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董登新:理性看待GDP跻身四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2日 07:13 北京商报

  董登新

  ●我国GDP总量位居全球第4

  ●产业结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畸形特征

  ●今后仍须注重经济增长质量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佳境。尤其是1996年底中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转眼十年间,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段持续“高增长、低物价”的辉煌历程,从而使中国经济彻底摆脱了十年前“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特征。2006年,中国GDP更是大增10.7%,GDP总量首次突破20万亿元大关。中国宏观经济的这一发展情势的确令人乐观、令人兴奋,因此,有的媒体甚至喊出了“超德赶日”的口号。

  是的,从总量上看,中国GDP在2005年就已超过了英、法、意三国,在

人民币升值的帮助下,也许2007年又将超过德国,甚至有的媒体已经推算出了何时超过日、美。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德、英、法、意各国仅有几千万人口,日本也只有一亿多人口,在国土面积上,这些国家也只能算是“小国”,然而,它们却是真正的“经济强国”,其人均GDP高达三、五万美元;相反,我们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即便在人民币升值(或称人民币重估)及近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下,我国2006年的人均GDP也不过2000美元左右。

  众所周知,美、日及西欧这些发达国家是最早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国家,现在它们已经率先迈入了以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其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GDP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先进性。二是在生产效率、节约能耗、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绩效。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但不是经济强国。虽然我国GDP总量已位居全球第4位,但人均GDP却仍处于全球第100位前后,居倒数水平。这一客观的经济发展现实,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水平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仍会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与GDP结构呈明显的“非对称”特征。目前,中国约有近一半的劳动力还在从事传统而低效的农业生产,他们正在为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劳碌、奔波,但他们所创造的增加值仅占GDP的15%左右。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劳动力仅创造了15%左右的GDP,这便是农业低效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第二产业GDP比重接近50%,但它所吸纳的劳动力却仅占20%左右。这又是一种畸形的“不对称”,20%的劳动力创造了近50%的GDP!究竟是工业“产值”虚高,抑或是工业生产效率太高?我看这种现象应该叫“产值工业化”。

  按理而论,高度工业化必然会推进全面的城市化;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便是第三产业的高度发达。然而,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仅为1/3略多,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也只有30%左右。这足以证明我国工业化更多地表现为“产值工业化”,因为它并未有效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与第三产业的良性互动。

  过去,我国工业走过的基本上是一条抢资源、拼人力、比污染的粗放式数量扩张型道路,因此,出现了工业产值虚高或“产值工业化”的现象,其必然结果是城乡分割、两极分化,从而不能有效地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更无法推动第三产业的壮大与发展。

  从长远来看,中国庞大的农业劳动力以及三农问题仍将是困扰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有效转变的最大难题。尽管我们的工业GDP比重曾高达50%以上,但事实上我们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这便是矛盾的症结所在。同时,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任务仍十分艰巨。

  尽管如此,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并采取相关措施,大力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在这一大背景、大前提下,20万亿GDP总量的有效突破,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将在新世纪起点上跃上一个新的平台,我们将会更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大力发展用高科技武装的、无污染的第三产业,并将第三产业作为巨大的劳动力蓄水池,扩大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容量,进一步做大第三产业,从而有力地拉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有效推动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并促进

和谐社会与经济繁荣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教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1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