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买下美国的理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9日 10:23 《中国商人》杂志

  文/森焱鑫

  中国外汇储备已是世界第一,就像日本在1980年代一样,越来越不满于持有利率不到6%的美国财政部债券,而且进一步想把外汇化为国际社会影响力。但具体操作的时候,却是小心翼翼,生怕重蹈“日本”覆辙。

  三种方式购买美国公司

  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持有1.3万亿美金外汇储备,但对其中细节秘而不宣。外界估计,外汇分配比例大概有70%为美元资产,20%为欧元资产,另外10%为包括日元和韩元在内的其他货币资产。

  对美国而言,中国如何处置外汇储备将有重大影响。目前中国美元外汇是以美国财政部债券形式储备,这一向被认为是全球最安全,也是收益最低的投资。中国是美国国债第二大买家,持有大约4140亿美元国债,占美国国债总流通量10%。

  华盛顿官员及债券市场最大的恐惧是,中国有一天会大量抛售,并引发国债市场的抛售狂潮,从而冲击美国经济。今年4月中国抛售58亿美元国债,是7年来的最大规模,被视为国际间减持美国债的风向标,差点触动警报。

  副财长金米特当时急赴中国,交涉不要再抛售。美国担心的是,继中国之后,中东、亚洲、中南美部分国家也开始减持美国国债,这将造成美国财政部对债券市场失控。

  国债是美国国内各种利息浮动的风向标。国债利率牵动国内各种利息的变化,包括房贷利率与企业贷款利息,这将影响美国大选年的经济基础。不过,以目前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现实,中国要大举减持国债,或是削减美元头寸,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要买下美国公司必须采取较迂回的方式。

  减持美国国债,传说是与筹募中国新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金有关系。而这家公司所管理的外汇储备总规模,将达两千亿至三千亿美元。今年5月,此公司同意投资30亿美元购买黑石私募基金9.7%的无投票股权,这引发了美国国会的注意,有参议员要求财政部与安全部彻底检查黑石资产中,有没有关于军火制造与掌握卫星技术有关的公司。

  理论上,财政部外国投资委员会如果证明外国投资有国家安全之虞,可以审查取消交易。就在两年之前,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以及迪拜收购美国世界港口公司,都引发政治上的轩然大波,但中国这次是非常小心的。

  首先这是经由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投资标的除了黑石,还有美国财政部债券,使用的是财政部拨给的外汇,没有什么来路不明的卖军火的钱。即使有,也难查出来。而且之前已有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与阿布达比投资等政府公司投入黑石旗下的基金。

  其次,中国的股票是“无投票权”的。换句话说,任何黑石的投资决定,理论上与中国公司无关,中国也不会拥有任何一家投资公司。从黑石成立后的第一炮,以260亿美元收购希尔顿饭店来看,黑石也想维持低调,不想去碰政治这根敏感的神经。

  第三种买下美国公司的方式,是通过中国的“老朋友”——新闻集团的默克尔,北京对他有影响力,间接对默克尔所购买的资产也有影响力。

  最近新闻集团要买华尔街日报,虽然引发沸沸扬扬的讨论,指称他会把报纸办得低俗化,但是很难基于其他理由而反对。如果是中国直接要买美国媒体,结果将不堪设想。

  中国与默克尔之间的共同投资合作计划越来越多,刚开始也许是中国有求于默克尔的多,默克尔也需要进入中国市场,但是未来平衡会倒过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如要投资新闻集团,难道不行吗?届时默克尔有了源源不断的中国资金,他爱买什么就买什么,美国政府更无法可管了。

  新口号:买下他们!

  事实上,在目前美国经济低迷的时期,美国公司的价值已经不如10年前了。各种规模的美国公司正陷入艰难时世,因此它们对前来兼并的中国公司是很有吸引力的。未来10年的新口号应该是:不要向美国公司出口产品,而是买下它们!

  中国的中小型企业正在默默地走向全球化。它们的年销售收入在2500万美元到5000万美元之间。近几年来,仅仅在芝加哥就有31家来自中国的中小型企业设立办事处,全部或部分地兼并了一些美国小公司。

  中国中小型企业全球化面临的挑战、陷阱和错误大量存在。中国中小型企业走向全球化的第一步往往选择美国,但是它们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首先,中国公司全球化所能参照的范本很少。即使有,也是走向跨国公司的模式,而中小型企业要采用这样的模式是很困难的;其次,中小型企业很难确定新公司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是它们打开美国市场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它们如何“包装”自己来吸引那些持怀疑态度的美国中小型企业,并获得它们的信任这是一个关键;第三,想要实现兼并的中国中小型企业必须明白一点:在美国这样的市场化非常高的国家里,无形资产(如品牌质量)比有形资产(如工业设备)更重要。中国中小型企业可能在低成本的制造业上获利,但在美国市场上品牌拥有者或者具有销售渠道的公司将会赚取更高的利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之间彼此实力的相对转变令人瞩目。

  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大约十年时间里,日本的经济规模最高曾经达到美国的70%,甚至更高一些。但现在美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13万亿美元,日本现在的经济规模却只有4万亿美元,不到美国的40%。从占美国GDP的70%到不足40%,日本由向美国发起挑战的竞争对手,跌落成一个小跟班。

  其中有两个原因我认为值得深思,第一个就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美国迫使日元大幅度的升值,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受此影响遽然放缓;第二个原因是,日元大幅度升值导致日本80年代后期出现严重的

房地产和股市泡沫,1990年泡沫轰然崩溃,银行坏账堆积如山,企业现金流急剧枯竭,成为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导火索。

  为什么日本经济会出现长达十多年的萧条,至今没有快速发展的迹象呢?坦率地讲,至今经济学家也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幸运的是,经过多年大量的实证研究,经济学界和实业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日本经济长期衰退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日元大幅度升值、特别是日元长期存在大幅度升值的预期,造成了日本国内消费、投资的大幅放缓。因为在日元升值后,日本人持有日元现金和存款、等待

汇率升值所获得收益将远大于投资所获得的预期收益。其直接后果就是日本国内投资产业的热情和国内消费的意愿急剧减退,大量资金涌入
证券
、房地产等投机性高和流动性高的市场。这就是日本经济的悲哀。

  所以,当今天有人说中国企业有能力去美国购买他们企业的时候,去买他们产业的时候,我总是在想:一定要谨慎。至少先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