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天津滨海新区探路金融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8日 11:41 新华网

  在今年两会上,天津滨海新区的金融改革新政成为众多媒体追踪的热点。会议期间,天津市市长戴相龙透露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诸如“旨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住房困难的住房信贷银行正在等待国家审批”等等。

  这是继渤海银行开业后,天津在设立金融机构方面的又一有益探索。可以说,与国家规划方向相一致的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已经开始由政策层面迈向实施阶段。

  第一要务:金融改革创新

  “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被明确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已整整一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下发也已超过9个月。但是不少的外地人,甚至天津本地金融业以外人士,在与记者谈到滨海新区金融改革时都有这样的疑惑,“是不是有点雷声大、雨点小”?

  表面上看,天津滨海新区没有立即出现“渔村变都市”的颠覆性改变:没有四处开工的热闹场面、没有增加多少大厦高楼。但是,“滨海新区的速度真是不慢了。”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马君潞教授说。

  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今天,滨海新区要走的创新之路与当年的珠三角、长三角的开放模式完全不一样。现在是市场缺什么、在滨海新区补什么。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的第一要务是金融改革创新。马教授说,“现在有关金融改革创新的细节都已经出来了,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些,已很不容易。而且审批需要时间、见效更需要时间。”

  事实上,金融改革创新作为综合试验之首,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有关工作一直在进行。2005年12月13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天津设立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这是国务院特批在天津滨海新区进行试点的我国首个利用国内资金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

  2006年2月16日,首家在发起设立阶段就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渤海银行在天津开业。当年12月,渤海银行即获准开办衍生产品交易。渤海银行董事长羊子林说:“正因为探索全新机制,渤海银行发展迅速,成立一年,资本金已由当初的50亿元增长至140亿元。”

  2006年9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天津滨海新区7项外汇管理改革政策,内容涉及“深化经常项目管理、创新资本项目管理及金融市场交易管理突破”等。

  2006年11月,天津市政府有关在天津设立全国性柜台交易中心的申请报告已上报国务院。

  2006年12月9日,滨海新区首家注册的法人金融机构———天津港财务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开全国港口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先河。

  2006年12月28日,领锐公司在天津滨海新区开业。有消息指出,这家看似普通的公司,将在其资产证券化后,进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探索。

  2006年12月30日,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成立,基金管理公司挂牌。有消息表明:目前,公司正在进行机构建设和项目选择。

  谈到今年滨海新区改革创新方面的打算,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透露,将在已经批准成立的渤海银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基础上,在混业经营、外汇制度改革、引进外资银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方面迈开更大的步伐。

  金融试点为中国金融改革探路

  不过,从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被批准到成立一年多时间,天津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都无一例外地保持了低调。

  2006年9月3日,国务院文件下发后的金融改革创新方面的第一项政策———天津滨海新区进行外汇改革试点方案,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15日,原定的新闻发布会被突然取消,记者只得潜进会场。参会的50多名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大企业代表没有得到任何书面材料,只是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行长郭庆平宣读了相关的批复。

  一项已获批复的政策有无必要如此神秘?银行业内人士及相关学者认为:一方面,由于获批的外汇7项政策原则性较强,缺乏具体操作细则,贸然公布会让相关企业无所适从,影响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7项政策包括人民币资本项下的突破及经常项下的全面放开,涉及的全部是当今中国金融改革的敏感点,审慎也属正常。

  包括外汇管理改革在内,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近期重点工作包括: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开展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创新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

  “无论哪个方面都是当前金融改革的难点、重点。”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预测研究所所长卢卫分析,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中存在问题集中表现在直接融资比重低、投资渠道狭窄;国内金融企业分业经营,难以适应客户需求及金融市场竞争形势;外汇储备量过高、

人民币升值压力大。“可以说滨海新区金融试点在为中国金融改革探路。”他表示,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正是天津滨海新区在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方面的重要探索。

  目前,我国通过沪深两市、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几种有限方式进行直接融资的企业比例不足10%。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市场前景不明的高新技术企业,很难及时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渤海产业基金的设立,无异于开辟了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融资新渠道。天津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孟昊说,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出现应当被看成是完善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启动点,是一项国家的战略性举措。

  对于天津正在积极争取的全国性柜台交易市场,专业人士一致认为正是着眼于弥补我国资本市场的缺陷。如果天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门槛比较低的、监管严格的柜台交易市场,不仅有利于企业发展,也有利于我国资本交易的完善,更是对

中国经济发展第三级的强有力的支持。

  提升短板———金融创新基地的当务之急

  20世纪30年代,天津曾是当时中国的金融中心。此次滨海新区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少人认为这将是天津重振昔日金融中心辉煌的最好契机。但天津市长戴相龙多次公开强调:天津的目标不是北方金融中心,而是“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争取成为金融创新基地”。

  无论是金融中心还是金融创新基地,业内人士和有关专家都指出,以天津目前的条件和基础,急需多方面“补课”,金融创新的发展需要健康的发展空间,这方面滨海新区首先要做的是不断培育市场机制。

  金融人才短缺是天津打造金融创新基地亟须弥补的另一块“短板”。新加坡星展银行有限公司中国区行长梁甜昭曾提醒说:“中国金融业发展很快,金融人才供应紧张,在金融业不是很发达的天津就更是如此,如果不加紧人才培养,那么创新业务将很难寻到合适的人员配备。

  不少的专家都认为,与上海相比,天津金融基础、经验与实际操作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当面临国内从未实施过的创新、改革时,这些不足将影响金融创新实施的速度。虽然经验的获得需要长时间积累,但对天津来说,发展的机遇是宝贵的,应采取多种措施尽快缩短这一时间。(记者 邹兰 张涛 徐岳)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