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6日 14:10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 韩永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实现好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需要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没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没有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很可能成为一种没有根基的空想。所以,持续不断地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更好的物质基础做支撑

  《决定》明确提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这一论断源于如下的分析,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就是说,解决好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主要矛盾不解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就不存在、不稳固。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加快推进生产力进步,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首要的就是要抓好经济发展。  

  应该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综合国力还不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还很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产业技术水平总体不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不是很强,支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技术创新和开发应用能力比较弱;尽管近3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真实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国民财富积累并不是很快,投入产出比也很不合理,过度依赖资金、资源投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很严重;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步子很大,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却依然十分突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差距还在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差距持续拉大,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尽管我国社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很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配置不协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比较低。   

  这些问题,既说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内部存在着不和谐的矛盾,也说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也同样存在着不和谐的矛盾。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比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所表现出来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实际上是反映出城乡居民、不同地区居民,以及不同产业就业群体之间在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享受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以及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等方面的不协调性程度以及分配差异。   

  需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首先是因为我国物质财富积累不足,特别是人均财富水平很低。《决定》关于“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的论断,是十分准确的,也是非常符合我国当前发展实际的。贯彻《决定》精神,首要的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深入地贯彻党中央“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首先是不断地壮大经济实力,靠不间断的、稳定的比世界发达国家更高一些增长速度的发展,来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差距,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良好的物质基础。    

  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讲加快发展绝不是要认同盲目发展,而是要使国民经济在较长时间里保持持续、协调、较快、健康发展;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绝不是认同简单地追求经济发展,更不是认同简单地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使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相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一致。这样,经济发展才可能是和谐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才可能是和谐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起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第一,坚持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放在促进经济发展的首位。从当前来看,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核心是要加快推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各方面从看重经济增长速度向注重投入产出比、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相协调的方向转变。坚决摒弃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过度依靠资源消耗、过度破坏生态条件和污染环境来支持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统计和考核经济发展,应将追求经济增长质量、降低消耗、降低污染排放放在第一位,强调质量、效益和速度相统一。   

  第二,要统筹兼顾,推动全面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发展,关键是要贯彻好“五个统筹”。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就难以实现长期的持续协调发展。讲求统筹兼顾,重要的是要按照经济学中的“木桶”理论,根据“短边”进行平衡,并将政府掌握的资源首先配置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快解决城乡建设、区域发展、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短腿”问题,以形成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三,必须十分注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使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负载能力相协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使资源能够形成永续利用,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的时期,资源消耗大是这个时期发展的基本特征。但对那种不考虑资源、环境承载条件,不计发展成本,盲目追求增长速度,低效配置资源,对那些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开发资源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行为,是必须坚决禁止和严肃整治的。否则,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持续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四,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来。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经济和社会发展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求为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以人的素质提升和生活质量提高而形成新的驱动。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出发,当前重要的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将经济发展的落脚点突出放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下大力气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包括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渠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保护全体公民的各种合法权益等等。通过发展经济,完善制度安排,满足人们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思路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不断加快,增长的稳定性也有所提高。但高增长背后所形成的隐忧也越来越大,积累起来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将化解这些隐忧,将解决可能引起经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矛盾和问题作为着力点,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深化改革,调整发展理念,努力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当前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扭转投资、消费关系不合理的局面。   

  目前,我国资本形成率(投资率)高达42.6%,其中固定资本形成率高达41.5%,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其中消费率从2002年的59.6%下降到2005年51.9%,居民消费率从43.7%下降到38%。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经济现象。   

  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是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动力,持久的经济增长是必须建立在最终消费稳定增长基础之上的。主要依靠投资的过快增长来拉动经济增长在一定的时期是可能的,但却是难以持续的。我国必须尽快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靠投资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尽快扭转愈来愈不合理的投资消费关系。  

  当前,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强

宏观调控特别是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土地管理制度、严格土地执法督察,健全和完善包括环境、安全、消耗、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无序增长,尽快将过高的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下决心将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这需要实施好一些总量和结构性调控政策,抑制各地不顾条件片面追求和攀比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动。对那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环境保护,造成资源配置重大浪费和损失的行为,不仅要形成比较严厉的行政和法律追究制度,而且更要形成严格的法律制裁和公开的舆论监督机制。

  只要经济增长进入适度合理的区间,在消费稳定增长的情况下,投资增长速度自然会出现回调,合理的投资与消费关系才有可能形成。   

  第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和节能降耗。   

  降低单位产出能耗和其他资源消耗,既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降耗目标的要求,更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必须把节能降耗、节约资源作为推动经济平稳增长、改善投入产出比、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来抓。   

  推动这项工作,需要以积极推进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形成良好的资源节约和废旧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的社会机制。   

  从调动和发挥微观主体积极性的角度看,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市场调节功能,依靠经济手段形成企业生存、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为此,需要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强化价格杠杆的市场调节功能,加快理顺

能源、资源、废旧资源回收及其处理再使用的价格关系,使更多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来决定。   

  从政府和宏观层面考虑,要发挥好政府政策导向和政策扶持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为此,要加快研究制定鼓励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降耗和节约资源的财政、税收政策。   

  从形成社会约束制度的角度看,要加快建立健全强制淘汰落后的制度,形成法律制度约束。为此,需要通过完善和提高相关的市场准入标准,从资源消耗、污染减排、产业技术、经济规模、劳动环境等方面,提高市场准入的“门槛”,并尽快将一些成熟的、符合未来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市场准入标准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形成较强的市场约束力和贯彻力。   

  第三,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不仅是实施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当前来看还是贯彻

  以人为本,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不少地方和企业为了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和企业高收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甚至在控制污染物排放上弄虚作假、敷衍塞责,致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现象持续恶化,不少环境事故危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健康。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建设,首先必须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出发,贯彻好“十一五”规划的规定,“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以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严格执行规划和计划确定的具有约束性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其次,要结合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强化政府对环境管理、环境保护的责任和职能,引导各方面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污染治理和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排放的关系。   

  再次,从当前来看,最为重要也是最能马上见效的,是要切实加强环境执法,包括加大对环境执法缺乏作为的整治。目前,在污染排放和环境保护、环境管理方面,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甚至放纵企业随意破坏环境、肆意排放污染源的现象十分普遍,也十分严重。这需要政府特别是各级环境保护机构要高度负责,认真履行职责,强化行政执法,坚决纠正在抑制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这些突出问题。  

  最后,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尽快研究修订和调整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制裁标准和法律责任,对那些不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破坏生态和环境者形成较高的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的压力。

  第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无论是改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是节能降耗,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都需要以调整产业结构,尤其要以调整优

化工业结构为前提。   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特别是工业比重、重工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比重过低,是个长期问题,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不尽快扭转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就会缺乏持续协调性和稳定性的基础。   

  “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确定了“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的方针。贯彻这一方针,当前应该把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而在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工作中,又应该将推进高消耗、高污染以及产能规模过大、能力闲置较多的行业的结构调整作为突出重点。这方面国务院已经多次作出了具体部署,主要是要抓实抓好各项贯彻落实工作。   

  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上,需要澄清一种片面的认识,即认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主体的行为而不是政府的工作。事实上,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政府也是要发挥推动和支持作用的,在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中,政府的作用更加明显。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我国各级政府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方面是要注意通过深化改革,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竞争环境,消除制约结构调整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另一方面是要坚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和积极推动。   

  要坚持依法行政,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步伐;通过国家的一些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围绕提升技术水平、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综合利用等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这要求各级政府在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除了要积极发挥引导、支持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从外部性上即从维护公共利益、维护公平竞争、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行使好职能。   

  此外,还应该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的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上来,把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上来。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扩大就业渠道和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有利环境;才能有利于形成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需求相互依存和相互促动的局面,从而在实质意义上提高国民经济增长质量,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