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媒分析: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的赢家和输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4日 16:3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4日电上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连续推出了了美国历史上的“两大”: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和赤字最庞大的预算。奥巴马的方案可谓雄心勃勃。然而,它将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用他的高级助手的话说是“这是在总统就职日没有料到的”。4日出版的《华盛顿观察》对奥巴马经济政策前景以及各方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文章摘录如下:

  奥巴马推出了一份3.6万亿美元的预算案。白宫预测,下一财政年度的赤字将达到1.75万亿美元,超过美国GDP的12%以上,是二战结束以来比重最大的一次。尽管处在经济衰退中,这份预算案是美国联邦政府数十年来最雄心勃勃的计划之一,也是二、三十年来为了让政府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制定的一个涉及面最广的计划。

  穷人、教育和“绿色革命”:奥巴马方案的大赢家

  曾任克林顿政府预算主任的布鲁金斯学会的经济学家爱丽斯•瑞福林(Alice Rivlin)称这份预算为“强有力而且挺好的”。“它有很强的‘奥巴马哲学’的意味,那就是偏离富人,向其他美国人倾斜,”她说。

  但胡佛研究所(The HooverInstitution)高级研究员、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约翰•泰勒(JohnTaylor)说:“坦率地讲,刺激方案中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创造需求,对低收入者和失业者的资助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会看到这样的努力会创造就业机会,因此我对这个刺激方案的影响有些担心。”

  就计划本身而言,首先受益的将是美国的失业者和穷人。失业者领取失业保障的时间将暂时延长,失业金的额度也将增加。救济穷人的食品券计划将得到扩充和延长。数以十亿计的美元将投入再就业培训和临时福利计划。

  大约800亿美元的资助将涌入教育。500亿美元的投资将流入奥巴马青睐以久的替代能源行业,用于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发再生能源项目,以期带来绿色革命。与此同时,核能项目却受到打击。同时受到“创伤”的还有国防工业。但是,工会势力强大的汽车行业却在总统刺激经济计划的援救之列。

  各州政府没有得到太多的好处,只有区区80亿美元的补贴。不过,在基本建设项目中,为了铺路修桥,创造就业机会,州政府可以得到460亿美元的资助。

  加上其他直接的开支,基础设施建设在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总共将获得1000亿美元的资助,算是各个项目中的绝对重头戏了。但是,这个数字与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估算的美国基础设施总共2.2万亿美元的缺口相比,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奥巴马还额外提出了一个750亿美元的挽救房市计划。在美国5200万房主中,将近27%的房主的房屋贷款超过了他们房子的市场价值。奥巴马总统的计划旨在帮助处于这个境地的借贷者以及那些可能丧失住房赎回权的人。

  奥巴马“劫富济贫”

  奥巴马计划的特色是让美国富人为他的赤字财政买单。从这点来讲,奥巴马无疑是在拿自己的政治生命进行一场豪赌,希望实现自己民粹主义的政治和社会理念。

  奥巴马建议,从2011年开始,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的个人和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夫妇要缴更多的税,在10年内为政府多贡献6,560亿美元;年收入50万美元的家庭的缴税额将从目前的12万美元提高到13.2万美元,增加10%。另对个人免税和分项扣除进行限制,资本利得税率将提高,原定取消的遗产税将保留。

  企业也将为奥巴马的预算作贡献。通过对排放温室气体的企业发放许可证,政府在2019年之前可望收入6,460亿美元。跨国企业对海外利润进行避税将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的经理人的收入将不能再享受资本利得税率。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享受的多种税收减免将被取消。

  奥巴马的政治“赌博”

  奥巴马的胜利消耗了他不少的政治资本,更将自己的政治前途与美国经济前景绑在一起。多数共和党人坚持站在奥巴马经济计划的对立面,就是在等待报复的时机。一旦美国经济在奥巴马的监管下继续恶化,奥巴马将受到美国总统的终极惩罚--连任失败。

  事关美国未来两条路线的角逐已经展开。共和党通过有可能在2012年角逐总统宝座的路易斯安那州州长鲍比•金代尔(Bobby Jindal)对民主党作出正式回应。这位冉冉升起的共和党明星批评民主党的经济计划将增强政府的实力,增加税负,让美国的后代负债累累。

  “无论从政策意涵还是单纯的数字角度来说,这个计划都是令人害怕和震惊的。”共和党党鞭、亚利桑那州的乔恩•凯尔参议员(JonKyl)说,“这个预算案给未来增添了更多的债务,超过从1789年华盛顿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到罗斯福总统,约翰逊总统,一直到上一任布什总统当政期间所有债务的总和。”。 (沈钧,《华盛顿观察》2009年第8期,3/4/2009)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