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商业周刊:由中国来定条件的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10:37 中国网

  在全球享有盛誉的美国雷鸟全球管理学院副院长南丹尼·林顿最近撰文指出:中国现在是全球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角色,有充分的理由和权利感到自豪,但它不应该骄傲。中国仍然需要西方的市场及善意。美国《商业周刊》网站播发了这篇题为《由中国来定条件的世界》的文章。

  中共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强调了中国必须成为创新型社会的决心。至于投资,中国已经购买了美国财政部的债券,并为德国 一座机场提供了资金,它还正对非洲进行引人注目而且越来越多样化的投资。

  偏爱中国品牌

  那么这是中国政府 的原因吗?当然,在这个国家,如果没有官方的支持,什么事情也不能长久。从事管理咨询业务的美国麦肯锡公司最近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偏好进行了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令人吃惊。表示与外国品牌相比更偏爱中国品牌的中国消费者人数大大增加,达到了53%。在包括制药、医疗、美容产品和家庭用品等领域,青睐国产品牌的人数占到70%。

  只有在汽车和电子产品方面,中国人才像喜欢国产品牌那样认可外国品牌。这样的结果令人震惊,因为直到不久以前中国人还请去香港或其他更远的地方的亲友帮忙购买手机等商品,虽然这类商品在中国国内很容易买到,而且价格更低。当问到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的回答是,他们喜欢原装的,而不是中国国内(可能在合资企业)制造的同一型号的产品。他们说,原装的肯定好一些。

  麦肯锡公司的调查结果也存在可能引起误解的地方,因为中国消费者把跨国公司生产的50个最著名的消费品牌误认为是中国品牌。不过意义是相同的。正如麦肯锡公司大中华地区总裁高安德说:"这一调查表明,强调产品外国产地的跨国市场营销人员不一定会在中国消费者那里引起共鸣。"的确如此。

  缺乏国际视角

  展示民族自豪感的不只是中国消费者和中国政府。针对海外合作伙伴和市场,中国的公司主管也有着不同的观点。顶尖人物行为咨询公司对中国经理人作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刊登在2007年4月出版的《财富》杂志中文版上。调查表明,中国的管理技巧和全球最佳管理技巧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次名为"你具有多少全球眼光?"的调查关注了许多方面,不过国际最佳做法和中国经理人的答复之间差距最大的地方在于,对外界的开放程度。调查报告说,最大的差距在于这些中国经理人是否具有全球视角。受访者用百分比来回答所有的问题,1%是完全不称职,100%则是专业水平。受访者认为具备全球视角非常重要,重要性比例高达88%;而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只有22%。显然,这样的差距拉响了警钟,表明中国经理人需要迅速拓宽全球视野。他们远远落后于高达100%的全球最佳做法,而这是非常危险的。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受访者说,全球知识在重要性上只占34%,而他们自身在这方面的实际能力为50%。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知道的比需要知道的要多,可是他们依然比国际最佳做法低50%。受访者将"重视和应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评为78%,并将自身在这方面的能力评为72%。这些回答勾勒出了一幅矛盾的画面,特别是调查人员接下来证明受访者与外界没有多少接触,也没有和国外的职业经理人分享经验或保持联络的记录。

  能力与文化

  我们如何来理解这样的结果?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经理人需要接受培训,而且要接触一整套全球管理技能。对比分别来自美国和中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会发现中国首席执行官的情商比美国的高出15分,特别是在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共同决策以及坚持到底的精神方面。所以问题也许不在于能力而在于文化。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形成更具全球化的视角可以促使这些领导人利用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出色才能,与更广泛的人群建立合作。中国人可以成为非常出色的全球网络构建者。

  非洲的情况很有意思,值得关注。虽然从一开始到现在,中国对非洲的投资都是受到

能源需求的驱动,但是现在中国企业越来越以全面的态度来看待非洲大陆。2007年10月底,中国工商银行宣布购买南非 标准银行20%的股份,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态度上发生的转变。

  挨个在"金砖四国"进行投资

  为什么中国银行会走这样的投资之路,而不是自己去投资,比如说挨个对"金砖四国"进行投资。容易给出的一个答案是,中国人还没有掌握所有的技术和诀窍。另一方面,外国金融机构对中国银行的投资(比如美国银行购买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以及苏格兰皇家银行对中国银行的投资)并没有像最初预期的那样,给中国带来相关的知识和行为模式。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或许中国工商银行预见到,如果它不是一切都按中国人的方式去办,也许是成为一家全球性银行的较为便捷的途径。

  看似矛盾的是,虽然私有公司对

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起到的贡献最大,但是却往往是最不赚钱的国有企业在政府的授意下走向世界。这让人不禁怀疑许多海外投资背后的商业逻辑,或者其中是否存在任何商业逻辑。鉴于这些企业通常缺乏商业竞争上的优势,在海外进行的这些交易可能会导致中国的资金大量流失。中国国有企业通常会为海外的资产付出过多的资金。就连中国工商银行对南非标准银行的投资也一直遭到质疑。中国国家投资公司对美国百仕通集团的投资已经给中方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众所周知,中方公司经常以过高的价格购买海外的资产,拿中石化为例,它最近在安哥拉 参与竞购时,给出的价格比最接近它的竞争对手高出一倍。因此,这让人怀疑这些公司是否拟定好了长期的商业计划,还是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商业逻辑。

  按照中国的逻辑

  考虑到顶尖人物行为咨询公司的调查结果以及中国依赖内部小集团的文化传统,给人的感觉是,中国人为了控制海外资产而给出过高的价格是因为他们存在不信任心理。他们不信任合同、法律、市场规律以及不属于他们这个密不透风的网络的人。中国人越来越努力地保护本国市场,使它不会面临国际竞争对手在公平条件下的竞争,这样的做法也剥夺了本国企业开展这类竞争的机遇和对国内市场的信任。这样一来,中国人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按照中国这种文化逻辑运作的。到目前为止,这样做的代价是高昂的。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