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当前大型银行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1日 17:01 《中国金融》
- 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副主任 邓智毅 当前,从国际上看,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各国金融市场间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活跃银行的强势地位进一步加强,外部金融动荡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日益显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正考验着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经营理念和风险管理制度;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对金融业提供新的需求,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瓶颈制约下的潜在效率亟待挖掘,而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带来的中外资银行同台竞争时代已经来临。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国银行业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作为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大型银行能否在转型期成功抓住发展机遇,应对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已成为下一阶段我国银行业、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大型银行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自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启动以来,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革,并在境内外成功上市,接连创下海内外资本市场新的记录,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突出亮点,并带动整个银行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股份制改革,四家大型银行在公司治理、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面貌焕然一新: 国有金融资本实现大幅度保值增值 上市以来,四家大型银行市场表现良好,在国家的绝对控股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实现了国有金融资本保值增值。截至2006年底,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的股权结构中,国有股权分别占总股本的71.95%、76.1%。从市值来看,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已经进入国际前10名大银行之列。国家对四家股改银行的注资合计为6666.2亿元,而截至2006年底国家注资部分增值已经达到2.95万亿元,国家股改净收益达到3.51万亿元(详见附表),国有金融资本实现大幅度保值增值。 公司治理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的职责边界日渐清晰,相互之间正在逐步建立起一种既充分协作又有效制衡的工作机制,各层次权力分配更加科学合理。二是董事会建设得到加强,董事会的重大战略决策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四家股改银行注重吸收国际专才担任非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提高了董事会的专业化水平;通过设置若干专职委员会并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董事会在强化风险管理、加强内部审计、改革人事薪酬机制和健全关联交易制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决策作用。三是监事会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督作用不断得到发挥。 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实现根本转型 四家银行开始摆脱传统的业务趋同经营模式,逐步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工商银行将发展目标定为世界一流金融服务机构,中国银行定位于大企业和优质客户首选的金融服务商,建设银行坚持将中长期信贷和住房金融作为发展特色,交通银行则力求打造最佳零售银行。与此同时,四家银行不再将传统模式的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等作为业绩考核指标,而是在业绩考核中充分考虑拨备和呆账核销的因素,注重对信贷成本的测算,逐步将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作为对分行和部门的考核标杆,将银行价值和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 主要业绩标杆取得明显好转 在资本充足、资产质量、盈利状况方面,四家股改银行均已符合银监会《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的要求,达到了国际大型银行的平均水平。截至2006年12月底,四家股改银行的平均资产收益率(ROA)和平均股本收益率(ROE)分别达到0.7%和15%,而国际大型银行这两个指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 和14%左右。四家银行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计算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均超过了80%,交通银行超过了100%。 合规文化正在逐步形成 2006年,大型银行共发各类案件263件,同比下降46%。大型银行案件频发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案件防控和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经由专项治理转入常规防控阶段。更为重要的是,以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及仅仅纪检、稽核部门强调合规的现象得到了彻底改变,依法合规经营的思想正在深入人心,以诚实、守信、正直为内容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职业操守正在形成。 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不断提高 当前,四家股改银行的信息披露,在经过本行董事会、监事会的审核后,必须同时满足香港证券交易所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所有要求,还要经过外部审计师的审计和外部律师事务所的法律评估。四家股改银行的信息披露达到了境外上市公司的所有标准,其真实性和及时性获得了国际投资者的认可。信息披露所形成的外部约束力进一步增强。 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股份制改革以来,四家银行改变了过去吃“大锅饭”、岗职报酬不挂钩、绩效考核不受重视的状况,引入了正向激励机制,建立了内部问责制度,对员工持股计划进行了探索,薪酬体制朝着市场化方向有了很大的迈进,与国际大型先进银行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大型银行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内控能力建设滞后于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潮流 目前,大多数国际先进银行已经根据巴塞尔委员会《银行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要求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而我国的大型银行在内部控制能力建设方面却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尚未形成。部分高级管理人员仍然片面地追求经营业绩目标,而对其他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基层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经营的惯性,内控先行的理念没有建立起来。二是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大型银行没有建立起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和内部风险评估模型,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控、识别、计量与定价机制。三是内部控制只能在主要业务层面和产品上进行,不能覆盖整个银行层面。目前我国大型银行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流程银行的观念,其内控活动仍然按照财务会计部、公司业务部、零售业务部等职能体系部门来展开,而没有渗透到整个银行、整个流程中去。四是监督检查环节不到位。部分大型银行对内部控制的定期评估、监督和整改工作力度较弱,远远不能适应其风险管理的需要。五是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部分大型银行尚未建立起真正涵盖全行授信业务活动的信息管理系统,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会计信息不真实,以致商业银行难以全面、集中地掌握客户的资信、财务状况及偿还能力。 创新能力和效率不能适应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需要 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环境中,大型银行要成功应对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就必须持续提高自身的金融创新能力和效率。当前,大型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一是产品创新的层次不高。大部分金融创新属于外延式的数量扩张而非内涵式的质量提升,科技含量低、易于模仿的吸纳性产品创新较多,智能化程度高、不易模仿的原创性产品创新较少;产品开发及管理缺乏协调性,产品之间的交叉功能很多,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二是缺乏业务创新所必需的培训和激励机制。金融创新中产品研发的主要依靠力量应该是商业银行的内部员工,鼓励创新就必须给予有创新潜力的员工足够的培训机会和相当于专利技术提成费标准的奖励,然而,目前我国大型银行中都未建立起类似的培训和奖励制度。三是市场推广机制存在缺陷。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型银行尚未在产品创新与市场营销之间建立起有机高效的联动机制,缺乏对新产品的有针对性的宣传营销,以致银行和客户在诸如代客理财等一些新产品的特点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导致一些新业务推出后市场反应平淡、收效不高,甚至对商业银行本身的信誉产生负面影响。四是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实践表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在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同时,又会不可避免地给商业银行增加成本开支和带来新的风险。我国大型银行普遍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产品需求方案,不能有效地测算产品创新成本,对新产品的制度规范滞后于产品创新进程,从而使得产品创新具有较大的随机性,风险隐患较为严重。五是品牌维护工作做得不够。对于一项新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往往不重视对客户意见的收集、评估工作,也不注重运用高科技手段设定防盗防伪功能,更不注意适时淘汰过时的金融产品,缺乏金融产品的退出意识。 风险管理能力日益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挑战 当前,随着国家对产能过剩、潜在产能过剩行业和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以及汇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型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正在日益受到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以及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能力受到挑战。当前,很多集团客户存在着公司治理结构低效、偏离核心主业、关联企业相互担保、多头授信、违规经营等现象,一旦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其资金链随时都有可能断裂,从而危及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而目前我国大型银行的集团客户风险管理能力明显不足,尤其是贷后管理不严。二是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受到挑战。当前,在全球流动性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然加大对衍生金融产品尤其是结构性金融产品的投资力度,从而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而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大型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手段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对结构型金融产品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对交易对手风险的掌控能力较为薄弱;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进行分析的频率不够,特别是对场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结果的运用不够熟练;对个别市场和客户进行在险价值分析的范围和分类不够。三是操作风险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大型银行大案要案仍然时有发生,尤其是同质同类案件反复发生的现象没有得到遏制,防控案件发生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现有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严重制约着大型银行竞争能力的提高 当前大型银行在服务质量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对差异化服务不够重视。缺乏细分市场和差异化服务的能力,不能设计出针对不同收入层次和不同风险承担能力的客户的有个性的金融产品。相反,在我国境内开展业务的外资银行一般都特别注重客户的差异化服务,将客户对象集中到市场上20%甚至比率更低的高端客户,全力打造适合高端客户个性特点的金融产品。二是缺乏对客户意见进行灵活反应的机制。主要表现为不注重倾听客户意见,不注重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也缺乏在听取客户意见后的迅速的行动能力。 坚持改革是实现中国银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述四个方面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大型银行在体制、机制、管理、内控方面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异。在金融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的今天,我国的大型银行必须努力采取措施,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成功应对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大型银行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改革既是方向也是出路。只有改革才能带来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坚持一个方向不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其改革的方向就是股份化,股份制改革是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因为在目前还没有找到比这更好的制度。 当前,对于已经实行股改的四家大型银行来说,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要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努力巩固股改成果。深化改革的关键,是要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健全有效的制衡机制,强化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其中,有两个方面的改革尤其需要引起重视:一是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要借鉴巴塞尔委员会《银行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有关要求,不断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起良好的内控环境和内控文化,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系统性,强化对业务经营的过程控制,同时在全行各部门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内部控制评价、监督与纠正机制,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注重股改工作的“上下联动”。四家大型银行要特别注重深化分支机构和基层改革,做到公司治理改革的上下联动,不断推进新体制、新机制在全行有效运行。对于农业银行来说,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在“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原则下,充分总结前四家大型银行的改革经验,在对农业银行进行全面外部审计、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不良资产处置、国家注资、股份公司设立等各项股改工作。 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转型中的中国银行业更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包括政府与银行的关系,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在传统体制下,政府主导经济,银行处于从属地位,近年来,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越来越注意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厘清银行与政府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此外,近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取得进展,过去那种国有企业资金需求银行必须无条件满足的情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银行与企业处于更加平等的地位,通过谈判来相互选择。新形势下,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就好比“舟”与“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处理银企关系的核心是既不能惜贷也不能乱贷,而是有选择地去放贷款。 着力提高三种能力 主要包括创新能力、服务能力、抗风险能力。墨守成规肯定是不行的,只有创新才能向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迈进。在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大型银行首先要着眼于坚持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战略定位,集中力量发展有坚实基础、有竞争能力、有市场需求的核心业务,打造各具特色的服务品牌,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大型银行要积极营造金融创新文化,不断优化业务创新流程,加速建立起业务创新所必需的培训和激励机制,注重产品创新中的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克服产品创新的同质化现象,做好品牌维护工作,不断提高金融创新的质量和水平。 银行是服务型企业,没有服务能力也是远远不够的。服务不仅仅是微笑,而是按照客户需求对现有流程与组织框架进行改革,挖掘潜在的市场,即把部门银行办成流程银行。在提高服务质量的过程中,大型银行要不断提高细分市场和差异化服务的能力,全力打造适合特定客户群体个性特点的金融产品,注重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建立起对客户意见进行灵活反应的机制。 抗风险能力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此国内大型银行还有很多功课要做,要全方位学习国外对风险的精细管理。大型银行要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标准,不断提高风险识别、测量、预警和控制能力,逐步尝试开发内部评级法;要针对本行的资产组合特点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并对计量模型进行返回检验,不断提高风险计量模型的预测能力和稳健性;要加强对大型集团企业客户贷款的贷后管理,强化对集团企业客户资金状况的监测分析,提高对集团客户风险的管控能力;要继续重视案件排查和责任人处理工作,督促案发机构认真整改,努力建立起防止案件高发的长效机制。 要辩证地看待四种议论 近年来对国有银行的改革有一些议论,其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为了我国银行业更加稳定、更加健康的发展,但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对一项改革关键是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对改革所带来的负面东西,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主观随意夸大,而要辩证地看待: 第一种议论是“安全论”,认为金融安全受到威胁。经过股份制改革,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率为8.8%,如果不包括没有股改的农行不良率就更低,其本身的安全性已经有了极大的好转,而且改革的底线是坚持国家绝对控股。 第二种议论是“贱卖论”,认为国有资产被贱卖。价格高低取决于很多因素,是一个综合的反映,也是双方博弈的结果。没有一个公式来计算理想的定价到底是多少,也可以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关键在于互相能否接受,市场能否接受,事实上,国家仍是最大受益者。国有银行并不是转让全部股份,国家仍然占大头。 第三种议论是“无用论”,认为引进战略投资者无用。国外先进银行搞了几百年,在产品创新、人才、制度等方面有很多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第四种议论是“排斥论”,认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遭到排斥。这要区分机构与资本的准入,不能有关联交易,所有权与经营权要分离,机构的准入上要慎重。 银行业通过改革,可以焕发生机和活力,不仅使银行业自身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而且一个健全的银行体系会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银行业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一定会带来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