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跨国公司促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3日 16:17 《经济导刊》

  市场换技术 绕不过去的进程

  ——跨国公司促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

  □文/本刊记者 张新建

  自主创新有三种形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这三个方面都和外商直接投资密切相关。

  自主创新绝不是关起门来自闭创新。在全球化时代,自主创新是开放的创新,是要尽最大努力整合全球资源,尽可能从全世界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在巨人的肩膀上,寻求新的起点、新的进步。这也是自主创新与传统自力更生观念的重要区别。只有采取更加开放的胸怀,实施更加开放的措施,我们的自主创新之路才会更开阔、更长久、更有效。

  一场关于“市场能否换技术”的争论近期在经济界激烈地展开。

  悲观者认为,那种希望通过让出部分市场份额吸引外资、换取先进技术的想法根本是自欺其人。现实是市场放开了,技术却没有随之而来。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中国汽车市场表面上产销两旺,但在繁荣的背后,是90%的市场被跨国公司占领并赚走了大量的利润。“市场让出去了,原有市场丢了,新的技术又没掌握,中国民族汽车工业逐渐消亡,真正成了依附性的汽车工业。上海、长春的汽车厂就是如此。”这种现象令他们痛心疾首。

  而乐观者却不这样看。中国轿车工业经过20年来依靠引进、合资,市场换技术的模式,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

  那么,以市场换技术成功了吗?中国企业能否在和跨国公司合作中自主创新呢?

  我们失去市场了吗

  认为以市场换技术没有成功的结论隐含着几层意思。

  一是我们主动让出了一部分市场来换取技术是一厢情愿的,从商业利益上讲,外商只能带来本阶段中国市场的适用技术,而不是世界先进技术。市场是有限的,一旦让出去,再要夺回来会十分艰辛。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从中国开放的最早的家电行业为例,在短短的二十年间,通过引进生产线和生产技术,家电业也成了中国竞争最充分的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一大批品牌脱颖而出,迅速占领了国内和国际市场,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中心。2006年,中国电冰箱、冰箱压缩机、洗衣机的产量均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空调、空调压缩机、微波炉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70%、68%和70%。

  海尔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1984年,海尔集团开始引进德国技术,产品为琴岛-利勃海尔。与技术引进的同时,海尔集团更加注重技术能力的提高。通过不断的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海尔集团的创新能力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截至2005年,海尔累计申请专利6189项,其中发明专利819项,申请国外专利500多项,累计参与国家、国际标准86项。海尔的创新发明有力拉动了产品的增值,增强了海尔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竞争持久力。2004年,海尔集团的全球营业额超过了1000亿元。

  在站稳了国内市场后,海尔冰箱将目光放到了国际市场,在美国、意大利都建立了生产基地,实现了本土化战略。目前,海尔小冰箱在美国市场占有率已达到50%,国际化的海尔冰箱已初见规模。

  被诟病置疑的汽车产业也是如此。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一个年销量只有5000辆轿车的市场,没有一家跨国公司愿意进入中国投资,因为这还不到他们一天的产量,和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相去甚远。中国政府主管部门经过与世界多个品牌汽车公司接触,最后只有还在发展期的大众、标致等品牌答应尝试合资。

  经过与跨国公司20多年的合资,我国汽车产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几乎所有汽车跨国公司都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汽车市场空前繁荣。2005年中国汽车业的总产量接近580万辆,仅次于美国、日本。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形成了现代汽车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上海为例。20多年来,通过与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合资,上海周边形成了汽车产业供应链。两家轿车整车合资企业也建立了自己的零部件供应商体系。上海大众有340家一级供应商,上海通用有178家一级供应商。

  与此同时,两家轿车整车合资企业还在中国建立了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上海大众在全国有800多个销售网点,上海通用在中国有699家经销商(包括进口车经销商)。上海汽车总公司不仅建立了两家轿车整车合资企业,而且与跨国公司合资建立了40余家重要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国汽车产业目前已经是世界汽车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并通过订单生产等方式,开始成功进入了国际市场,中国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这在与跨国公司合资前是无法想象的。

  现在中国的市场已是全球市场竞争的有机组成部分。市场并不是静止的,它将在全球竞争中不断细化,并衍生出新兴的市场。

  跨国公司促进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

  认为以市场换技术没有成功的第二层意思是我们在和跨国公司合作中没有得到世界先进的技术。针对此观点,本刊访问了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胡景岩。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如果不拿来最好的技术,它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肯定是落后的。况且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并不都是在中国市场销售,有50%要出口到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竞争靠什么?产品的竞争靠技术做支撑,没有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怎么去竞争?所以在中国生产,必须要带来最好的技术。”胡景岩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态度鲜明。

  客观地分析,我们没有掌握先进的技术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自身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和方法存在问题,存在重产品引进、轻产品技术的消化吸收。数据显示,在韩国、日本等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费用一般是引进投入费用的3-10倍,而我国的该项费用还不到引进项目费用的4%。我们已经掉进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和“能力弱——依赖——越依赖能力越弱”的双重怪圈。显然,“等、靠、要”的惯性使我们难以充分吸收最新的技术。

  另外,自主创新不等于自己创新。在这方面我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自主创新有三种形式,无论原始创新,还是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这三个方面都和外商直接进入密切相关,我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绝不是关起门自己做。中国对外开放,吸引外资首要的目的就是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这一点我们是绝对要坚持的。”胡景岩坦言。

  在新形势下,中国即使在内资充裕的情况下也应继续积极吸收外资。因为外资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而且通过示范和竞争给中国带来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推动力。只要引导得当,外资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因素。

  在“2007(第五届)跨国公司中国论坛——跨国公司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余秀慧表示,以市场换技术促进了自主创新。

  “全球的跨国公司帮助我们快速进入世界先进汽车开发技术的平台,我们不仅引进先进技术,而且参与通用全球产品的开发,成为通用全球技术开发中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开始是市场换技术,最后我们为跨国公司争取到了最大的市场,其实这是互利共赢的。”余秀慧说。

  GE航卫普及型CT项目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

  作为早期进驻中国的跨国公司,GE集团在一开始就建立了“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发展思路。公司发展初期以为合资企业(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引进生产管理技术为主。之后,GE医疗(中国)在1997和1998年间经历一个转产的过程。中国工程师从系统评价,产品标准起草,临床试验到中国市场准入,几乎全程参与了GE 全球最先进的滑环普及型CT-CT/E的开发,掌握了先进的CT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技术创新”这一定义的内涵和外延都已大大的扩展,构建营销模式、供应链等等,已成为其重要的内容。

  “创新本身的衡量标准不是科技标准,而是经济标准,创新是否成功,不仅是取决于技术是不是先进,并不是说,技术越先进,创新就越好。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市场能不能接受你,你能不能在市场上立足,取决于市场的运作和商业模式的推出,基本上取决于市场的因素。”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靳晓明指出。

  今天的中国是开放的市场,是全球化的市场,也是一个市场化的市场,跨国公司给中国带来的是先进技术还是不适用的技术,应当由市场说了算。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成百上千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推动整个市场体系的改造,在中国建立了许多世界级规模、采用了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技术、在国内外同行业中保持技术领先的生产基地,打造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将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实际上,这些年来,跨国公司通过研发中心直接在中国进行技术的研发,不仅加大了向中国技术转让的规模,加快了向中国技术转让的速度,而且把中国纳入其全球研发的网络,与此同时,中国也把跨国公司的技术和创新资源纳入了中国国家的创新体系。

  提升和学习与跨国公司合作能力和水平将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标注。二十多年的合作经验告诉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通过充分吸收掌握和新技术培养人才,积蓄力量,是增强中国企业本土开发能力,达到满足市场需求,实现自主创新的优越途径。-

  案例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

  成立于1997年6月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是通用汽车公司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合资组建的汽车工程设计企业,双方各占50%的股份,注册资本5000万美元。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公司,但是已经具备世界领先的工程和技术能力,而且也吸收了当地最有创新性的人才。从过去中国汽车工业普遍的引进,到完全成熟的产品进行生产;从对产品适应中国市场化的小改,到主导大的系统设计,泛亚站在通用这个巨人的肩膀上,走过了主导产品开发快速发展的过程。1999年6月,泛亚推出第一辆根据中国市场情况在中国、由中国设计人员完成的概念车“麒麟”;2001年6月,泛亚承担别克“赛欧”的开发。2002年12月,别克“君威”轿车标志着泛亚首次承担中高级轿车的改型工作获得成功。2005年,泛亚向市场输送了包括本土开发的新赛欧轿车和陆尊商务车在内的6个

新车型。2006年,泛亚投放了3个重量级产品-“君越”,“赛威”和“鸿途”。“君越”轿车是由本土开发人员完全担当开发设计,试验认证和数据发布工作的项目,它所涉及开发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均超过泛亚以前所承担的所有项目。

  作为通用汽车公司在全球战略布局的一部分,泛亚从一开始就获得了世界最先进汽车设计平台的技术支持,不仅可以与上海通用共享所有的技术资源,而且还可通过董事会不断从通用总部优先获得新的技术资料,这些数据是国外经过100余年轿车研发积累的所有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使得泛亚能够最直接地了解世界上最先进的汽车产品开发技术和理念。泛亚不仅仅是引进产品,而且已经参与通用全球产品的同步开发,成为通用全球技术开发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

  英特尔公司在中国有20多年的历史,它在中国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和中国计算机产业共同发展的历史,英特尔公司一直高度重视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Intel China Research Center.ICRC)创建于1998年11月,是英特尔全球研究与技术开发网络的重要部门之一,也是英特尔在亚太地区设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研究中心的使命是通过跨体系平台的研究与技术创新,以及与中国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之间的技术战略合作来全面推动全球数字化未来的发展。

  在中国建立研究中心以后,英特尔公司首先跟中国的高校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合作研究关系。在成立的八年时间里,英特尔的研究中心跟国内的大学制定和执行了上百个合作研究计划,而研究的

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创新,鼓励学校能够做出最先进的学术研究成果。比如,英特尔的研究中心最近跟清华大学多媒体实验室一起共同研究,利用英特尔多核技术的应用,研发出视频检索的项目。

  英特尔在中国对研究领域的投资,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大学研究合作计划是一项长期战略性计划,目标是形成和推进与中国大学的研究合作,共同提高科研水平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与国内多家高校展开了合作,具体类型包括合作或资助研究项目、合作研究机构、访问学者计划、学生实习计划、校园学术报告系列等。-

  GE航卫普及型CT项目

  作为早期进驻中国的跨国公司,GE集团在一开始就建立了“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发展思路,在投资和巩固中国生产能力的同时,投资在中国的新产品开发技术。

  GE医疗集团于1979年开始在中国发展业务,在合作研发重要产品CT的过程中,凭借GE内部先进技术共享的运作理念和全球快速交流体系,中国工程师从系统评价,产品标准起草,临床试验到中国市场准入,几乎全程参与了GE全球最先进的滑环普及型CT-CT/E的开发,掌握了先进的CT技术。北京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成为GE全球普及型CT最大的研发与制造中心,同时承担部分全球最高端CT的部件生产,并出口产品到美国、日本、欧洲等先进国家,成为GE集团在中国成长最快的业务集团之一。

  目前,所有GE医疗集团领域在中国已成功实现了从销售、制造、研发到运营的中国本土化。国内工厂几乎所有高层管理人员都聘用本地人,为国内培养了大批高级管理与研发人才,进而使中国的管理技术和研发能力得到提升。

  GE中国在致力于公司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帮助其在国内大批供应商和销售代理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培训,确保其技术和管理达到国际水平。现在很多GE的中国供应商不但已经为国外厂家提供产品,而且其多项零部件的开发和制造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对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另外,GE医疗集团在中国已经与500多家

医院合作并提供服务,特别是将“6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落实到各家医院,改善了医院原有的流程、质量、病人管理、科研方法等等。

  GE医疗集团利用业务全球化的优势,把国际先进的技术和服务带给中国,并且将标有″中国制造″的GE医疗产品推向全球市场。今天,中国制造的普及型CT的销售量占全世界CT销售量的20%。同时,GE医疗集团透过共同合作与技术支持,使更多GE的中国合作伙伴能够在国际和国内的知名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不断提升它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