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我国银行业终于走近“风险”

2001年07月12日 07:37  中国青年报 

  天鹰/文

  上海联合基因集团以两条基因作质押,从上海银行金桥支行获得了1000万元短期贷款,其市场意义在于,终于有银行破了放贷的旧“规矩”。

  在此之前,虽说国家并未明令禁止无形资产作贷款质押,但各银行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谁也不敢轻易跨出这一步。此次上海银行率先吃“螃蟹”,是对以往必须以不动产或可变现有价证券作质押的传统放贷模式的一大突破。

  尽管我们在奋起直追,高科技产业仍是国内的一条“短腿”。排除国内基础科研起点低、力量分散、科研体制改革远未到位这些客观因素,缺钱是最现实的难题。

  有别于传统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初始投入大,其潜在的盈利空间和市场风险共存。现实中,许多高科技企业特别是缺乏政府支持的民营中、小高科技企业,虽然手头拥有专利、成果,甚至已有了“准产品”,但就因为缺少大额资金支持,无法将已成型的技术成果商品化。这类事例俯拾即是,令人痛心,但缘于体制之弊,当事各方只好干着急。

  这一回,基因集团为获得信贷资金同样好事多磨。用于质押的两条基因系该集团独家克隆到的与肿瘤有关的人类基因,质押前已申请了国内外专利,参照国外价格值2170万元。然而,放贷风险也不可不虑:一旦开发失败,银行无法将基因转变成市场商品,其惟一可做的无非是转“卖”基因。可有了失败的记录,前车之鉴,谁人重蹈?因此,从双方接触到签约放贷,银行方犹豫再三。

  发展高科技产业必须以市场投入为主,是笔者的一贯看法。如果由政府掏钱,政府就得对所投的钱负责,此时,不得要领的行政干预难免会出现。而借用市场力量,情况就截然不同了。由于资本市场是多元的,投资风险也是分散的。虽说具体到某个项目,投资失败意味着风险资本血本无归,但放到整个风险资本市场看问题,10个项目能有6个成功,就意味着风险资本有利可图。

  有必要挑明的是,国内银行业在总体信贷资金相对宽裕的现状下,也在寻求资本“突围”。高科技产业的市场前景,其实早就为银行界的理财高手所看好。各银行之所以踌躇不前,与其说是害怕放贷风险,不如说是缺乏对放贷风险作准确评估的中介服务体系。

  问题的要害在于,诸如专利、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谁说了算数?由专利、成果的拥有者自报不成;由银行估价也不成,请政府拍板更不成。惟一能承担作价评估的当是拥有独立法人资格和执业资质的社会公共评估机构。可惜,社会上实物资产的评估机构已不少见,但技术类无形资产的评估机构仍然凤毛麟角。正是中介评估机构的缺位,才导致银行面对市场机遇裹足不前。

  如是,要使得上海银行的首创之举具有“面”上的推广价值,需要培育相关的技术中介机构为企业与银行的“热恋”提供外部条件。这事儿,得由政府出面来做。譬如,专职评估师的资格认证,评估标准、规则的统一制订,评估收益的税收减免等等。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