中国政府在出口商品检验的投入力度远远高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

  那么,美国相关部门对进口产品的检测力度又如何呢?一位义乌的玩具生产商对本刊表示,进口玩具在美国海关通常不需要开柜检查,只偶尔会进行抽检。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简称FDA)的一位退休官员称威廉·哈伯德(William Hubbard)表示,FDA对进口食品进行检测只是特例,并非必须。他在2006年7月在国会参议院作证时说,美国每年从海外进口的食品接近1,000万批,而FDA实际检测的只有几千批,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海外食品都是未经FDA检测就直接进入了美国。哈伯德说,他可以提供许多表明FDA的监管架构面临资源不足、人手不足等问题的统计数据,这说明FDA无法履行其许多确保美国食品安全的职责。

  尽管在产业链上存在的诸多漏洞使问题玩具最终进入消费者手中,但在这个链条上只有利达迅速地倒下了。与利达同陷困境的汉胜也依然没有结束暂停出口的局面。对于自己的未来,汉胜的总经理秘书向本刊表示:“现在没有人能帮我们,我们只能继续整改、等待。”

  中策的自我救赎

  莫名的召回

  “不要说是你们,就是我们自己都觉得惊讶,有疑问。我们是偶然在网上得知消息的,而且就算产品真的有问题需要召回,这在美国也是很正常的公司行为,怎么会引来如此大规模的炒作?”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葛国荣对《中国企业家》说。今年6月26日,中策公司法律事务部经理许友名偶然在互联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美国轮胎进口商Foreign Tire Sales Inc.(简称FTS)已经向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递交的报告称,由于中策生产的一个钢丝带束子午线轮胎胎面从胎体脱离,导致宾夕法尼亚州发生了一起翻车事故,造成两人死亡,两人受伤。FTS提出,计划召回45万支中策生产的轮胎。

  在后来的两天里,中策内部成立了以董事长沈金荣为首的危机处理小组,并于第三天确定了中美两家律师事务所的名单,但这一系列行动相比于事态的扩展和升温还显太慢。几乎是与6月11日FTS向NHTSA提交报告同时,报告的内容已经从某一渠道流向美国媒体。6月25日,《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了FTS相关人员后发表了题为《中国轮胎在美国酿成致命车祸被起诉》的报道。

  在随后的三天内,美国大概有上百家媒体对这一事件做了报道。据本刊调查,在这一时期,全世界最具盛名的两家轮胎制造商法国米其林和美国一家企业也宣布实施召回,且数量多达十几万支,但美国媒体显然完全忽略了这两家企业,他们的焦点是来自中国的中策。这期间中策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我们听说有一个美国媒体把一面五星红旗和一个轮胎放在一起,说中国人在用另外一种方法杀死美国人。这可怕的语言让我们做企业的感到害怕,而那个时候我们还根本没有渠道对出事的车辆进行调查,无法了解事故的真相,很难为自己做出辩护。”

  此时的中策并没有意识到,轮胎事件早已被纳入到了一股巨大的舆论洪流之中,对中国产品安全性的质疑、指责已经是大规模、集中性的爆发。

  升级自救

  这时中策面临两种命运:或是和大部分陷入漩涡的中国制造企业一样,听凭舆论的冲击,等待政府的裁决;或是冲出一条道路,让阳光照进自己头上的天空。中策做到了后者,而事实上,此次危机的爆发正是由于中策渴望实现自我的升级,而遭到原有美国采购商的恶意攻击。

  中策成立于1958年,现为国有控股企业。2007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55.87亿元,其中海外销售额为2.19亿美元,同比增长47.15%。其与FTS的合作始于1990年,“当时我们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收入,FTS是我们在美国的第一个经销商,他在销售我们西湖牌轮胎的同时,我们也为他生产少量的私人品牌轮胎。可以说FTS对中策早期开拓美国市场是有一定作用的。”葛国荣说道。

  但是近十多年来,中策的生产规模不断壮大,而FTS的销售规模并没有跟上中策的发展,后者甚至不具备一间独立存货的库房。为了在美国市场打出自己的品牌,并获得更多的主动权,中策在2006年先后与另外三家经销商签订协议,授权他们专门代理中策的自有品牌:朝阳、好运、雅度牌轮胎。中策同时宣布,停止为FTS代工。“FTS不甘心其被抛弃的命运,而另一件让他感到不舒服的事情是,与中策签约的一家经销商曾经是FTS的一位副总。”一位中策内部的知情人士对本刊说道。

  2007年5月4日,宾州车祸死者的遗产管理人和一位伤者把货车制造企业通用汽车公司、汽车修理商、FTS、中策等九名被告告上法庭。如前文所述,FTS在未曾知会中策的情况下,向NHTSA提交了一份题为“缺次及违约行为报告”,并表示,FTS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源,要求NHTSA敦促中策对“问题轮胎”进行召回。

  然而,面对随后而来的美国舆论界的大肆渲染及对问题的不断升级,FTS始料不及。与此同时FTS接到了NHTSA的询问,是否可以保证提供的信息完全属实,并为此承担法律责任。此时,在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在6月28日——得知事件的第一时间即派出调查组,从中策仓库中随机抽取了三条轮胎,没有在中策公司做任何逗留,即拿到山东青岛的一家检测中心执行“飞检”。检测结果证明中策轮胎完全符合中美两国的品质标准,不存在安全隐患。之后,国家质检总局及中国多家媒体开始为中策正名。而在今年6月至8月间,这些涉案轮胎分别通过美国STL标准实验室、欧洲最著名并最具权威的德国Tüv检测中心检测和加拿大交通部的检测。

  一件让中策感到欣慰的事是,在整个事件最为灰暗的时候,来自海湾国家、德国、加拿大的客户为中策提供了有力的声援。“最初,他们看了相关的报道后觉得不放心,就把产品拿到专业实验室检测,结果证明符合标准。”葛国荣说,“我们加拿大的客户把检测报告提交给该国交通运输部,并以该部的名义将报告公布。”一家位于海湾地区最大的轮胎经销商表示,“我公司在沙特、埃及、利比亚和摩洛哥等国家自2002年起经销中策橡胶的Westlake牌轮胎,采购金额已超过5000万美元。杭州生产的轮胎是非常优秀的,我们对杭州轮胎充满信心并正在扩大与杭州的生意和合作。在我们的区域里我们会继续支持杭州中策西湖牌轮胎的。”此外,在德国、中东,中策的客户都在通过当地媒体发表公开声明:中策的轮胎非常优秀,我们已经购买了几十万条,没有发现一条出现问题。

  来自中策内部的资料显示:7月3日,FTS向NHTSA提交了一份补充报告称,虽然中策轮胎没有胶边条,但各种测试结果表明其产品不仅达到而且超过联邦机动车辆安全标准;造成车祸的原因可能与轮胎不匹配有关,因为该车装了三条中策轮胎、一条米其林轮胎,而且是三大一小。两个多星期以后,FTS改变了它的态度,在其再次提交的“修改报告”中称,美国警方的报告显示很有可能是先出现车祸从而导致轮胎爆裂。中策表示,截至目前FTS已经召回的轮胎不足5000条。

  尽管召回事件给美国市场带来震动,但由于中策的海外市场相对均匀地分布于美国、欧洲、中东、中南美等地,因此召回事件发生期间来自海外市场的订单不断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在中策位于下沙的工厂,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很多客户认为中策短期内可能会减少对美国的供货,都希望在保证自己原有订单的同时再多拿一些。就在本刊采访期间,葛国荣的手机不停地响,多数都是整车厂或海外轮胎经销商询问能否加单的电话。

  “对于召回事件,我们保留追诉FTS法律责任的权力。但这次中策之所以能全身而出,并仍然保持国际贸易的正常增长,根本原因不仅是我们品质过硬,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过硬的品牌、自己的渠道,我们不高度依赖某一个市场、某一家经销商。掌握主动权,就不会被谣言击倒。”葛国荣说。

  完成自我升级,走出做低成本加工贸易的囚徒困境,才是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为自己赢得更大空间的首选路径。

  (本刊记者齐飞参与了本次报道的采访,对此文亦有贡献)

  “不升级 毋宁死”

  —— 一个中国供应商的自白

  “召回事件对企业是一个警示,不要盲目接单,一定要核算成本。如果采购商给的价格太低的话,你接了这个单你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采访/本刊记者 刘涛

  整理/本刊记者 齐飞

  代工企业的利润是很低的,为什么呢,因为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原材料价格也在上涨,尤其是石油上涨了,就牵扯到塑料、铜材、纺织原材料等都在上涨,包括人民币升值,这两年玩具的成本上涨幅度惊人,但国外采购商不但没有相应提高玩具采购价格,而且还在不断压价,这样造成工厂的压力非常大。

  比如说一件产品,采购商在国际市场上卖10块钱,给厂家加工生产的价格是4、5块钱,这是双方能够合理生存的价位。但因为生产厂家之间竞争很厉害,国外采购商他会压价压到2、3块。这样一来形成一种现象:一个玩具产品涨价了,但只是采购商本身的利润空间提高了,他甚至获得暴利了,工厂却面临更重的压力。

  一个工厂几百人、几千人,你想把整个工厂常年维持起来,持续开工的话,我们就要考虑到工厂开工率的问题,有一些利润比较低的“单”也得接,不接不行。几千个员工在这儿,不开工,工人呆在这里,你同样要支出各种费用,所以,我们在保本的情况下,利润很低也会接这个单。面对采购商的压力,我们的谈判能力是很弱的,有些国外品牌商不但压价,还索取回扣。

  同行中有一个大厂子,就曾经坚决不给对方回扣,而且态度很强硬,工厂老板曾经向美国一家最大的玩具厂商表示,如果你们只支付这样低的价格的话,我不可能用高品质的材料给你们生产,因为这样我是要赔钱的。你如果在下单时明确这个价,我用的材料就不是这个材料,我现在用这么高品质的材料给你生产,到现在你要回扣,不可能。

  后来该玩具采购商就制裁这间工厂,两、三个月都不给他们订单,不过因为这个工厂品质好、有口碑,所以他们一样能扛得过去。该采购商后来把订单转给了其他小企业,结果很快就出了一些问题,质量跟不上,产品出不了货,他们就更着急了,后来又回来给这家大厂加价做。

  这几年我们企业也有一些经验教训,我们内部交流经验时,大家都说,“接单的过程中,过低的价位一定不要接。”这次召回事件对企业是一个警示,不要盲目接单,一定要核算成本,全面考虑自己的利益之后才可以接。如果采购商给的价格太低的话,你接了这个单你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另外,在产品出口之前,一定要请国外的采购商对产品进行检测验收,如果验收合格了,对方认可了,产品出去以后,在市场上出现问题,责任就不在我们生产厂商了,采购商自己要负责。

  美国2007年5月份,标准重新调整了,这个标准比原来更高了。中国的玩具是在过去五年出口到美国的,比如有些是2003年、2004年出口的,如果现在按照新的标准抽检的话,肯定是不符合新标准的,那么,这部分召回应该是采购商来承担责任,不是生产商的责任。而且这部分相当大,大概有1800多万件的玩具设计不当,这根源于采购商,而且多数是因为符合原来的标准,但不符合新标准。

  玩具召回事件其实是美国人的炒作,一些外国媒体包括中国媒体把它渲染得有些过分了。尤其是张老板(利达创始人张树鸿)自杀以后,媒体更加追着这个事不断地炒,不断地扩大。其实召回事件是很平常的事情,去年,中国出口有30万批的产品,一共有29起召回,从数量上讲,万分之一都不到,但这样以偏概全,指责中国产品存在安全问题是不是太过分了?

  中国改革开放20几年了,企业有一定的资金积累了,我们要提升我们的企业,跟外商合作的过程当中,要保证产品的品质,同时价位方面一定要保证利润。如果不能保证一定利润的话,我们等于在为采购商打工。

  我经常教育我的手下,人们都说客户是上帝,我说记住客户不是上帝,客户是人怎么能说是上帝呢,客户你要给他最好的服务,但是你不要被他坑掉。

  我们中间就有一些企业是非常好的榜样,他们拒绝了像沃尔玛这样的压价过低的采购商,开始做自有品牌,这样利润空间就会提升很多。最关键的是这样我们就有了主动权,价格由我们来定,这与你做加工贸易,价格完全掌握在采购商手上不同。

  如果我们把投入放在创品牌,放在知识创新上,我们的自有品牌产品就会逐步发展起来。问题是有些企业,尤其是做来料加工、代工的企业,根本不考虑市场,人家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习惯了对采购商的这种依赖性。

  为什么这次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做出了很大调整,就是要这些企业创新。不要用国家补贴给你的

出口退税这类优惠政策,来继续让利于外国商家了。现在我们国内的玩具本来可以卖5美元,成本是4美元。国家政策给我们补贴5毛钱,工厂只不过把价格又降了5毛钱,把这5毛钱让给了采购商,其实这等于是我们国家对外国让利了。这何苦呢,我看早就该取消出口退税了,十年前取消就好了。那么多代工企业用了这么多年的国家优惠政策,结果呢,还是在做代工。

  这就是我们的“囚徒困境”,我们国家让利,结果是大家在比谁的价格更低,就像广交会是“比价大会”,我从来不参加广交会。你出9毛,他出7毛,另外一个出6毛,为了抢到订单,大家都在压价,结果只是乐坏了采购商,国家亏损了,企业也没有获利。不如把这些税放在国家口袋里,等到我们的行业真的出现竞争困境时,国家可以把它拿出来支持好企业,支持我们的企业进一步升级,和其他国家的对手竞争。

  关键是国家在出台新政策之前要给我们一个预期,这样我们好提前给采购商加价啊,如果你加价就失去了订单,加不了价你就该死掉了,你还活着干吗?因为在这个产业链里面你已经没有位置了,你应该退出了。

  这就是我要说的,你一定要升级,没有别的选择。不升级,毋宁死。

  (本文应采访者要求匿名发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