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六大命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 09:55 《经济》杂志

  文/安徽省安庆市市长 朱读稳

  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产业基础和生产生活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农民的素质偏低,人居环境较差,加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以工哺农的局面尚未形成,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必须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农民的康居与乐业

  长期以来,农民打工挣钱的目的就是盖新房,严重影响了创业资金积累和生产发展。现在,很多农户已完成了房屋的二轮翻建,楼房拥有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新建房屋一定要按村庄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进行审批和建设,坚决遏制先建设后治理的情况发生。通过这一增量的动态注入,渐进改变、提升总量,最终实现村容整洁、村民康居的目标。

  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种“锦上添花”的现象,即把项目、资金重点投放在因为基础较好而被列入的示范点上,而非示范区、非示范点的一概不予考虑。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矛盾更加激化。

  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不能遗忘了最需要建设、最需要救济的贫困地区、特困农户,不能因为“锦上添花”的事容易做也愿意做,就大做特做,而“雪中送炭”、治贫救穷的事一时难见效就少做慢做,否则建设的新农村就容易背离社会主义的本性。

  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提升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村容整洁、环境美化、产业兴盛、市场繁荣、生活宽裕、农民的生产生活设施完善的新农村,是人人既安居又乐业的新农村;还应该是田园美景与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新农村;更应该是农民及其子女享受到设施齐备、环境优雅的高质量教育的新农村,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病有所医、社会保障事业完善的新农村。

  所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又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把农村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属性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忽视农业和农村具有的社会公共功能,把农业与农村问题仅当作是农民的问题。在支农惠农的政策制订、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扶持上,非农部门就会把本是内生的变量演变成外在行为,甚至看作是额外的负担和施舍,执行起来难免会打折扣,这也是长期以来“三农”问题积重难返、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症结所在。

  因此,我们在制定以工哺农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时,应更多地看到农业和农村的公共产品属性,更多地看到它的外部效应,并以此为出发点出台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掀起全社会支持农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高潮。只有全社会都提高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才会快速推进。

  公共产品供给与私人产品供给的顺序

  尽管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但面对新农村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仍是杯水车薪。在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财力十分有限,新农村建设资金十分紧张。如何把十分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确实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首先保证具有很强外部效益和公共属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优先保证农村规划费、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费的转移支付。而具有典型私人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如农户的改厕、改圈、改灶等,则不应过多地占用政府有限的财力。

  农民负担与农村基层组织

  经济欠发达地区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一般都较少,多数村债务沉重。国家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基层组织集中支配的资源几近丧失,村党组织及村委会发展经济的调控能力以及凝聚力、号召力都大大削弱,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这将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与实施造成重大障碍。

  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外,当前应在中央政策许可范围内,适当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和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以增强中央支农资金的政策效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