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新农村建设重在唤起农民的主体意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 09:59 《经济》杂志

  ——访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五江轻化集团公司董事长肖自江

  文/本刊记者 廖海青

  “我想对总书记说:我是一个农民,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添砖加瓦,我感到无上的光荣,这是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在中国职工之家朴素的会客室里,全国人大代表肖自江愉快而略显激动地回忆起胡锦涛总书记会见湖南代表团时的情景。肖的另一身份是湖南五江集团董事长,按照常人的看法,如今他已是坐拥亿万资产的企业家,与传统的农民形象相去甚远。然而这位泥瓦匠出身的农民代表有着近乎偏执的认同感。“我是一个农民,”他反复强调,“我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而今我把企业也带回农村,为的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把农村建设好。”

  肖自江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党和政府所提出的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这不仅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惠及当代、功在千秋的民心工程。

  作为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肖自江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意义与现实瓶颈均有切身的体验和深刻的体认。他在本届两会上所提出建议《国家利用“待遇”杠杆加强对人才的宏观调控,构筑农村人才洼地》等四个建议,无不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的考量。

  打造工业化与

农业产业化双引擎

  新农村建设究竟应该如何破题?学界曾为此争执不休。毫无疑问,工业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尽管过去确实有一部分农村通过工业化进入了城镇化阶段,但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影响粮食生产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以致一度在许多人那里引发了“要不要走工业化道路”的疑问。

  肖自江认为,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推进农村“三化”进程又是生产发展的重要组成,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点就是千方百计引导、鼓励、支持农村创办劳动密集型、属于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以及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而带动农村城镇化,推进农村“三化”进程,把一个个农民变成工人,把一个个农村变成城镇,把农业变成工业和现代农业。

  肖自江领导五江集团创办劳动密集型轻工制造业,解决了石门村以及其他村一万多农民的就业,让他们进了五江当上了工人。他们深有感受地说:“一人进五江,全家生活有保障;二人进五江,全家生活奔小康。”石门村的农民现在已经变成了工人,农村已变成了城镇,农业已变成了工业和现代农业,过去是湖南有名的贫困村,现在已被评为“全省的小康村”、“新农村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但肖自江也深知,工业企业不可能遍地开花,工业化亦不可能适应于广袤农村的每一个地区。尤其对于许多边远山区而言,加大力度扶持创办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致力于带动边远地区的农民增收增效,稳步地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才是真正的落实了党和政府所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肖自江眼下创办的天华牧业公司,着手发展“湘中黑牛”肉牛产业(目前是华南地区农业部惟一发证的安格斯纯种繁育牛场),以“公司+农户+基地+协会”四位一体模式,大力推进肉牛养殖,为贫困山区农民增收脱困开拓了门道。同时天华牧业公司已经建成了标准化的肉牛生产深加工销售融为一体的生产加工厂,又解决了山区部分农民就业。

  我国的国情特别需要重视农村“三化”进程,才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可行之路。

  构筑农村人才洼地

  当前的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人才流失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肖自江对此感到十分忧虑。他说,那些有活力、有头脑、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发达地区务工、办企业,留下来的,是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农民,农村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人才贫血病”,这对农村发展和村民自治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制约。

  与农村各种人才奇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难的背后并非人才过剩,而是人才流向不合理。如果通过待遇这根杠杆来调控人才流向农村,构筑农村人才洼地,将有利于推进农村“三化”进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早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打造农村人才市场洼地,着眼于新农村建设,是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主体是发展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关健在于发展农村,要发展好农村关键要有人才,要有好人才,关健要有好待遇。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肖自江建议制订一系列有利于人才流向农村的宏观政策,特别是待遇政策,让所有到农村去工作的“村官”、教师、医生、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各种待遇要远远高于在城市的同岗位人员的待遇。

  此外他还建议,对于到中西部农村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应给予土地、税收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利于吸引更多的本土经济能人到农村创业,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重在唤起农民的主体意识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始终是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肖自江感受最深的是,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其所处的环境比较闭塞和落后,多数农民的主体意识比较薄弱和淡漠,这已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紧迫、最棘手的问题。

  他不无忧虑地说,许多农民原有的“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种田为混肚儿圆”的思想至今还不少;特别是农业税取消后,没有了交税的压力,反而容易滋生“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思想。

  肖自江因此建议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突出和激发农民的自发、自助、协同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农民知道,新农村建设不但是政府的善政,更是农民和农村自身发展的要求,是农民“自己的事”。而政府包办替代的建设也很难适应农民长久的生产生活要求,只有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需求,自己建设起来的新农村,才有长久存在的根基和活力。

  肖自江说,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让农民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才能真正激发农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搞形式主义,千万不要把新农村建设设计成为高档商业化,要把有限的资金多投入到发展生产上;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农民很实在,花架子的事情是不能让农民感兴趣的。”肖自江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