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的辉映交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0日 13:38 《经济》杂志

  文/ 吴大华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的概念在我国理论和实践中虽早已提出,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意义更加显现出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以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努力建设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省。”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等一系列文件和“十一五”规划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方略。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的内涵

  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我国学术理论界基本采纳国外的定义作为基本概念,大多把“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作为定义循环经济的关键词。 对循环经济概念评述,学术理论界许多专家都用心研究。如在毛如柏、冯之浚主编的《论循环经济》一书中,把许多作者对循环经济的定义进行了总结分析。张思锋等人在“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若干观点的述评”一文中,对国内2002年前文献中关于循环经济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评述。高姜在其“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分析”论文中,较全面地总结了可能收集到的文献中的定义,并进行了简评。李兆前和齐建国先生在《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一文中,总结出循环经济的十种定义,并划分出了三种类型。周宏春先生在其《循环经济学》一书中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从技术范式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从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的角度五个角度界定循环经济的概念。 综观学术理论界的观点,对循环经济定义比较有影响的有: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会长、原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曲格平先生在其《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一文中指出:“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这一定义强调了物质闭环流动、经济形态、生态经济等内涵,要求按照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技术规律、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过程,将现行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环式经济系统,转化为“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环式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再循环使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先生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杨春平、高梁、李振京先生认为这一定义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循环经济本质、最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概念。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冯之浚先生在其《论循环经济》一文中指出:“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该定义强调循环经济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吴季松先生在其《新循环经济学》中提出:“循环经济可以定义为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经济。” 该定义强调循环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与环境保护相联系的经济。

  综合上述定义,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资源节约型经济,是指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节约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流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促进人类经济活动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经济。这一定义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本质、规律、核心、原则、流程、特征和宗旨。

  第一,循环经济本质上是资源节约型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是实现跨越式的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效益、低物耗、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节约型经济相对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循环经济的规律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第三,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节约利用为核心。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就业机会的先进经济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节约利用为核心,其中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属于技术范畴,节约利用属于意识范畴。

  第四,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循环经济理论的灵魂和核心,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第五,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流程发展。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经济增长有三种模式:传统模式、“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传统模式不考虑环境因素,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治理成本畸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循环经济模式要求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节约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促进人类经济活动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其本质上是资源节约型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友好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第六,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第七,循环经济的宗旨是促进人类经济活动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是: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我们要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

  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看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发展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人谋福利。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全局性、深远性影响。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资源节约型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为“循环经济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提供了依据。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提供了依据。

  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为“循环经济的宗旨是促进人类经济活动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依据。

  第五,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框架和组织结构,需要有相应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和技术经济范式。科学发展观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循环经济恰好是一种不单纯地限制经济增长,而是通过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和内涵,将经济增长、就业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统一起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恰恰可以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资源的有限性,人类发展要求的无限性,环境污染的制约性是循环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观念和模式的一次革命,它强调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谋求以最小环境资源成本追求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将人口资源和环境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工农及地区之间的差别。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贵州民族学院院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