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民航业的趋势来看,形成“寡头垄断”并非坏事,但中国航空业“寡头”不能人为指定,而应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本报驻京记者康钊
要么第一第二要么卖掉
在垄断行业中,民航终于第一个主动将自己送进了改革的轨道。8月1日起,新的《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开始实施。但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现阶段吸引外资显然是为了降低民航企业厚积的负债率——资本结构多元化只是一种追求而已,因此,指望外资立刻送上门来还不现实。
显然,航空公司重组更引人注目。
8月3日,跟踪行业体制改革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马向荣副研究员对记者说,“据我所知,三大航空集团挂牌只是时间的问题,几大航空公司的重组方案并无变化。”中国民航总局新任局长杨元元于7月30日也曾表示:“相信最近都会有音讯传出。”
对于民航业来说,走出上述两步需要勇气。此次民航业改革并不由民航总局主导,而是由国家计委掌舵。并且,国航、东航、南航三大新航空集团挂牌后,将转交中央企业工委名下管理;中航油、中航材等若都如此,民航总局将只担任行业管理职能。
“多数人还只是在关心三大航空集团如何重组、何时挂牌的细节上,但实际上,无论如何,基调已定。国际市场普遍情形是,在航空业寡头竞争格局下,航空公司‘要么第一、要么第二、要么卖掉’。我个人的理解是,此次重组的实质之一就是要在中国民航业形成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参与国际竞争。”马向荣说,“民航和电信改革看似都是垄断企业,实际上改革方向恰好相反。民航业不是人们想象的要‘充分竞争’和拆分,而是相反,要减少无序竞争,重组成几个有竞争力的大企业。”
《中国民航》杂志总编刘平也说,“在国际民航业发展进化过程中,寡头垄断、赢家通吃是普遍现象,欧美航空业都是一个国家只有几家甚至一家航空公司,不可能太多。”
显然,在现有计划中,重点支持三大航空集团———南航、国航、东航———已铁板钉钉,民航总局直属的9家航空公司之间的重组只是拉开了一个序幕,而后一步,数量更多的地方航空公司也将面临抉择。
这种政策制定的根据之一是,截至2002年3月,中国的航空公司共拥有587架飞机,还没有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一家的飞机数量多,不形成一定规模,如何与外国竞争对手抗衡?!
但中国航空业新的“寡头垄断”是否能真正达到形成规模效益优势、清除民航业无序竞争的效果呢?
“春笋”过多
中国民航的改革始自1987年,民航开始实行政企分开,把管理局、航空公司和机场分设,先后组建东方、国际、南方等六大航空骨干。
此时中国民航运输业增长非常快,一片繁荣。但此时出台的一个政策为以后民航业恶性竞争埋下了伏笔。
由于运力不足,导致国家出台政策,鼓励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允许民航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实际上是放松投资民航禁入管制,地方国有资本可以投资建航空公司。
于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地方航空公司如雨后春笋,上海、厦门、四川等16家地方航空公司相继冒出。民航公司从原来民航总局直属的9家,一下增至20多家,最多时曾达到34家。
显然,由于“春笋”过多,没过几年,市场就“杀声”一片——以机票打折为代表的价格战长久地扮演了无序竞争中的主角。
激烈竞争导致行业利润下降,全行业都不堪忍受。1998年,矛盾激化到顶点,国内民航业出现全线负增长,导致全行业出现24.4亿元亏损。
由严控到放松管制的事例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也曾出现过。
1978年,美国通过《美国航空业放宽管制法例》,取消对航空公司的经营管制,允许各公司无需政府批准自由推出新国内航线。此后美国航空业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整整10年,航空公司间的恶性杀价影响了美国航空业的健康发展。
但美国民航管理的高明之处是,在鼓励自由竞争的同时,鼓励破产与兼并。
最终美国有200家航空公司破产,现在数目已从1987年的234家锐减到30多家,仅排名前10名的航空公司就瓜分了97.4%的市场份额。而曾经最大的20家大型航空公司中也已有13家作古。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兼并、联合、重组,以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为首的六大航空公司支撑起美国新的航空版图。
但有前车之鉴的中国民航业改革结局却和美国不一样。中国民航改革过程———从行业垄断到放松管制,从本意上符合民航业发展规律,但可惜的是,中国民航业放松禁入管制后,却缺少重组兼并。
中国的大型航空公司都与各级民航主管部门有行政隶属关系,10年来,中国航空业本应大规模进行的兼并重组由此缺乏一个基础——航空公司本身一直处于半公司化、半市场化的状态,利益主体本身的市场地位从来没有确立。航空公司之间的兼并重组居然要考虑相互之间的行政关系,这种交易怎能进行下去?于是,大家都苦撑。
典型的例子是,从地域角度来说,航空业重组中原本以总部都设在上海的东航兼并上航最为可行。但一个是民航总局直属,一个是上海地方企业,兼并无从谈起。而上航更于近日宣称,正加紧准备在国内A股上市,这无疑为并入东航树立一块铁幕。
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北京-上海航线,东航每天要飞12班左右,上航的航班也不少,再加上国航等,每天至少有26架以上的客机穿梭于两地,但平均上座率却不足60%,远远低于国际70.7%的正常上座率水平。
寡头应由市场定
但如果延续民航管理方式和航空公司的这种身份,中国的航空公司再少,也难以成为真正的巨头。
有专家说,在民航现有体制下,政企分开仍然不明显,主管部门意志干预市场行为的倾向严重,航空公司连自己应负的责任都分不清,这在中国其他行业中并不多见。典型的如机票打折的混乱与腐败,航空公司与民航主管部门总是互相推卸责任,说是对方的政策或管理问题。
民航系统的用人机制仍然是行政任命。例如,国航已经好几任总裁都是民航总局副局长下来任职。
而由于政企不分,民航总局下属的航空公司过去连裁员都难以进行。一些航空公司连住房都伸手向国家要,而在“保障飞行员家庭稳定、保障飞行安全”的借口下,这种拨款也屡屡能要到。
中国民航迄今仍可以说是朝阳产业,美国95%的人都坐过飞机,而中国则正相反,坐过飞机的人不到5%,可以说潜力巨大。
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掩盖了民航这个行业的种种矛盾。航空公司与主管行政部门拎不清的关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背靠国家大树的意识也使得航空公司内部管理成问题。
目前南航、东航等大航空公司,其营业费、管理费及财务费“三费”之和已占到主营收的20%以上,这种结构存在很大的风险性。欧美的人机比例是1∶80,国内是1∶200,照这种管理水平,就是中国只允许存在三大航空集团,如果还是这种效率,也难成气候。
而且,在民航正面临运力过剩的情况下,航空企业仍未降低采购新飞机的热情。东航、南航等都在争取国内银行的融资用以采购新飞机,展开“军备竞赛”。这种挂牌前就争当第一的心情自然值得鼓励,但成本增加,负债率更高的危险让人担心。
与中国电信的历次被动拆分相比,民航的主动改革精神强了许多。但民航的改革评估比电信业还要难度大得多。从世界民航业的趋势来看,形成“寡头垄断”并非坏事。只是有专家认为,在过去几年中,美国的泛美、东方、环球等老牌航空公司照样纷纷败下阵来,被兼并。这暗示着,中国的航空业“寡头”不能人为指定,而应该是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