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即将破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9日 11:08 南方日报

  核心提示

  近日,关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新试点的申报意见已上报至最高层”的消息成为国内外众多媒体及市场关注的新焦点。与此前“纸上谈兵”不同,此番各界关注更多的是,这一事关“中部崛起”以及我国“内生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已经步入即将操刀试水的阶段。

  作为这个焦点话题的主角——“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也再一次遭遇多方拷问。尽管来自外界的压力巨大,但两大城市圈(群)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姿态让外界有目共睹。

  在此番国家政策试点的遴选中,上述两大主角究竟能否如愿以偿、究竟会有多少斩获?他们的努力和愿景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与有关知情人士、权威专家展开了深入交流。  

  湖北一位关注并经常参与“武汉申新”高层会议报道的媒体同行告诉本报记者,自今年7月份武汉首次提出以“1+8城市圈”名义申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我们似乎逐渐找到了一种久违了的感觉,武汉在决策层心目中的地位似乎重新被提了起来”。他披露,在“思路的调整上”,国家发改委就曾给予过很大的支持。   

  “十七大”刚刚落幕,一则关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新试点的申报意见已上报至最高层”的消息成为国内外众多媒体及市场关注的新焦点。受此消息影响,沪深股市上武汉板块的表现也格外抢眼。

  在不少观察人士看来,在“十七大”报告有关论述的积极导向下,“武汉申新(特区)”这个热议了很久的命题有望于近期步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最终稿已提交至最高决策层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伍新木教授是武汉角逐“新特区”的积极支持者,从2003年起,他就担任《武汉城市圈发展研究》这一课题的首席专家。伍新木在上周三接受本报记者连线采访时披露,目前,《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最终稿)已经由国家发改委五司局会签,并已转交国务院最高决策层。

  据了解,上述《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最终稿)是根据今年5月份制定的第五稿基础上修改、由湖北省政府常务会议近日审议并原则通过的。

  记者注意到,相比于此前的第五稿,武汉方面此番提交的最终稿进一步细化了其未来交通、金融、物流的规划,以及完成这些规划的时间表。最终稿还明确提出,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将提前3-5年实现小康,武汉市产业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力争使“武汉城市圈”成为我国内地经济增长极之一。

  国家发改委研究院的一位湖北籍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对于“中部崛起”的重视程度是有目共睹的,加上武汉自身所具备的各种有利条件,武汉成为中部地区崛起试验田的可能性远远比其他周边省份的城市大。

  这位专家还评点说,这些年来,武汉这个中部重镇没有受到多少国家政策的照顾,经济发展时常处于“欠东风”的尴尬境地,而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到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并提出了更多的具体措施,比如,“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这对于武汉及湖北而言都是一个新机遇。

  此外,包括伍新木教授,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陈栋生在内的不少受访专家都认为,在“十七大”报告的指引下,如何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是一个极其现实且亟待破冰的命题。而武汉恰是既能兼顾“中部崛起”的使命,又能探索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以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目标的首选城市。

  国家发改委研究院的另一位受访专家日前还告诉记者,“武汉城市圈”有望和“长株潭城市群”一起获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年底前应该会一锤定音。”他说。

  “九省通衢”再造“东方芝加哥”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就在其《建国方略》中指出,“要把武汉建成如纽约、伦敦之大。”当时,许多中外专家学者还将武汉称之为“东方芝加哥”。然而,在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之后,武汉逐渐陷入落寞的境地——尤其是在近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武汉这座头顶“九省通衢”之誉的华中要塞城市,一次次与国家制定的宏大发展战略擦肩而过。

  回顾起近些年来武汉谋求复兴之路背后的故事,湖北省政府一位参与武汉综合改革试验区申报的知情人士感慨良多。他告诉记者,自2003年以来,武汉在申报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路途上历尽坎坷,拟提交的方案几度调整方向、提出的概念也是屡次更换,一步步走到如今,可谓“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

  此外,湖北一位关注并经常参与“武汉申新”高层会议报道的媒体同行告诉本报记者,自今年7月份武汉首次提出以“1+8城市圈”名义申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我们似乎逐渐找到了一种久违了的感觉,武汉在决策层心目中的地位似乎重新被提了起来”。他披露,在“思路的调整上”,国家发改委就曾给予过很大的支持——据称,“以武汉城市圈的名义申报”就出自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司司长孔泾源的建议。

  这位同行告诉记者,今年7月初,孔泾源带队在武汉周边的几个城市考察并提出上述建议。之后不久,由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牵头编制完成的武汉城市圈总体发展规划揭开面纱。据此规划,武汉及其周边100公里范围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市进入“武汉城市圈”。这个又称为“1+8”的区域覆盖了湖北全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

  对于《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中的“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圈、皖江城市带为重点,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这段文字,武汉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是这么解读的:“武汉城市圈”将借助“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南北两端的支撑,并依托于“长三角”城市群,建成绿色、宜居、和谐,并充满活力、快捷的生态型城市圈。

  伍新木则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提交到最高层的这份最终稿,正是结合了“武汉城市圈”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潜力,明确提出了“五个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和目标——这显然与“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谋求内生性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相吻合。

  他还胸有成竹地指出,“武汉城市圈”未来应该分为三步走,首先是实现“五个一体化”,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随后是力争获得“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资格,抓住机遇,提高城市化水平;再其后,则是瞄准更高的目标,力争成为我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与建设,是湖北省和武汉市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抢抓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发挥武汉特大城市和武汉城市圈区域辐射作用,加快湖北全省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与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战略举措”。

  年逾古稀的陈栋生说他确实为武汉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感到振奋。他说,这份心情不仅仅源于对家乡的热爱,而且也因为这个“消息”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协调发展极具战略意义。“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必将极大地提高区域竞争力,使其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圈之后的又一快速增长区,成为广大中西部内陆最大的增长极”。  

  谋建中部金融中心寻求复兴突破口  

  在新华网的城市发展论坛里,不少网友对于新规划中的“武汉城市圈”寄予了厚望。其中有一位自称是“武汉伢”的网友如此写道:如果说昔日的“东方芝加哥”不过是人们心目中的一座海市蜃楼,那么,正在图谋勃兴的武汉,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成为我国长江边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力争用5至10年建成中部金融中心

  事实上,对于武汉的未来,湖北省及武汉市的规划者们早已“成竹在胸”——他们依据武汉的地理优势、商业传统、科教禀赋等要素制定出了新的发展蓝图,这其中之一便是,“力争用5至10年建成金融机构区域总部云集,立足武汉城市圈、面向全省乃至我国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建设中部金融中心,“武汉城市圈”的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加大金融中心硬件建设。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凌云教授就告诉记者,目前武汉正在着手做两项工作,一是在武汉三镇最繁华的汉口建设大道建设长2.8公里的金融集聚区;二是在武昌金融总部集聚的中南路一带,完善和提高金融集聚区的建设。

  此外,据中信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披露,目前武汉市在金融合作方面也明显加快了步伐:“武汉城市圈”正在建设大额支付系统和同城电子清算系统,该系统建成后,武汉与圈内其他8城市将实现以票据交换为形式的“大同城”清算交换,这必将极大地促进城市圈内的金融合作。

  赵凌云认为,建设一个金融中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他说:“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是湖北省、武汉市十几年来始终追求的目标。汉口和武昌这两个金融机构聚集区一旦激活,整个武汉金融中心就会活起来。”

  谋建中部金融中心有无必要?

  而记者也注意到,武汉欲建中部金融中心的这个梦想被媒体放大后,既受到了广大湖北网民的称赞,也遭到了不少“好事者”的质疑。在后者中,诸如“武汉有没有能力建立一个新的金融中心”、“在深圳、广州、天津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未见成效的时候,武汉有没有必要再造一个新的金融中心”的声音格外强烈。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看来,“大武汉”留给外界的基本印象是重工业基础不错、交通条件得天独厚,科教文卫发展水平很高,因此“大武汉”的新规划和改造自然也就少不了要在这些领域做大文章,但是,对于武汉这个谋求复兴和现代化的中部特大城市而言,积极发展金融市场对于其长足、稳健、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更为深远;因此,武汉将谋建中部金融中心列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极具战略眼光的。

  此外,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即便是从近20年来的历史看,武汉在国内金融领域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武汉不仅诞生过新的金融产品、也孕育了不少有益的金融机制。”他说,“无论是从所处的地理位置上说,还是从金融往来本身的通道建设上看,武汉在金融领域打开新局面、谋建中部金融中心并非一句妄语”。

  郭田勇认为,在全国的经济版图中,“武汉城市圈”经济处于欠发达水平,它对于现代金融服务的需求就更为迫切。因此,未来究竟如何建设好这个中部金融中心,确实值得武汉的相关规划者们周密思量。

  “从目前的政策看,武汉今后要想建立新的证券交易市场的可能性非常小,完全复制上海、北京等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也不一定行之有效。”郭田勇进而中肯地建议说,武汉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思路,应该更多地放在如何切切实实地培育出新的既能服务于武汉未来大发展又对全国具有共享意义的金融产品上来,“譬如,可以在企业产权交易方面进行试探”。

  尽管深知新的试验区将没有政策上的倾斜,将更多的是体现企业和民众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但赵凌云还是呼吁:“国家应该在武汉配置一个区域银行,同时设立有利于支撑金融创新和发挥金融功能的机构。”    

  武汉城市圈所涉部分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  股票代码  所属板块

  武汉控股  600168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

  葛洲坝   600068  建筑业

  楚天高速  600035  交通运输、仓储业

  汉商集团  600774  批发和零售贸易

  武汉中商  000785  批发和零售贸易

  武汉中百  000759  批发和零售贸易

  鄂武商 A  000501  批发和零售贸易

  烽火通信  600498  信息技术业

  长江通信  600345  信息技术业

  力诺太阳  600885  制造业

  火箭股份  600879  制造业

  华新水泥  600801  制造业

  华工科技  000988  制造业

  武钢股份  600005  制造业

  双环科技  000707  制造业

  大冶特钢  000708  制造业

  江钻股份  000852  制造业

  长航凤凰  000520  制造业

  东湖高新  600133  综合类

  -新闻观察

  中部城市群“申新”的标本意义  

  近日,国内外媒体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热炒了许久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上来。根据消息灵通人士及资深政策研究人士的观察,今年内,上述地处中部的两个城市圈(群)都有望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我们不难看到,尽管“武汉城市圈”目前尚未正式获批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是,武汉乃至湖北方面对之给予的厚望、为之付出的热情不仅超过了其自身以往的任何一次“申报”,其冲劲也远远超过了此前那些西北、东北的争取成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试点的城市。

  对于这个享誉“东方芝加哥”、“九省通衢”等诸多亮丽头衔的“大武汉”来说,在历经了无限风光、又遭遇了几十年的落寞之后,哪怕是来一次“凤凰涅槃”也在所不惜——只要能为这个城市的复兴带来新的机遇。正因为出于这样的心态,武汉这次不仅在极力争取被“选中”,而且还极其自信地声称“要把武汉建设成为中部金融中心”、“要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相比之下,同样意欲成为“中部崛起”龙头的“长株潭城市群”,最近却没有在舆论上制造出比武汉更多的“卖点”。但是,透过种种迹象我们也不难发现,“长株潭城市群”的成员们同样都默默在发力,他们也迫切地希望能成为中央政策的试验区——即便是最终与竞争对手“武汉”一起获批也罢,即便是“国家没有特殊优惠政策”也行——只要能获批就行。

  实际上,国家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两大城市圈(群)积极“申新”都并非新话题。而此番故话重提之所以再次强烈吸引外界的目光,系因在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及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显而易见的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眼下的“申新”动作恰恰暗合了“十七大”报告关于“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题中之义。也正因为如此,外界都几乎笃信:两大城市圈(群)成功获批不过是时间上的问题。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殷俊副教授长期居住在武汉,对武汉有着深厚的感情,此外,他还有过较长的国外生活经历。在比较国内外不同的城市发展战略后殷俊发现,无论是“武汉城市圈”还是“长株潭城市群”提出的发展思路,都十分符合各自建设“两型社会”的实际情况。

  “更重要的是,‘两型社会’的提法及实践都契合了中国经济转型这个时代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汉和长株潭能否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新经济发展之路,意义重大,事关全局。”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伍新木教授一语中的,“武汉和长株潭若能列为国家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他们在建设的经验、道路、模式、体制机制的普适性、示范性意义都十分重大。”

  确如伍新木所言,中部两大城市群积极“申新”的深层标本意义在于,它们承担着我国今后“内生型发展模式”的破题之责——在经济快速增长了多年的境况下,我国如何实现由“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变、如何实现由“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转变、如何实现由“外向型经济”向“内生型经济”的转变,显然都亟待开工破土。

  从上述意义上说,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既是“武汉城市圈”的擘画之笔,也正是整个国家未来发展蓝图的缩影与范本。而要落实这五个“一体化”绝非一日之功。对于其中涉及到的体制中深层次的矛盾,如何进行体制创新,则令人拭目以待。  

  相关链接

  武汉城市圈新规划  

  根据《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最终稿),未来“武汉城市圈”的交通、通讯将呈现崭新格局。

  公路方面,将建成以武汉市大外环和环城市圈高速路构成的“两环”,以及由13条以武汉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和快速路构成的公路主骨架网,形成以武汉为中心,通往城市圈8市市区的“1小时交通圈”。还将完善出口通道的建设,加快内环到中环和中环到外环的通道建设,实现武汉区域任意一点20分钟内到达武汉外环。2015年后,建设武汉至孝感、鄂州、黄石、仙桃等城市的城际铁路专用线,形成城市圈轨道交通网。

  民航方面,将加速完成天河机场扩建及配套工程,使之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国际航空港,而圈内主要城市到天河机场的快速通道的建设,将使圈内城市到天河机场都有捷径。

  逐步整合城市圈内9市邮电业务,科学调整

邮政“本埠”、“外埠”之分,以及电信“本地”、“外地”之别。建设一体化的本地网和移 动通信网,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圈内长途区号统一,实现同网同号,并稳步推进城市圈移 动网络同网实现同费。降低圈内信息交流成本。  

  撰文:本报驻京记者 郑春峰 见习记者 胡剑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