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创新机制 打造一流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 16:23 《中国金融》

  景学成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和金融市场开放加快,中外银行间的竞争和中资银行间的竞争也日趋加剧。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了背水一战的改革,交行、建行、中行、工行已陆续改制上市,农行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我国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诸多方面仍然与国际一流银行存在着较大差距,并由此产生了与国际一流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差距。我国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与国际一流银行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业务创新、风险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要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仍需向国际一流商业银行学习,创新机制,积极打造一流银行。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

  现代银行业的竞争关键是银行制度的竞争,而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结构,也是现代银行制度的核心,其优劣成败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一些国际金融监管机构通过研究也得出重要结论:商业银行薄弱的管理与治理结构会引发储蓄和信贷危机,从而给政府造成巨大的成本负担;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则会给银行带来良好的回报。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排名,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和一级资本与外资银行相比并不逊色,都已进入世界大银行的前列,但其经营效益不仅低于国内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更与外资银行存在着巨大差距。产生这种差距的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出此造成信贷约束软化、资产质量低下和激励机制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经营效率。对我国商业银行而占,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彻底解决,那么银行效益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公司治理结构问题,通过学习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公司治理框架,并使之得到有效的运作,从根源上解决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问题。

  国际先进银行一般拥有较为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它是以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为核心,它们之间有明确委托——代理关系,同时又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这对公司正确决策和业务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既防范了内部人控制的风险,降低了代理成本,又保证了其经营运作的高效和效益。借鉴美、欧先进银行经验,交行、建行、中行、工行已经产生了“三会一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新的公司治理结构,并进入了机制运行的磨合期。

  我国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境内、境外上市与其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相衔接、相呼应,是一套连续的改革推进步骤,也是一种依靠外部监管、市场监督和强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措施,对于已改制上市的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来说,上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公司治理置于一个透明的、受到股东和市场监管的环境下,促进其不断完善和真正发挥作用。改制上市对其公司治理结构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改制上市基础上,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才能够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所需要的基本制度框架。首先,改变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过去国有资本虚置的情况,国有资本通过国有投资公司投入成为控股股东,并派出股权董事进入董事会。其次,经过财务重组、解决历史包袱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具有了相应的市场地位和价值,可以吸引战略投资者加人,这些战略投资者又可以派出股权董事加入改制公司的董事会,为进一步提高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经验。最后,借鉴西方公司治理结构经验引入的独立董事制度,也从与公司没有直接利益联系的角度,增强了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这些无疑都有利于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层面上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态势,强化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上市,引入了众多新的投资者和外部的监督,能够从市场的角度增大对其改善经营管理的压力,特别是在对经理层的选择与监督方面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运用市场化的标准进行。并将有条件打破经理层的收入水平与业绩水平基本不挂钩的状况,扩大了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方面的自主权。三是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上市后可以通过特定的制度设计(如认股权等等),促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尽可能对称,给予员工更恰当有效的激励。这些具有内在连续性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尽可能对称,给予员工更恰当有效的激励。这些具有内在连续性的综合改革步骤,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后,依然会保持国有股东的绝对控股地位,从外部环境看,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依然会面临与当前国家控股的境内上市公司一样的制度环境和市场条件,因此当前在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会在上市后的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存在。可能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国家股主导银行股权结构中,国家股权的目标往往是多元化的,既有盈利目标,又有社会发展等目标。这种多元化的目标取向难免影响对上市后的公司的管理和运作。二是在治理机制的磨合期,治理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股东大会的质量不够高,董事会独立性不够强,监事会权威性比较弱,管理层的执行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三会一层”的权力制衡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上市后仍处于经营转型阶段,需要逐步提升商业化程度和市场化运作的程度,需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四是需要逐步解决公司经营利润和资本分红与经理层个人利益不对称问题,进一步通过适当的市场化方式选择高管人员,引进重点岗位稀缺人才。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措施,未雨绸缪。

  一是优化董事会结构。真正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并对管理层切实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是实施新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董事会提高运作效率要充分发挥各个专业委员会,如战略与发展委员会、风险与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的作用。同时董事会要充分发挥股权董事的作用,股权董事作为股东代表,必然关心公司运作中股东价值最大化取向,而独立董事在维护小股东利益方面,要发挥突出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包括执行董事、股权董事和独立董事的作用,才能从整体上维护公司、股东、债权人及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达到促进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是要处理好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关系,在公司治理的运作中既要使股东大会发挥真正的权力机构的作用,又要保证董事会的独立决策作用。根据新的公司治理结构在磨合期间的运行情况,股东大会在保留最终控制权力的前提下,可以逐步授予董事会更多独立运作的权限,以提蒿公司董事会决策的效率。同时董事会也要对股东大会和股东保持较高的透明度,还要积极发挥股份制银行中监事会对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运作依法合规的监督作用,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这“三会一层”真正能相互制衡,相互促进。

  三是注重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由于其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特殊股东结构,在公司治理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中小股东的利益是否能得到充分保护。董事会既要向大股东做好经营方针的解释沟通工作,又要符合法律法规中关于平等地对待所有股东无歧视地进行信息披露的要求。要逐步建立能使众多中小股东利益得到更加切实维护的机制。比如建立股东分类表决机制,控制关联交易等可能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交易。

  四是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与银行的经营成果相结合,并与责任追究机制相结合的绩效评价制度,是完成银行经营目标的有效保障。要建立董事、经理人员、员工的薪酬与公司绩效和个人业绩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并确保与银行的战略目标、管理环境和企业文化的一致性,以鼓励董事勤勉尽责,吸引并保持经理人员的稳定。

  加强战略导向的业务创新,改善银行盈利结构

  商业银行的创新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竞争力提高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先进银行在战略创新、观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手段创新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我国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上还停留在单方面侧重存贷款业务上,产品单一,同质化竞争状况较为突出,银行的盈利结构较为单一,利差收入占比较大。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率风险日益加大,这样的业务拓展模式和盈利结构不足以支持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长远稳健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对业务创新战略的研究力度,适时推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创新业务和创新产品,引导业务创新发展。

  第一,制定适合本行的业务发展战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找准市场定位,以避免向市场提供服务时盲目跟风、提供的产品同质化,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当明确银行自身的战略愿景、市场定位、转型阶段、创新目标,并制定明确的区域战略、客户战略、产品战略以及综合化经营战略等子战略。

  第二,继续加大开展资产和负债业务创新的力度。一是要做好信贷业务创新,扩展贷款运作的范围,加强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联动的业务创新,发展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二是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我国大型国有控股银行传统上侧重于对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的贷款业务,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灵活性,其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已达到60%以上,只要加强风险防范,恰当定价,对中小企业贷款有望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三是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市场调查,细分市场,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的信贷品种,大力发展汽车金融、住房金融、

助学贷款等贷款业务,并根据贷款消费者个人的具体情况安排贷款和偿还方式。四是积极创新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保理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新型贷款形式,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一是要扩展和其他融资方式的联动,例如代理保险、代理基金等。二是发展个人银行业务,推动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的发展,以先进的转账支付手段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方位服务。三是量力开展多种经营,例如融资租赁、证券投资基金等。四是开展各种咨询业务,利用专业优势和不断发展的信息网络对企业和个人开展有关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控制、投资组合设计和家庭

理财等多种咨询服务。

  第四,全面提升业务创新产品开发设计、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在创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销售阶段,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任何创新产品都要做到有市场、有客户、有效益。创新产品的售后服务是业务创新的重要内容,要注意跟踪调查和质量改进,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并对客户的建议和投诉设立有效的接纳渠道和快捷的处理程序。

  强化风险内控管理,实现风险控制和盈利的双赢

  国外银行风险管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积累和总结了许多风险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掌握和吸取这些方法和理念,对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强调以下一些原则: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以下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尚需要进一步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二是尚需要建立完全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三是尚需要提高风险管理工具技术的运用水平;四是健全内控机制。因此,我国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将体现为六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由单纯“控制风险”向风险收益平衡的理念转变。对风险内控的认识,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克服历史包袱时期所形成的“控制风险”的概念较重,还没完全转变到风险收益相平衡的理念上。在控制手段上,侧重审贷分离制度,还需要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在控制范围上,还是重信贷资产轻非信贷资产,在控制深度上,还是偏重微观经营风险,对宏观经济变动和政策调控影响重视不够。从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应是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构架、过程和文化的统一,通过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信贷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

  第二,风险管理内容由特别注重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等全面性风险管理转变。我国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而且随着业务的复杂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法律、声誉等各类风险。同时风险管理范围也要根据经营范围、方向由国内管理向全球管理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银行业将逐步融入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管理正在由只重视国内经营风险转变为形成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对所承担的各种风险进行统一的计量和管理。

  第三,风险管理技术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国际先进银行更加强调定量分析,但在短期内,由于我国风险管理技术落后,以及缺乏历史数据等客观因素,风险管理技术还是以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充分运用模型与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家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等分析,通过对市场、行业变化趋势的分析,凭借与客户的深入接触和持续跟踪对风险因素进行及时的发现、甄别和计量,形成分析结论。

  第五,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风险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单一产品风险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商业银行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控制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风险管理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和宏观风险的研究,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建设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最好发展机会

  巴塞尔银行治理准则要求董事会必须建立一个清晰的银行发展战略目标和具有指导性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和形象的集中表现,是企业的灵魂和思想。重视搞好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国际先进银行中许多“百年老店”之所以能保持强大而持久的竞争优势,其中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拥有优秀并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我国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己经形成了一些理念和口号,但在深层次的制度设计和具体执行上,还与国际一流银行有一定的差距。

  企业文化建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名牌效应。我国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建设企业文化方面必须首先要明确“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逐步形成自身的名牌效应,大力开拓和稳固市场。一个企业拥有自己的名牌,就等于拥有了无价的商誉,就等于拥有了市场和客户,也就有了自下而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名牌首先是一种品牌,一种文化的积淀,通过企业文化的培育、浸润、渗透和打造,然后才成为名牌。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不仅要从外部考虑树立名牌,更要在企业内部尊重和和实现员工的价值,为员工提供最好的发展机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员工有相同的目标、共同的追求,以及相似的价值观和文化核心理念。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吸引并留住人才,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越高,就越会衷心地为企业服务,作出自己的贡献,而通过良好的机制运行,企业又会给有贡献的员工提供优越的条件,为员工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