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展方式变奏曲 快中国逐步向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 11:35 新华网
五年观察 世界已经“习惯”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中国,就像西方不少主流报刊杂志渐渐习惯用史诗般的笔调描述这个东方大国的屡创奇迹,以及用诗意的语言抒发其中的美妙感觉。 惊喜并未结束,当“中国舞步”变奏,以一种新的步调演绎未来的时候,必然给世界带来新的篇章。 经济连续四年增长10%以上,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四年内连升两位居于第四位,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这一系列伟大的数字基础上,更引人关注的,是发展方式的嬗变,是数字背后的科学发展观支撑。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在这个拥有神奇文字的国家,不单单是一次简单的“炼字”,背后是对现实的准确考量,对发展思想的巨大解放,关乎智慧、魄力和责任。而把这一切放在一起观察,中国共产党五年以来的光辉轨迹显得无比清晰。 “快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年9月发布的报告用“大开放、大发展、大跨越”来形容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发展成就,三个“大”,尽显一个泱泱大国在历数收获大成果时的大抒怀。 这是一串漂亮数据。十六大以来,国民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均实现了大跨越,为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实现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四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快、持续时间长的时期之一,2003—2006年年平均增长10.4%,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增长9.7%高出0.7个百分点。 “快中国”用这样的成绩向世界继续书写着自己的神话。 “快中国”也是“稳中国”。经济增速不仅快,年度之间波幅也比较小。2003—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度最高增幅与最低增幅仅相差1.1个百分点,经济在高位平稳运行。 世界经济史上有过三次经典的经济追赶,现在,中国交出的成绩单是: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四年内连升两位居于第四位。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连超法国和英国,2006年仍保持了第四的位次。 中国与前三位的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差距也在缩小。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13.9%、37%和71.8%,到2006年已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20%、60.6%和91.3%。相应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也不断提高,2002年为4.4%,2006年提高到5.5%。 4年时间,中国跨进了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2000美元俱乐部”,这意味着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02年,这个数字是1100美元,在短短的四年内于2006年达到2010美元,在世界的位次也由2002年的第13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29位。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好快”变奏 “我们发展的道路很不平坦”,在回顾这些年来的发展历程时,人民日报一篇评论员文章以这样一句话开篇。 2006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被提出。当时会议的提法是:“在当前的好形势下,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虽有所缓解,但基础还很不稳固,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必须“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阐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思想,提出“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6日,人民日报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就”系列报道总结“东部率先迈出新步”的时候,第一个小标题就用了“转型转轨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提法。随后,“又好又快”迅速成为中国各界的“主流话语”,成为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又好又快”,可以搜出400万条搜索结果! 评论认为,从历史经验上考察,我国其实很早就在积极探索正确处理“好”与“快”关系的要领,比如上个世纪50年代就曾提出过“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但在“多、快、好、省”并提、兼求的情况下,实际上却往往出现以“多、快”挤掉甚至于牺牲掉“好、省”的结果。过去的“又快又好”偏重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其中包含着“兼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理念,但是,在实践中,总是由于速度和规模似乎更加重要,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把“好”放在首要的、决定性的位置,以“好”来统领“快”,坚持“好”中求“快”。这不仅仅是词序的变化。在这一看似细小的排序变化中,蕴涵着科学发展的理念。 “平衡中国” 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一个“平衡的中国”浮出水面。 打开这些年来的中国经济版图,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中西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 2006年中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为19.3%,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0.4%,提高0.1个百分点;东北三省占9.7%,提高1.4个百分点。中国“短板”地区经济发展后劲在不断增强。 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003—2006年城镇总人口年平均增加1874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平均减少1125万人,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措施的落实,包括加大农村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免农业税,加大各种补贴,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城乡经济发展进一步趋向协调。 在“好的发展”内涵里,节能减排至关重要。事实上,我国这些年的节能减排在难度较大、困难较多的形势下取得了积极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连续三年上升转为2006年的下降。2006年全国能源消耗总量24.6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9.6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1.206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1.33%,而2003年上升4.6%,2004年上升5.1%,2005年与2004年持平。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589万吨,比上年增长1.6%,增速比2003—2005年年平均增长9.8%放慢8.2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还可以列举很多很多。相对于经常被提及的“快数据”,这些“好数据”更值得关注。作为世界最强劲、最活跃的经济体,“中国号列车”的换挡升级,势必也是世界的标志性事件。相对于“快中国”,一个“好中国”势必给世界带来更大的惊喜。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