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建市价仅13元的中国玻纤“第一”

2001年06月01日 14:57  青海证券 

    新浪提示:本文属于个股点评栏目,仅为证券咨询人士对相关个股或板块的个人观点和分析,并非正式的新闻报道,新浪不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一切有关该股的准确信息,请以沪深交易所的公告为准。

  可以说,中国化建的2000年报是深沪两市中最漂亮的一份,其行业增长状况和产能扩张速度可谓激动人心,这种感觉可能只有烟台万华的2000年报能相比,所以我们绝对不敢忽视这位市价仅13元的玻纤行业老大--

  1 玻璃纤维 国内老大

  或许中国化建的名字还很“土”,但其实这仅仅是一件旧衣服,它的“身体”早已脱脱换骨了--(1)公司所处行业已由化学建材制造业全面转变为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制造业,玻纤产品的利润占公司2000年利润的103%,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作为一种无机非金属新型材料,是电子信息和航空、航天的基础材料;(2)最难得的是中国化建是该领域的国内“老大”,报告期内,公司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产量占全国玻纤总产量的17.5%,出口量占全国玻纤总出口量的33.3%。公司玻璃纤维产品的产量、销售额、出口创汇和经济效益已连续多年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第一;(3)占领美国市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玻纤市场,其玻纤生产技术为世界最高水平,而中国化建是美国玻纤市场的第4大供应商。

  或许你觉得公司2000年67%的净利润增长速度并不奇怪,但你若在2000年报里见到以下几句话,你就知道“厉害”了--2000年国际国内玻纤市场出现“重大转机”,公司的玻纤销售、资金回收、出口创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玻纤市场需求旺盛,公司现有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市场要求。

  2 生产能力 连年翻番

  我们知道,烟台万华的炒作题材之一就是在于它的生产能力这两年快马加鞭、连年翻番,而中国化建2001年在“产能扩张”速度上,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数据为证--

  中国化建2000年玻璃纤维产量3.5万吨,而2001年新上马的项目包括:

  (1) 年报披露:投资额8391万元的1.6万吨无碱玻纤池窑项目已于2001年2月26日正式投产,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九十年代末的水平;

  (2) 年报披露:去年底以承债3347万元收购江西九江玻璃纤维厂全部生产性资产,改造后可以将其产能由6000吨提高到2万吨以上;

  (3) 3月22日公告:投资7500万元建设年产1.3万吨中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改扩建;投资8000万元建设年产1万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原产5000吨);

  (4) 6月1日公告: 为借鉴美国玻纤的先进技术、提高美国市场占有率,中国化建与美国吉普森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国巨石集团,注册资本2.477亿元,中国化建占56%;

  3 基金金鑫 持筹13%

  如此这般出色的化工概念,居然在今年上半年烟台万华(MDI)、沧州大化(TDI)、亚星化学(CPE)的炒作大潮中未被发现,如今市价仍仅13元,这实在令我们欣喜万分。中国化建是一家基金重仓股,去年底基金金鑫仍重仓持有982万股,占流通筹码7420万股的13%。基金金鑫早在中国化建上市之初便已瞄上它,其中26%左右的筹码(254万股)是在99年下半年介入,当时中国化建尚是一家6元左右的低价股,其余筹码都是在2000年上半年大举吸纳的,致使中国化建半年间从6元飚升到9元,而这仅仅是个开始,余下的这一年时间(2000年7月--2001年6月)里,该股从9元缓慢攀升到13元,一年再涨50%。

  最令人放心的是到第一季度末基金金鑫仍坚定持有997万股的中国化建,而在走势上该股亦曾不经意间显示出主力控筹的迹象——2001年2月21日到3月8日,该股一口气连拉出11根缩量的小阳线、随后是一根暴发性的大阳线。

  或许投资者担心基金金鑫的成本太低,我们现在介入已太迟。但看看中国化建的增长情况(如火如荼的行业增长、快马加鞭的产量扩张),再看看它玻璃纤维的行业霸主地位,你对它没信心吗?最重要的是它的绝对价位相当低廉,同样都是7、8千万股左右的流通盘子,烟台万华35元、亚星化学23元、沧州大化17元,难道你对13元的中国化建不动心吗?黄硕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李娜小组赛三连胜 首进WTA总决赛四强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