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口说”要和“行动”一致

2017年03月29日 10:50 新浪财经 作者:钮文新

  1、今天在央行网站上看到,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强和改进对制造强国建设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2、太重要了。这个文件的出现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我们过去金融努力的方向偏离的实体经济、制造业的需求。第二,现在必须纠偏,必须“积极发展和完善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改进和完善制造业的金融服务,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而且“要创新发展符合制造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体制和金融产品体系”。

  3、总体看,《意见》比较“务实”的部分只有三个方面:第一,通过设立先进制造业融资事业部、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等,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精细化水平。规范发展制造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稳步推进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展“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工作。同时也要促使银行“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满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还有“加快制造业领域融资租赁业务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和产品销售”。完善兼并重组融资服务,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行业整合。

  4、第二,合理考量制造业企业技术、人才、市场前景等“软信息”,运用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方式,积极满足创新型制造业企业的资金需求。稳妥有序推进投贷联动业务试点,为科创型制造业企业提供有效资金支持。切实选优助强,有效防控风险。

  5、第三,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资金支持。加快推进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先进制造业企业上市或挂牌融资,设计开发符合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创新债券品种,支持制造业领域信贷资产证券化。要发挥保险市场作用,积极开发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资金对制造业领域投资。

  6、这些措施都很好,但我不得不对其可行性、落地结果表示疑虑。原因:第一,金融偏离实体经济需求,根源不在金融机构,而是金融改革的推进构建了一个“不利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客观环境”,比如构建了货币投机良好的无风险收益空间,并容忍货币投机爆炸式膨胀;比如,长期“锁长放短”的货币操作,构建了中国金融短期化的发展趋势。等等。这些都不是商业金融机构可以对抗的市场环境,长期的、适合实体经济需求的资本异常稀缺,越来越稀缺,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逼迫商业金融机构融出长期资本,那期限错配的风险还会加大,金融杠杆的风险还会加大,商业金融机构收益对风险的覆盖还会进一步推高企业融资成本。

  7、第二,“合理考量制造业企业技术、人才、市场前景等“软信息”,运用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方式,积极满足创新型制造业企业的资金需求”。这样的要求“无效”。因为它违背了金融机构经营自身的规律,同时也不符合人类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规律,所以这样的要求提出来,要么最后变成巨大的金融风险,要么变成“花架子”或摆设。

  8、第三,是不是在金融机构内部设立个“先进制造业融资事业部或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就可以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我的问题是:设立这样的部门,其所需资本从何而来?如果竭力向这样的方向输送金融资源,那其他传统行业的金融资源是不是更加质次价高?

  9、我认为,作为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这样的政府部门,核心和关键是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能够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环境、资本环境,而不是总对别人提要求,自己为所欲为。这样,一定会导致“口说”和“行动”不一致的问题。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面对“金融脱实向虚”,金融主管机构需要尽快检讨自己的失误,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客户服务热线: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常见问题解答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