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湖北:战略支点撬动中部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 10:33 经济视点报

  寻找投资新高地·湖北

  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湖北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战略大支点作用和较强的节点传导效应,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湖北成为中外企业投资的热点。

  以武汉为圆心形成的“1+8”武汉城市圈,形成了“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经济腾飞的新格局,由此带来的招商效应正日益凸显。

  □经济视点报记者 房建胜

  2007年初春,一场“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第三席的争夺战已然白热化。

  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谁将成为第三个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结果目前尚是未知数。试验区最大的吸引力是以“试验”的名义向地方“让渡”了中央的部分职权,在许多专家看来,其意义可以与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经济特区相比。

  而在这场争夺战中,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湖北武汉在业内人士的优势量化比较中脱颖而出。

  事实上,在3月11日,全国两会议案、提案截止日,全国人大代表杨云彦就已郑重地向大会提交《关于在武汉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议案》,这份议案上有42名全国人大代表的签名。而早在3月5日,38名全国驻鄂政协委员也向国务院提出相同的建议。

  区位优势构筑发展平台

  喜欢围棋的人在研究中国地图时说,如果中国是一副围棋盘,那么湖北就是棋盘最中央的“天元”。这足以说明湖北位置的显赫。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因在洞庭湖以北而得名。这里是令人遐想的白云黄鹤的故乡,是神奇瑰丽的楚辞故里,是三国人物风云际会的宏大舞台;这里是商贾云集、水陆繁忙的“九省通衢”,是诞生过名闻遐迩的“汉阳造”的中国近代制造业的摇篮,是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布局中一颗分量很重的棋子……

  事实上,当时间的脚步跨入新世纪的门槛,湖北省区位、工业、教育、科技等优势,并没有顺理成章地转化为发展优势,这一结果使湖北人大为震惊。然而,在改革的马拉松式征程中,湖北开始觉醒,不想再错过“中部崛起”这趟列车。

  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荆楚交汇,经济舞台上的湖北,日益成为辐射力强的“腹心”。其实,湖北确实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战略大支点作用和较强的节点传导效应。

  以武汉为中心划一个1000公里的半径,全国的主要城市都在其中。从武汉坐飞机,两个小时之内可以到达大部分城市。许多学者称,武汉其实就是中国地理意义上的中心,其对内地的巨大辐射作用难以替代。

  “湖北正在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期。”湖北省副省长李春明说,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投资成本较低、投资周期较短、投资回报率较高的黄金机遇期;而对整个湖北而言,也是将自身打造成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推进期。

  “从自然资源来讲,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电能源为湖北提供了充足的工业原材料和能源动力;从经济区位上,湖北处于长江经济带、京广沿线经济带的中接点上,中部崛起带的核心,可对周边经济区形成强大的辐射与吸纳,极易产生扩散与积聚的经济传导效应。”武汉市市长李宪生说。

  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湖北成为中外企业投资的热点。加之三峡工程的建设,湖北汽车产业的发展都为投资湖北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湖北成为不折不扣的投资热土。

  2006年,湖北省实际吸收外商投资3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3%;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60个,合同外资金额266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新增投资项目8个,历年累计投资项目达到66项;并购项目19个,主要涉及汽车零部件、化工、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

  《福布斯》根据经营成本、劳动力素质和货运便利程度三类指标,把襄樊评为中国最适合办工厂的城市第4位,最适合人居的城市第41位。

  “2006年1~9月,襄樊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9家,比去年同期增加5家;合同外资6630万美元,同比增长27.65%;实际利用外资5357万美元,同比增长2.81倍。”襄樊市商务局总经济师李奕红介绍。

  “九头鸟”格局的新机遇

  对于湖北人来说,“武汉城市圈”是近年来新闻的“兴奋点”。作为中国中部最大的经济中心,武汉对于湖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03年11月8日,湖北省第一次提出了“武汉城市圈”的概念,以武汉为圆心,为武汉画了一个半径100公里的圆。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围成一圈,形成“1+8”武汉城市圈。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湖北经济的九个头,曾有“九头鸟”之称的湖北人以此作为“中部崛起”背景下经济腾飞的新格局。

  “武汉城市圈”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圈”,提出之初,就有人惊呼:这一城市圈有望成为继珠三角、

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
中国经济
增长的“第四极”。

  规划中的城市圈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它以占全省14%的土地和23%的耕地供养了41%的人口,并创造了47%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各项经济指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武汉城市圈内8个周边城市的产业定位为:黄冈变成城市圈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仙桃将成为武汉“菜篮子”基地;黄石成为武汉传统产业的转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纺织服装生产基地;鄂州负责做强城市圈钢铁产业链;孝感成为无公害优质高效农产品产销基地;潜江成为盐化、医药生产协作区;天门打造棉纺制衣业和林木加工业基地;咸宁是“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将把其建设成生态城市。

  武汉将依托8个城市的优势、特色,重点打造“城市圈”旅游、轻纺工业、汽车制造、新医药、农产品加工、物流、光电子信息、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九大产业。

  在“武汉城市圈”提出的第二年,因城市圈带来的招商效应就已凸显。根据2005年天门市侨乡开发区11月的统计数字显示,其招商引资项目已达160个,合同金额44.68亿元,比前十年招商引资的总和还要多。天门市长别必雄认为,这是武汉城市圈建设带来的效应。

  专家们展望,未来以武汉城市圈,郑州、南昌、合肥、长沙、太原等城市圈相互呼应、共同发展,中部地区将形成更大范围的城市经济一体化格局,有力促进中部六省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

竞争力

  正如中科院院士叶大年所说:“武汉不仅是湖北的武汉,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武汉。”他把武汉比喻成中国的“腰部”,中华民族的振兴,就犹如一个人要挺直“腰杆”,没有大武汉的重新崛起,中国的腰杆就挺不直。这可谓是对“湖广熟,天下足”在21世纪的新注释。

  县域经济活力凸显

  湖北省提出的战略目标是,“把湖北建设成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湖北把提升武汉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和城乡建设一体化,进一步发挥其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作为重中之重。

  2002年年初,湖北省委就提出要走“一主三化”之路,壮大县域经济,即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加快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随后,所有的县市“一把手”轮番派往浙江挂职学习,亲身体会“民有、民营、民享、民治”为特色的发展机制。

  随后的2003年,湖北的“强县扩权”改革全面启动,省里对20个试点县市下放239项审批权限,实施“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实行信息直达、项目直达、资金直达、财政直管,在项目审批、办事程序等经济和社会发展管理等方面,赋予与省直管市相同的权限。

  2004年,“强县扩权”扩大到32个县市。扶助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放权放活、多予少取”的基本原则,加快体制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县域生产力,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保障性的制度环境和宽松的政策环境。

  民营经济的活跃,让仙桃拥有了“中部温州”的美誉,他们采取“靓女先嫁”的办法,先出售优良资产,积聚改革成本后再逐一克难攻坚,短短两年内,6万多名国企职工全部转变身份,民营经济成为投资主体、税收主体和就业主体。仙桃的决策者对投资者作出了最简单的六字承诺:“安全、赚钱、开心”,对内的招商理念也只有简单四句话:“外商无小事”、“人人是环境”、“诚信打动人”、“变通是个宝”。结果,该市每年引资20多亿元,已有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仙桃。

  环境建设是集聚生产要素的重要基础,良好的政策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信用环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而招商引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五”期间,湖北省成长性好的县(市),大多是通过改善发展环境,大力招商引资而推动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