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农村金融还是要姓商 核心问题在还权还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9日 08:53 21世纪经济报道
安徽银监局局长杨家才 陈昆才摄 专访安徽银监局局长杨家才 核心问题在“还权”、“还钱”农村金融还是要姓“商” 2007全国“两会”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陈昆才 郑小伶 安徽合肥报道 三类新型机构就是鲇鱼,这些新机构一开始都是商业化机构,除资金互助社之外,他们争夺农村金融的市场和地盘,农村金融的水才能搅活。 “当前农村金融布局是国有银行收缩,政策性金融业务界定有限,要承担起建设新农村信贷投入责任,责无旁贷地落到农村信用社的头上,没有农村信用社的支持,新农村的建设将步履艰难。” 此番内容现于安徽银监局局长杨家才2006年3月1日的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隔一年,杨家才不改初衷,仍将他的监管重点放在“农”字号金融机构上。 在2007年1月7日的一份述职报告上,杨家才针对银监会的“用5-10年时间分批逐步过渡到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的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机构”改革目标,提出了适宜安徽省金融现状的改革愿景———用5年时间构建以76家农村银行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从湖北转战安徽,杨家才一直坚守在银行业监管一线上。1988年,杨家才开始从事银行业监管工作,“当时在人民银行县支行担任总稽核”,至今已有20年的银行业监管工作经历。 他对银行业监管的个人感受是,“真正的监管,现在走到路子上了。”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如何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满足度不高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2007年两会召开前夕,本报派出两名记者就农村金融改革等问题与杨家才进行了对话。 “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必须引入商业化竞争机制,所有这些(农村金融)机构都要商业化运作。”杨家才语气坚定,“我的监管理念可能稍微有点超前。” 三类新机构囊括非正规金融 《21世纪》:在对待农村金融改革的问题上,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的工作思路和做法可能不太一样,人民银行做了一些微观层面的改革试点,如小额信贷组织,而从安徽银监局的改革实践来看,有一个做大做强的概念,农信社正向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方向发展。 杨家才:这个问题你们只理解到了一面。银监会、人民银行出发点是一样的,两者都是在解决农村金融问题,银监会解决的是农村金融中正规金融改革的问题,人民银行注重发展非正规金融,包括民间金融和小额信贷组织。 但民间金融和小额信贷组织现在都可以纳入到可发展的正规金融体系,因为银监会已经发布了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暂行办法及配套文件,第一类机构是村镇银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的格莱珉银行也准备在两个地方办乡村银行。第二是农村资金互助社,现在也纳入到正规金融之中;第三是贷款子公司。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来看,农信社也满足不了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而邮储只存不贷。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提出要发展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银监会也考虑最终解决农村金融问题,要引入市场机制,要创造出更多的竞争者。 农信社交给地方政府管理之后,成立省联社,导致农信社变成了一个系统、一个机构。本来是众多机构(农信社),众多的竞争者,最终变成一家机构。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必须引入商业化竞争机制,所有这些机构都要商业化运作。 《21世纪》:农村金融还是要姓“商”?杨家才:是的。只要达到组建条件,想办乡村银行、贷款子公司和资金互助社都没有问题,所有这些机构都要商业化运作,要强调它们作为一个商业机构,除了资金互助社是合作制形式之外。只要有资本金,只要能承担风险责任的,都没有问题。每个机构有具体的概念,也有具体的定位。 应该来说,这三大类机构可以消化民间金融———非正规金融的生存问题。比如过去办的小额信贷组织,达到三类机构的条件,马上就可以申报。农村金融机构要办成有管理的金融机构,不能搞成无管理的机构。 《21世纪》:也就说,这三类农村金融机构把所有民间非正规金融都囊括了? 杨家才:是的。只有姓商,金融机构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现在不应该再出现我想办金融,政策不许可,所以就搞非法的这种情况了。要从非正规到正规,因为自发的非正规金融很难长久,容易引发社会问题,结果由政府承担包袱。而银监会的相关文件出台之后,民间金融都可以阳光化。但三类机构都是来把农村金融的水搅一搅,难以撼动农信社这棵大树。 还权与还钱 《21世纪》:你认为农村金融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杨家才:农村金融不是你前面提到的做大做强的问题,而是“两还”,第一是还权,主要是还经营权于股东;第二是还钱于农村。 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实质,不是信贷资金来源少的问题,而是有限的可以用于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资金被抽走。而农信社因为有了上级联社,县乡农信社就失去了许多自主经营权。很多东西都要报到上级联社来批,也存在贷款发放权的问题。 如何打破这个行政化僵局?不是搞几家小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资金互助社)就能撼动的。 《21世纪》:如何实现这个“两还”?杨家才:我们提出,要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就要围绕“两还”做文章。要做到这“两还”,就要打破上级联社垂直管理的桎梏。 如何打破?农村信用合作社,省里叫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职能上归省里管。怎样绕开这一行政关系?就搞农村商业银行,农商行就有了真正的股东。因为农信社是合作制,一人一票制,形成不了真正的股东和投资人。 农信社社员入股是干什么的呢?为的是获得贷款资格,或者是行政命令来入股,如一户100元钱,当每户都是100元,大家的责任都等于零,形成一个共振效应,最后是坍塌。在这种状况下,必须从所有制入手。 目前,农信社的改革形成三种形式,一是农村商业银行,纯粹股份制;二是农村合作银行,即“股份+合作”,以股份制为主,成立此类机构,还有一个目的是为避税;第三种类型是农信社县级统一法人。这三类是新成立的机构,而农信社现状是以乡为单位的信用社。 三种类型中,后两类机构要突破省联社的“铁板”,突破这个“马奇诺防线”,必须改变登陆地点。 《21世纪》:这个改革改在哪里?杨家才:首先从农商行入手,农商行的组建条件是最高的,跟商业银行一样,资产充足率达到8%以上,不良率15%以下,净资产大于零。绕开省联社的僵化体制,以县为单位成立农商行,因为有了真正的股东,省联社讲话就可以不听了。 第二是农村合作银行,要求投资股不得低于70%,绝大多数要有真正的投资人,股东承担有限责任,商业化运作。目前,农合行股权中资格股基本没有,跟股份制的效果差不多。 农商行和农合行改革最大的意义是农信社拿回了经营自主权,还给了真正的股东,还给了法人实体。以前农信社虽然是法人实体,但是经营自主权是大权旁落。 同时,以县为单位,主要是以三农为服务对象。农村银行法人机构在县域,资金自然而然地在本地使用。我们要求,农信社要有“五不”政策,“不进城、不离乡、不入市、不贷大、不外拆(同业拆借)”。 通过上述的改革,省联社的僵化体制就被突破了。众多的农信社都改制为众多的银行,形成真正的法人实体。数量众多之后,形成竞争态势。而三类新型机构就是鲇鱼,这些新机构一开始都是商业化机构,除资金互助社之外,他们争夺农村金融的市场和地盘,农村金融的水才能搅活。 再加上政策性问题交给农发行。而国有商业银行(农行、工行为主)县域机构规定一个属地放款的比例,我认为适合的比例是(新增存款的)15%左右。 农信社“嫁接”商业银行 《21世纪》:按照你提出的这种发展思路,以后会不会一夜之间冒出很多机构? 杨家才:现在就是这样,在我们的“户口簿”上,他们都是以县或乡为单位的法人机构。只是他们缺乏独立法人的权力,他们的权力被上级联社剥夺了。 《21世纪》:下面那些农信社都需要改制换牌吗? 杨家才:现在下面农信社改制的积极性很高。按照我们的设想,到2010年83家县级联社中将有77家完成向银行业机构的转型,这是在不降低准入门槛的前提下。但按照这种做法,要花很大气力。 改革不是简单的换牌,而是要换各项指标,换资产质量、经营模式、法人治理、管理模式,整个都要换,成为现代银行业机构。 大家有一个认识误区,就是认为只有叫农信社,才会支农,不叫农信社就不支农。穷人帮穷人是永远帮不富的,一定要众多富人的储蓄专为对穷人的经营投资。 那么,这个改革需要调动几个方面的积极性,首先是地方政府积极性,地方政府对农信社管理权限上收是很有意见的,因为在农信社人财物、金融服务调控等方面地方政府没有话语权,地方政府欢迎改革。但是政府需要拿钱来帮助农信社化解历史包袱。 《21世纪》:地方政府哪有钱啊?财政困难怎么办? 杨家才:但有些方法可以解决,包括政府直接注资、资产置换、引资入股等方式。安徽省2006年共组建了6家农村银行机构,3家农商行、3家农合行,其中,芜湖扬子农商行和合肥科技农商行先后开业,其余几家农村银行机构正在筹建过程中。 如改制前的合肥市郊联社,不良率太高,合肥市政府组织几家国资公司,拿了3000万元现金买走了农信社的不良资产,一下子使得不良率达标,成为一家健康的银行,也是监管机构最高兴的事情。 芜湖市郊联社原本是要改制为农合行,但听说农商行是按照公司法治理的股份制机构,他们也想改。我们说改可以,但要达到相应的条件。芜湖市政府也拿出16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芜湖市郊联社提取专项准备。另外,池州市准备组建一家农商行,一家农合行。其中,为使九华农商行(达到)组建条件,池州市政府用价值1.3亿元的优质土地,置换农信社不良贷款。 《21世纪》:农信社做强是做成商业银行的概念吗? 杨家才:真正的商业银行概念,要有独立的行为自理能力,而目前农信社都没有行为自理能力。现在解决农信社问题,有个形象的比喻,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独立行为自理能力,自己料理自己的“吃喝拉撒睡”。其次是解决教授给小学生上课的问题,监管部门的要求,就像是教授讲课,听课的对象全是一帮小学生,怎么讲,他们都听不懂。所以,要提高素质,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好的理念、机制都行不通。 《21世纪》:成立这么多农村银行业机构之后,是农信社从业人员当行长? 杨家才:已组建的几家银行,有的是国有银行来的,有的是信用社的人,人虽没有多大变化,实质是换股东,行长是股东们通过招聘选来的。因为农信社改革采用的是嫁接方式,还是在原来农信社的基础上,引入新股东,嫁接一个新的商业银行体制、机制。 为什么是嫁接呢?任何播种新的种子比嫁接来得慢,农信社改制属于嫁接。农信社已经拥有较好的品牌效应,当地人都相信信用社,农信社改革要采用嫁接方式。 省联社怎么办 《21世纪》:如此下去,省联社做什么? 是否要撤掉?杨家才:首先,农信社的单个机构还需要省联社,特别是那些尚未改造的农信社。 下一步,省联社应该怎么做呢?省联社的服务功能仍然需要,因为改革后形成的众多小银行,首先有联行结算方面的需要,第二是农信社应对临时周转,需要资金拆借,所以,都需要有一个机构来做这个事情。 而(省联社)真正意义上的做大,一是省联社面向社会增资扩股,把自己改造成某某省农村银行控股公司,如果一个省联社拥有30、50亿元的资本金,某个县级联社要改制为农商行或农合行,省联社可以入股甚至控股。 《21世纪》:有个金融控股集团的概念? 杨家才:对。这是一个发展思路,不是从前的模式,省联社的钱从何而来?可以是地方财政的投资,也可以是企业、个人入股。省联社改制后就是一个商业银行控股公司,投资下面的联社之后,省联社对下面农信社的管理可以通过行使股东权利进行,如推选董事长、理事长等,实施并不困难。同时,开展结算服务、人员培训和资金余缺调剂。 除控股银行之外,第二个做大的方向是省联社改为行业协会性质的服务机构,以结算服务、资金余缺调剂为主。 《21世纪》:可能第一种(控股银行的模式)他们更能接受一点? 杨家才:是的。省联社的改革,或者是控股银行,或者是行业协会、服务机构,发挥三类功能,清算联行系统、资金余缺调剂、人员培训。就像个体户也有个行业协会,你说这个行业协会有干部审批权吗?有财产审批权吗?我们的省联社也应该没有的,而应该为加入协会的信用社提供服务,帮助维护其业务经营的合法权益。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