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通货膨胀来袭 一个多空激辨时刻下的观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0日 17:52 《长江》杂志

  通货膨胀来袭?

  —一个多空激辨时刻下的观察

  梁燕/文

  张瑾拿起茼蒿看了半天,一市斤4元,摇摇头放下了,又拿起一盒百灵姑,标价4.5元,又放下了。她说,“价格涨了一倍多,太贵了。” 以前周末到菜市,蔬菜水果买一筐,现在不能那么买了。

  鸡蛋、蔬菜、豆腐、水果、肉制品,食品一路看涨,糟糕的是,这种涨势正向下游的工品、服务品扩散。

  专家警告说,中国经济已进入通货膨胀区域,如果我们对此反应不力,等到通货膨胀失控的时候,一切就太晚了。

  5.6%的意味

  上半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画出一条不断攀升的陡线。2月,CPI总水平同比上涨2.7%, 6月4.4%,7月5.6%,连续三个月突破央行年初设定的3%通胀警戒线。家住平西府的张瑾说,“即使不看数据,从小区周围的菜市场也能体会到物价上涨的压力。”

  通货膨胀来了吗?

  争论随趋热的CPI而升温。

  有意思的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的官员,以及国家信息中心、发改委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官方学术机构,普遍乐观,“物价上涨不可持续,不必担心通货膨胀。”而一些中外投资银行、民间学术机构则多数悲观,“全面通货膨胀已经来临。”

  乐观派的依据是,今年GDP(国民生产总值)突破年初预计的8%,达到11.5%,创下12年来新高。因此,CPI达到5.6%,并不奇怪。花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3%的通胀目标是与8%左右的GDP增长目标相适应的。而现在,“CPI在4.5%-5%属合理区间。”

  另一个理由是,尽管CPI高企,但核心CPI上半年只有0.9%,支撑涨价的动力主要是食品,而食品价格目前已接近峰值,况且,PPI(工业价格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2.4%,继续小幅走低,看来,并没有传导到消费的压力。

  因此,发改委、统计局官员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物价是结构性上涨,不是全面物价上涨,” 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离通胀还很远,”他认为,经济只是从“过快”到“偏快”,甚至没有出现过热。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不久前表示,今年二季度全国的生猪存栏就比一季度多出500万头。因此,随着市场自发调节,以及疫病解除,农副产品的价格自然回落,没必要惊惶失措。

  5.6%究竟意味着什么?长江商学院经济学访问教授许成刚博士认为,“就像硬币的两面,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结论。”

  而对通胀派来说,通胀的乌云正在聚集。

  事实上,涨价正从猪肉、禽蛋向流通环节和工业环节蔓延,“目前已经出现了成本推动型通胀,需求型通胀以及预期性通胀综合作用的局面。”专家表示。

  土地减少,尿素、柴油、农膜等农资价格上涨等刚性因素导致,食品价格上涨并非偶然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况且,国际粮食价格高企,原材料、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世界范围内的通胀压力,有可能传导到国内。

  国际通行的通胀指标大约在3%左右,尽管中国国情并不能简单套用,但5.6%的指标的确值得警惕。从2003年启动的这轮经济增长,下游产品依靠自身消化上游涨价成本的能力逐步减弱,一个周期较长的通胀时期来临了。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这位去年以来一直反对“经济过热”说法的经济学家提出,“通货膨胀已显现。”他预测,三季度GDP增速将达到12.6%,CPI增幅将达4.8%。

  也许,物价上涨并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但流动性过剩的货币现象,将是值得警惕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

  7月末,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同比分别增长18.5%和20.9%。已经超过年初计划的货币供应量,其正是推动物价上涨的真实动力。

  “多发货币导致购买力下降与资产价格高涨,由此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央行研究员许健告诉《长江》。尴尬的是,外汇储备达到1.33万亿美元,强制结汇制度,使央行被动投放出大量基础货币,释放了更多的流动性。

  加上相当时期维持的低利率,将产生“通货膨胀加速机制”。宋国青认为,由于利率涨幅赶不上CPI涨幅,导致实际负利率状态刺激货币需求,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等其他经济指标扩张,进一步加速通货膨胀的形成。上半年,低利率的刺激,固定资产投资从去年年底的20%以下,反弹到六七月份的26%左右,房地产价格也出现新一轮暴涨。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由于通胀预期膨胀,民众热衷投资资产,以期保值增值。从而对价格产生进一步上涨压力。普洱茶、古董、字画,价格一路飞涨,目前,成都、杭州、天津、温州、沈阳等城市的金条都在告急。

  更糟糕的是,国际资金流入中国,进入中国的房地产、股市,其他资产领域,对价格推波助澜。国外的投机资金加上国内的储蓄转移,“资产价格狂欢时代来临。” 这引起人们对泡沫的担忧。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警告,80年代日本在CPI通胀率较为温和的情况下维持了较低的利率,但资产价格却迅速上涨。由于CPI增速不快,日本政府忽视了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将利率维持在低位。泡沫迅速膨胀,而泡沫的最终破灭将日本经济拖入了“失落的十年”。

  张瑾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小区,很多人都炒股,“我已将2/3的储蓄拿出来买了基金和股票。”显然,“中国进入通货膨胀区域,”并不危言耸听。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甚至表示,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开始失控,而政府对通胀的判断以及措施落后于形势。预计CPI通胀会在明年年中达到6.5%,甚至可能冲上8%。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时代将终结。

  温柔的通胀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判断通货膨胀的程度?

  良性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力。

  “可以说,这是良性的、温柔的通胀,”长江商学院访问教授许成刚博士对《长江》表示,目前的通胀不会威胁到宏观经济,“防通胀并不是央行下半年的首要任务,而建立防御金融危机的体系才是最重要的,美国次级债风波已经暴露出金融危机的迹象,所以,预防热钱突然撤离,防范危机爆发显得更为迫切。”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这几年,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我不赞同中国已到了严重通胀程度”的观点。但中信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健芳表示,“现在已经超过温和型通胀时期,”他认为,当下,攀升的CPI,宽松的货币,国际粮食和资产价格高企,通胀预期的不断膨胀,以及中国资产价格出现的泡沫,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很担心正在演变为全面的恶性通货膨胀。”

  一些专家在接受《长江》采访时也提醒,虽然中国目前尚未出现全面通货膨胀,但现时决策者不得不警惕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通胀预期一旦形成并成燎原之势,一切都晚了。”

  央行是第一个旗帜明确提出“通货膨胀”概念的部委。在8月初公布的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

  央行认为,“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分析价格形势时,不应只关注剔除食品的核心CPI,对食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也须予以足够重视。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或维持高位,会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诱发高通胀预期,可能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这一表述暗示,央行已对通胀预警。

  央行许健研究员告诉《长江》,“虽然并未到令人恐慌的恶性通胀,但要保持高度警惕”。

  采访中,不少学者提及1985-1988年,1992-1995年两次通货膨胀时期。担心我国已进入继这两个时期之后的第三轮通胀期。

  1988那年,CPI达到18.5%,80%商品提价,价格平均上涨30%,最高者达到80%。尤其是家用电器、摩托车、石油等化工产品。人们惊恐于“物价天天上涨”,开始了抢购风。许多粮站库存罄尽,原来3000元的日野摩托,已经卖到10000元,还没有货。

  1992年到1995年的4年中,CPI年平均增幅也在14.58%,1994年甚至达到21.7%,姚景源回忆当时说,全国出现大抢购,商店把多少年的库存品都卖掉了。当时有个笑话说,某人到商店抢购电扇,售货员说这电扇是坏的,转不动,那人非要买,说“我买回去修不就行了”。

  这两个时期的通货膨胀,给那个年代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痛苦记忆。

  而最近这4年,CPI平均年增幅为2.1%,今年上半年,CPI平均增幅是3.2%,姚景源说,把两个时间段的数据比较一下可以看出,“当前通货膨胀剧烈”的说法,是耸人听闻。

  在姚景源眼里,从2003年启动的这一轮经济增长与1992年至1995年的那一轮有很大区别,根本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胀特征。

  尽管现在也出现了:粮价上涨引起食品价格攀升;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长。但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周春生博士则对《长江》表示,“程度差得很远。”

  并且,从2003年到2007年,投资的年均增速为26%,并没有出现两次通货膨胀时期40%的高投资率。

  因此,总体上判断,目前虽然进入了通货膨胀区间,但并未出现历史上两次通胀的症状,属于良性、温和的通货膨胀。

  权衡调控之策

  尽管争论纷纷,但上半年系列措施显然,高层其实对经济过热采取了“外松内紧”的策略。

  上半年,央行利率、汇率、准备金率“三率”齐动,这在历史上几乎未曾有过,6次上调准备金率后,3次发行定向央行票据,4次加息,并发行尝新意义上的6000亿特别国债;央行力图吸纳流动性,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而央行官员最近也暗示,持续负利率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半年可能再度加息。

  周春生在接受《长江》采访时表示,此前,央行采取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抑制流动性过剩,采取缓步、频繁的调控手段,有利于管理层在调控中观望,随时采取更为合适的措施,对经济运行加以调控。“宏观调控的威力还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看出来。”他预测,下半年仍将有一次加息的可能,而存款准备金率则有可能上调到13%。

  陶冬预期,中国的利率上升速度可能会比市场预期的快得多。尽管加息并不能够舒缓因供应短缺引起的通货膨胀,却是抑制资金流出银行必须的手段。除了加息央行别无选择。

  不过,许成刚提出不同看法,上半年,央行一直采取紧缩政策,但紧到什么程度?一方面要保障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抑制通货膨胀,央行要找平衡点,如果货币政策紧缩到市场缺乏流动性的地步,我很担心紧缩过度。

  实际上,考虑到中国目前货币政策受到汇率政策牵制,央行难以仅仅靠利率手段进行调控,而仍需依赖其他工具的组合。建立稳定的宏观调控系统。

  国务院上半年发出系列“稳定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的政策, 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督查组赴各地检查食品价格。可以看出,政府希望辅助行政手段来抑制价格上涨。

  对于城镇的低收入阶层,政府已采取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根据价格上涨情况,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加强对城乡困难居民的临时救助。

  此外,今年中央财政增加拨款77亿元,用于提高奖学金、助学金标准,并扩大发放范围,加大对家庭生活困难学生的救助力度。并采取临时补贴等方式,保证大中专院校学生食堂的副食品供应,稳定学生食堂饭菜价格。

  通过系列财政政策,政府企图“补贴”那些通货膨胀可能最容易伤及的低收入人群。

  下半年,宏观调整政策会有何种趋向?接受《长江》采访的专家建议,防患于未然。“经济过热如果不加以控制,通胀情况将进一步加剧。

  7月份,两大石油巨头和五大电力集团集体相继上书要求涨价,这是一个信号,若不能抑制基础资源性企业的涨价,势必带动工业企业成本提高,并进一步推动社会其他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进行的价格调控,应该从 “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临时性行政措施,转变为价格体制改革的适时启动。

  虽然中国目前尚无法下全面通货膨胀的结论,但学者提醒,现时决策者应警惕通货膨胀预期,通胀预期一旦形成燎原之势,或将成为下一阶段推动物价上升的一大动能,而更关键的是,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货膨胀,一般有5-6个月的时滞,也就是说,未来几个月的数据尤为关键。

  张瑾笑着告诉记者,她现在变得敏感而焦虑,希望听到加息的消息,存款不至于负增长,但她又不希望加息,如果下半年继续加息,她担心“

住房贷款负担会不会逼着我破产啊?”

  背景资料

  2007年7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6%,为10年以来的新高,与1997年2月份创下的高点相持平。这已经是CPI涨幅连续5个月运行在3%的警戒线上,持续增长的CPI使得人们对通货膨胀日渐担忧。然而,CPI能否作为判断通货膨胀的依据,CPI究竟上涨多少才算是通胀?中国是否存在通货膨胀?专家学者们对此意见不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