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英国打造金融新丝绸之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2日 09:44 文汇报
引言 伦敦市中心有一块1.4平方英里左右的地区,那也许是世界上最著名、最牛气的一平方英里,这就是著名的伦敦“金融城”。平时城里仅有8000人居住,但是每天有多达30多万人赶来这里上班;但是,英国女王进城却需要得到市长的允许。伦敦人习惯性地直呼它为“那一平方英里”(The Square Mile)。 这方圆一平方英里的金融城在有伦敦城之前就存在了,据说它的雏形早在1800年以前就已经形成。那时,古罗马占领者将他们从遍布世界的殖民地搜集来的毛皮、香料、红酒等货物在这里建起了一个国际商品贸易集市。到了1000年以前,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千里迢迢地来到英格兰,出现在这一平方英里内的市场上,成为让英国贵族们惊艳不已的奢侈品。 在中国丝绸抵达伦敦的同一个时期,意大利的伦巴第银行在这里开办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为国际贸易服务的国际银行,“金融城”的名声从此发轫。 所以,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这一平方英里的伦敦“城中城”充满了神秘感和距离感;但对于金融城来说,中国就像丝绸一样充满了熟悉的、不可抗拒的诱惑。 金融城市长“推销”新作 上个星期,记者随同中国媒体代表团抵达伦敦的第一天下午,在泰晤士河边的“伦敦眼”下遇到了前来迎接我们的金融城政府新闻官。没想到的是,在这样一个重要的金融城“对外窗口”担任要职的竟是一名活泼可爱的香港姑娘吕佩恩。三年前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毕业的吕小姐,专业是中国的政治与法律研究。 “我毕业的时候,正好金融城要大力开拓中国市场,所以我就顺利地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在私下交谈中,心直口快的吕佩恩告诉记者。“如今在英国金融业找工作,最吃香的就是既能说英语,又能说国语的人了。”中国研究的专业背景显然也为她在应聘这个职位时增添了不少优势。 第二天,当吕小姐带着记者走进金融城市长那座充满乔治国王时代风格的漂亮官邸时,早在里面等候的金融城政府一班官员纷纷热情地迎上前来,一边用中文说着“你好”,一边递上中文名片。现任金融城市长Stuttard先生的名片上写着大大的“伦敦金融城市长史达德”;去年刚卸任的前市长Brewer先生的名片上更是惊人:正面写着“白乐威爵士,英中贸易协会董事长”,背面列满了他所领导的英中贸易协会在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等9个城市的办公室电话。 当采访接近尾声,记者希望史达德市长在办公室为本报留个影时,史达德先生突然想起什么,马上对记者示意说“请等一下”,然后起身迅速走到书橱前,从里面抽出两本书,回到办公桌前,两只手端端正正地举起这两本红色封面的书对着镜头让记者拍照。记者定睛一看,这两本如此重要的书原来是他撰写的《THE NEW SILKROAD》和它的中文版《新丝绸之路》。 从“丝绸之路”到“新丝绸之路”,“中国梦”在伦敦金融城已经延续了好几代。虽然历史上英国殖民者在中国的掠夺行径给中国人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许时至今日这种记忆还使中国人在面对英国贸易者时充满警觉。但是,一个半世纪后,这种国际贸易的实质毕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当年是因为国弱官腐导致国门大开,国人蒙受丧权辱国之耻;今天的中英经济往来在很大程度上已是利益交织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英国人端着中文名片来叩门拜访,中国人也端着英语名片去上门洽谈,经济发展的巨大磁场效应使中国正成为这个全球化过程中的最受欢迎和受重视的参与者之一。 这里的美国银行比纽约多 金融城的金字招牌就是国际化。目前,在金融城工作的上班族中,有60%在非英资公司工作,25%是非英国护照持有者。据统计,金融城里的美国银行多于纽约的美国银行,日本银行也多于东京的日本银行。截止到2006年底,外国银行已经持有半数以上的英国银行业的资产;发生在这一平方英里内的外汇交易额高达6000多亿美元,占全世界外汇业务的30%以上,是华尔街的2倍。 金融城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人杰里米·芬先生对自己“国际化”的经历印象深刻:“1986年3月31日夜里,我上床睡觉的时候还是一家英国股票经纪合伙公司的经理,等到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我已经变成了大通-曼哈顿证券公司的副总裁,一家大型的美国投资银行买下了我们公司的股份,这也是美国投行首次打入英国股票经纪市场。自从那个我们称之为金融‘大爆炸’的时代起,20年来,伦敦逐渐巩固了它作为吸引全球资本和全球专业人士的高地的地位。这里充满了国际化的所有权、国际化的管理和国际化的雇佣关系。” 从“国际化”到“中国第一” 作为这种国际化的最新成果是新兴金融市场的大举融入:去年,在与纽约的竞争中,伦敦金融城捷足先登首先建立了国际伊斯兰金融中心,即根据《古兰经》的金融原则发行伊斯兰股票的金融市场;两个星期前,卡塔尔金融投资局购得了伦敦证券交易所20%的股权;今年8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以每股7.2英镑价格获得了位于金融城里的英国第二大商业银行巴克莱银行3.1%股份。此外,如果说国开行在金融城的战略投资还是看不见的手笔,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66家中国企业就像当年伦敦集市上出现的中国丝绸一样,在这一平方英里内有着看得见的存在。据史达德市长乐观估计,未来几年里,这个数字将很快增加到200家。 国开行与巴克莱银行项目的成功是金融城等待了很久的一针兴奋剂。因为英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早在现首相高登·布朗担任财政大臣的时候已经确定。大约三年前,时任财政大臣的布朗认为英国需要在国际金融业中继续保持和巩固其全球领先的地位,并专门为此发动了一个全球推广行动计划。布朗的特殊目标就是中国等新兴金融市场,而计划的关键就是增强英国和中国在金融服务业方面的联系。 这个计划今天被白乐威爵士进一步发展成了名为“中国第一”(Chinese Champion)的项目,由他亲自担任主席。 “我们注意到,在当今金融服务业内所发生的一个重要发展是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在海外的投资越来越多,”白乐威爵士对记者说,“而金融城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具有最发达的国际资本市场和最强大的国际专业人才队伍,以及从事国际投资的悠久历史,这些优势和经验可以为中国的海外投资活动提供有益的帮助。因此,我们希望首先能在外储投资方面与中国进行合作。”(记者 宋琤)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