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代农业的多重探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9日 17:52 中国产经新闻
编者按: 2007年3月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从发展现代农业,到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再到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字字句句充满深厚感情。虽然我国城镇化步伐显著加快,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还将长期存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土地流转、脱贫增收、民主法制、普及义务教育、破除封建观念……这些仍是困扰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报记者就如何发展现代农业为题采访了部分官员及全国两会代表委员。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 引导龙头农企科技创新 “对农业现代化而言,发展进程中既要体现公平和公益性,又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既要满足国际的需求,又要参与国际的竞争,既要符合国家利益,又要追寻规则。其中政府的作用,对中国整个农业的发展有指导性作用。”刘燕华表示,对于发展市场机制的作用,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关键因素。在农业现代化中,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为引导带动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建设者和受益者,龙头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燕华指出,农村龙头企业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拉长农业的产业链。通过供应、连接市场的作用,把农业收益从低端向高端牵引,使农民在拉长产业链的过程中得到富裕的机会,提高素质的机会。第二,扎根农村。农业是以土地和劳力为基础的要素。现在要把现代生产要素引到农村去,使它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发挥能力。第三,加强组织化程度。小农经济的小而全不利于规模化、专业化,只有组织起来才能使农民、资源产品等各方面优势实现共赢,最后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张云: 把农行建成服务三农的银行 张云说,2007年初召开的农村金融会议指出,要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这既是对农业银行和对三农工作的肯定,也是服务新农村建设大局的需要。农业银行已经制定了发展战略:以服务三农为核心,以服务县域为基础,城乡连动,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这一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考虑到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农行制定了县域发展的规划。 第一是引导三农和县域结构的调整转化和升级。最近银监会放宽了中部和西部地区准入的门槛,这些金融机构进入之后,对进一步活跃农村市场,为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是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投入。中国农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原则上全部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其中投入到农业的贷款不低于30%。 第三是突出研究重点领域,研究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内涵和特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城镇化建设,流通体系的建设,县域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农村信贷和公共金融服务等八个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第四是建立三农和县域经济相符合的政策,积极探索将城市资金转移用到农村的方式和渠道,追寻机理不变,建立有别于大客户、大城市的准入标准。 第五是根据三农和县域多层次兼容的特点,因地制宜,整合研发适合农民的特点,简便快捷和循环使用的产品,重点帮助龙头产业化的龙头产品在市场体系中的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资金需要。 第六是切实加强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部署,切实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交流。 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 构筑农产品流通新格局 黄海表示,从发达国家来看,现代农业不仅包括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而且也包括现代的农村流通。商务部将响应中央的号召,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让农民放心消费、安全消费。2007年,商务部将建立10万家连锁农家店,覆盖75%以上的县市,初步形成一个乡镇店为骨干的现代农村流通网络。 二是“双百市场工程”,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目前农产品卖难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重大问题,商务部选择了100个批发市场,通过实现补贴和对贷款贴息的方式,对批发市场进行质量检验,加强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改善服务功能。 三是“东桑西移”工程,有利于富农。中国地区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已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商务部为适应这个转移趋势,2006年在中西部地区的15个省区市选择了万亩的蚕桑基地,组织蚕农进行组织化、规模化生产。 四是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信息引导,商务部建立了农村市场服务体系,目前已经联系了36个城市、500个县、12000个乡镇企业。 五是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商务部将进一步支持和鼓励农村发展建设,推广出口标识体系。鼓励各地研究现代农业措施,解决农民贷款难、门槛高等问题。继续对中国农产品的海外市场研究、对营销策划、产品推荐行动进行支持,关注出口动态,向农民及时通报外国的检验标准等信息。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周延礼认为,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致富的力量,在农业保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农业、农户参加农业保险,从各项实践来看,龙头企业在农业保险中可以起到促进、改善的作用。 据悉,2006年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90%省市自治区都开展了农业保险工作,其中吉林、四川等农业保险超过了70%左右。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农业保险收入也逐步增加。周延礼表示,今年的保险工作要扩大试点的区域和品种,重点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扩大农村保险的覆盖面,加强和监管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保障。 周延礼指出,政策性农业保险应采取政府政策支持,以保成形式来开展。以地方政府为主,各地的保监局要大力支持。2007年保监会将根据发展规划,将扩大试点地区和试点品种,逐步扩大到粮食主产地区。比如说河南、安徽、浙江,在农业保险试点过程中,浙江充分发挥了省政府的作用,已经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在今年的基础之上,按照工作方案,积极做好浙江保险的试点工作。要把农险品种扩大到玉米、小麦、棉花等大中作物,使保险的覆盖面达到农作物覆盖面积的20%。另外,在一些地区一些补贴政策到位的基础之上,2007年保监会与中央财政积极协调,建立中央财政支持农保的政策。与此同时,保监会与有关部门积极地协调、沟通,与金融、农业、民政、水利等惠农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政策的效果。 全国人大农委法案室主任王超英: 专业合作社助力现代农业 王超英表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发挥好两个关键作用。一是可以有效补充集体统一服务的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可以有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二是从公司加农户到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的模式,合作社缓解了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冲突。合作社将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和农户加入一个中介组织,这个中介组织的出现缓解了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冲突。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组织载体。2007年的一号文件要求,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要采取有利于农民专业组织发展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增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项目资金规模,着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拓市场营销。 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建设过程中,要做的就是依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过渡性的经营组织,专业合作社以农民为主要对象,提供销售、储藏、运输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同类的农产品或者生产服务为纽带的,提供了专业化的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要沿着产业链条来发展壮大的,在农村企业占有主要的市场份额。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龙头企业可以依法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了龙头企业、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加入合作社成为团体成员,这个规定是为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机制。 据了解,现在我国15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中,由欧盟主办占6%,由基层农业推广机构主办的占9%,其余的80%是由其他的社会力量,还有专业户领办的。因此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耀邦: 发展现代农业保粮食安全 陈耀邦说,2006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方面是粮食实现连续三年增产,另一方面是农民收入实现连续三年增收超过6%。特别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调控政策、支持政策和财政保障的政策,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实现全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任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中央农村经济会议和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中央反复强调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但是当前农村发展也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近三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一方面是总产虽然增加,但是增幅越来越少;单产虽然逐年增加,但增幅不算大。另一方面是种粮亩均纯收入不断下降,粮食增产增收的潜力有限,增产增收的基础不是很稳固。陈耀邦表示,促进粮食的发展,一方面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利民的政策,另一方面要从强化科技、优化结构、提高生产能力着手。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保障粮食安全,也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在国际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将促进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在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是重大的。据了解,每一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就能直接和间接创造大概20个岗位。以2005年出口额来计算,农产品出口共创造约5400万个就业岗位。 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国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将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建设的主旋律,这为广大农业的龙头企业带来三个发展空间。一是龙头企业作为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动力量,得到国家大力的扶持。国家通过投资参股和税收的优惠政策,加快农产品加工的发展。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门安排发展资金,加强对技术的引进和改造。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税的政策,减轻企业的税负。二是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系列的措施。将进一步改善农业龙头企业的市场环境。中央已经明确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六项重点工作及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着力提高农民的设施准备水平,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三是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这个实施以后,将进一步为龙头企业提供更加优良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从政策方面讲,从2007年开始,财政按部门新增政府投资的大部分,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促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等。计划在工业领域和农业领域的比例从原来的7:3,调整到5:5,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健全现代农业体系的相关的农业政策,将引领龙头企业发展新的产业领域。为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体系、国家将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民投资现代农业,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努力发展现代的流通方式和新型的流通业态,新的扶持政策将为龙头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力: 调节税收力促农企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按照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税收政策还有改进的地方和更好的发挥作用的空间。王力认为,需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正确处理农业税和统一城乡税的原则。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镇税制统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的差距,但这不意味着在当前实现城乡税制统一的时机已经成熟。二是公平性和有效性兼顾的原则。现在有两个突出的问题。一个是政策不公平的问题,就是对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只是针对国家级的龙头企业,而国有龙头企业从事养殖、粮食、粗加工能够享受免征的优惠。外资和内资在优惠政策上存在不平衡的情况。比如对农业生产资料给予了增值税的优惠,但是不能使价格降下来。受益的是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者,而不是农民,这些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注重农业生产的企业有平等的待遇,使政策更好的实施。三是加大税收力度的同时,防止产生税收漏洞的原则。加大税收支持,是涉农政策改革的方向。在新农村建设和调节政策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税收政策的应用应该注重各种税收组合,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要保持税收的规范性,避免带来税收的漏洞。比如说增值税是环环相扣,容易出现漏洞。 全国政协委员、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 农业科技创新不是孤立的 徐冠巨认为,要在以下方面做好系统工程。一是要提高农民的科普意识,通过培训的途径,使农民向科技型农民转变,作为农业技术应用主体,广大农民能够定位成现代农业的重要一环。二是要加强对农业人才的培养。目前,农业人才的稀缺性要求加强农业人才培养。三是政府要大力支持农业,创新平台建设。这样的农业创新平台,不同于单个的涉农企业,应该以多种方式结成多个产业链。例如浙江有300多个“快港”经济,把它培育成了一个一个创新平台,形成了一个一个产业链条,在这个平台里面企业相互依存。目前,我国的农业企业面临严峻的形势是散,单打独斗,人才创新、在品牌培育上都显得比较弱小,所以政府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而建立创新型的农业创新平台就是很好的举措,特别是农业科技园区。因此,建立农业产业平台,对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技术在投入前先进行技术转化有重要作用。(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史晨生采写)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