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日本VS德国:谁的经济前景更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3日 19:00 《法人》

  日本和德国沿着各自的路径,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崛起为不可一世的世界经济大国,这并不偶然。但在充满不确定的全球化背景下,同样面临着如何安排自己的未来

  日本VS德国:谁的经济前景更好

  ◎文/贾品荣

  工程师的尴尬

  日本经济为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总是一副萎靡不振、止步不前的景象呢?它的深层次原因何在呢?

  首先是日本产业政策的失败。在日本的产业政策中,行政的影响很大,政府对企业施加的作用太大。从短期看,这种积极的行政干预对经济的高速增长是有益的;但从长期看,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打破了均衡利益规律,使得各个产业部门不能协调地发展,导致一些产业部门畸形发展。

  日本的汽车工业体系庞大,但汽车大量过剩,就是产业政策失衡带来的后果。再如,在软件业上,日本政府在销售、产品开发上都给予大量的补贴和税收优惠,信息技术促进机构向计算机服务公司提供了贷款担保,由于政府过度保护,日本软件公司没有一家进入全球20家顶尖软件公司的名单。

  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分析发现:“日本成功的政策介入这个国家,失败的方面要比成功的方面普遍得多。他们没有促进生产率、出口和国家的繁荣,反而形成了阻碍。”实际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产业政策的实施不能再以政府直接投资(主要是建立国有企业)和直接干预为主,而应转向为企业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即产业结构政策的重点应体现在发展环境的优化上,这样,产业政策作为一种制导机制从私营企业的发展流向上体现出来,这种转变并没有削弱产业政策的作用,只是改变了产业政策实施的方式,但却十分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其次是日本长期忽视对基础科学的研究。长期以来,日本都是依靠引进欧美国家的科技成果,然后加以消化和吸收,在当今特别需要技术创新的时代,日本自然就落在了后面。日本不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而拥有最优秀的工程师,能把产品制造得极其精美,甚至有时到了极致,但始终不能超越模仿阶段。而当今世界最需要的成果是科技革命性成果,而不是改良性成果,正缘于此,日本的产业结构一直集中在家电等传统产业上,始终没有创新性质的产品。

  据统计,在日本的整个科研中基础研究的比重只有14.5%(按研究经费计算),而美国与德国大约分别占50%和40%。日本的科学论文指数只有81,不仅远远低于以色列的376、西欧的295、美国的144,而且比世界平均指数低19%。一般认为,日本的应用研究比较强,然而,实际上日本在应用研究方面真正比美国占优势的仅是生产、机械领域。日本在原理发掘型或技术突破型的技术开发方面也比较弱,而在改良型上较强。二是日本几乎没有研究导向型大学。日本虽然自1870年以来发展了极好的学校教育体系,并拥有丰富的和各种类型的工程师资源库,但几乎没有研究导向型大学,因为日本把有关设计与开发的知识发展放在了公司部门而非大学。三是虽然日本把有关设计与开发的知识发展放在了公司部门,但在公司部门的科研中,无论是在理念还是体制上,日本的公司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

  另一个角度观察,改良思路有致命缺陷:第一,会产生排异反应,从而导致“南橘北枳”。比如,西方股份制蜕变为日本法人交叉持股制等。第二,会在创新上止步。换言之,因为你有了游泳教练并学会了游泳,反倒使得你根本就没有留意原本可以乘舟而渡的便捷。第三,会在追赶中陷入茫然。当改良者接近先行者时,作为后来者由于自我创新不足,突然会陷入到“无航标”的茫然之中。这就是“后发优势”后不重视原创带来的的“后发劣势”。

  再次是产业的空洞化。日本产业空洞化,导致大量企业外迁,投资转移到国外,其利润也大多用于国外,国内的第三产业部门由于缺乏第一、二产业的必要支撑而缺乏活力,经济出现衰退。产业空洞化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海外直接投资,即向海外转产的不断扩大。造成日本海外直接投资不断扩大的原因有许多,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日本对外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日元升值以及国内工资水平的提高。由于日元升值,在海外低工资国家和地区生产零部件的成本比日本国内要低,所以日本制造业的众多部门纷纷转产海外。事实已证明,日本资本输出速度已超过了国内,其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国内经济结构已无法适应这种情况。日本失业严重,商品零售额负增长,与此大有关系。

  日本经济的衰落已是必然

  日本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的45年内,创造了不少令世人关注的经济奇迹,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本经济的发展模式已是不合时宜了。

  这种落后表现在几个方面:过多的行政干预、不符合时代的发展特征;存在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巨大的呆坏账、大量的不良资产使经济发展始终萌发着阴影;更为严重的是,日本产业结构畸形发展,国内经济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缺乏创新的产品;从岛国经济的特点分析,由于其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容易受外部市场的影响。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且受损程度最大。

  若从日本人的性格分析,由于岛国的地理因素,一些日本人心理狭隘,行为偏激,对错误没有勇气承认,对国外不开放本土市场,限制进口,在国内拒绝外国货;再加之,变为强国后的日本有些狂妄自大,处处显得傲慢与偏执。现在出现的种种情形是其强大后的劣根性的直接体现。因此,日本经济衰落已是必然。

  德日的通病是产业结构的相对落后

  那么,德国经济为何也发展停滞?德国经济曾经是推动欧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近年来却始终徘徊在停滞的边缘。

  德国是一个高福利国家,其社会福利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德国每年要拿出巨额财政补贴来支付失业救济金和社会救济金等各种保险费用。过高的福利保障不仅对促进就业造成阻碍,而且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由于社会福利措施周全,企业缺乏奖勤罚懒的机制,使得失业者既没有生活压力,也没有再就业的动力,许多失业者宁愿领取失业保险金或社会救济金,也不愿接受低工资的工作。由于德国工资水平高,平均单位劳动力成本在西方工业国中名列前茅,造成许多企业需要人却雇不起人,也不敢雇人——因为德国有就业保护法,企业解雇工人十分困难。正是由于劳动力成本过高,对就业者的保护过多,因而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受到了抑制。劳动力市场过于僵化,使得企业无法根据产品的市场需求来灵活地调配产能,增加或减少员工。改革社会福利制度,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就业,扩大消费和出口,尽管口号喊了多年,但在德国收效甚微。

  笔者看来,深层次的因素却在于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德国产业中,对未来经济至为关键的生物工程、信息产业,不如美国那样受到重视,发展迅速,不但规模小,而且不受重视。德国经济仍以重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没有迅速成长起来,这使德国经济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市场供大于求,出现饱和,总体来讲德国的产业结构与英国、法国仍处于同一水平线。

  另一方面,德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也落后。虽然德国在航空航天、通讯、核能、汽车等一些领域有一定竞争优势,但在微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重要领域与美国相比差距很大,可以说已大大落伍。据统计,目前欧盟国家的科研发展经费平均占GDP的1.9%,明显低于美国;高技术产品平均占其GDP的不足10%,而美国占1/3。

  目前欧盟计算机市场年销售增长率只有美国的一半,电脑普及率明显低于美国。由于欧盟国家经济高科技化、信息化程度低,传统产业结构难以改观。德国制造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30%,而美国已降至15%。这是因为美国制造业的过剩人员大量被高新技术部门即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行业所吸纳。

  从经济学来说,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成本必然上升。自1990年以来,德国的单位劳动成本上涨了22%,而美国下降了10%。由此可见,调整产业结构已成为德国经济的最迫切任务。

  德国经济正未有穷期

  从未来走向看,笔者对德国经济的前景仍然看好。原因如下:其一,德国经济实力雄厚,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尤其是东、西德合并之后,德国经济规模巨大,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其二,欧元区的出现,又为德国经济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欧元区的作用在于聚合效应,它使这些国家交易成本下降,交易风险减少,经营规模扩大,让德国经济尽享地理之便;欧元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其绝对规模均超过美国和日本。

  欧元的成功使欧洲获得了巨大好处。通过统一货币,欧盟经济竞争力加强了。作为欧元区最大的经济强国,德国无疑将成为这一经济一体化的最大受益者和推动者。

  与日本没有原创性成果、领先性技术不同,德国在汽车产业中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德国汽车工业拥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它给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是:税收的1/4,出口的1/5,产值的1/6,就业的1/7。突出表现在豪华轿车领域,如奔驰、

宝马
保时捷
。数十年来,德国的汽车工业带动了机械、化工等相关工业走在世界前列。

  此外,德国还拥有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按外国资产额排列,全球最大25家跨国公司中,美国和德国平起平坐,各占6家。新世纪以来,德国的跨国公司纷纷进行结构和战略调整,适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其战略调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营市场的全球化、经营业务的服务化、经营资源的外部化。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德国的跨国公司纷纷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从跨国经营走向全球化经营,即经营市场“全球化”;跨国公司把经营重点向价值链两端集中,加大服务环节或服务产业的投入,即经营业务“服务化”;德国的跨国公司还把资源集中到核心业务,或者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而把非核心业务或非核心环节外包,即经营资源“外部化”。通过战略调整,现在德国公司竞争力大大加强。这些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德国大企业在德国经济发展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最根本的还在于,德国人素质很高。德意志民族坚忍不拔的良好素质成为德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人文基础。人们经常提及德国人的优点:(1)喜爱秩序。德国人特别严格律己,也用这样的纪律要求别人,他们广泛地要求建立一种秩序并且将自我至于这种秩序约束之中。正是基于这种大众化的组织纪律性,德国人显示了极强的整体的组织才能。(2)崇尚理性。德国人对形而上和抽象概念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喜爱和擅长,对每件事刨根问底,这使他们成为真正追求卓越的工作者,工作彻底,尤其具有发明创造的精神来高质量地完成手头的工作。(3)视工作为最重要的生活内容。艰苦工作被德国人看作是本民族的标志和美德,即使在消遣中也显示出非同一般工作的劲头。(4)勇于承担责任。日本与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这两个国家挑起的“

二战”给整个人类造成了无法弥合的伤痕。然而,两国却在对战争罪行的反省上态度迥异。德国坚持承认“二战”中自己犯下的罪责并勇于对此负责。无论是1970年德国总理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谢罪,还是1995年总理科尔在以色列犹太人纪念碑下长跪不起,都已深深地感动了世人。近年来德国总理又频频到集中营献花圈,再次表明了德国人正视历史、勇于承担历史错误的态度。

  总之,德国只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创新,在全球化浪潮中会重上良性轨道,再令世界瞩目。

  2006年,德国取得了GDP2.5%的可观增长,是2000年增长3.2%之后经济发展最迅速的一年。与之相比,日本经济则逊色不少。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