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东平/文
因为掌控着全球4250亿美元的资产,摩根斯坦利在投资界可谓妇孺皆知。摩根斯坦利亚洲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常年在亚洲寻觅项目的风险投资家保罗希尔身上也无疑笼罩着一层眩目的光环。上周,在深圳举办的全球脑库论坛上,保罗希尔常常在会议的间隙里陷入企业家和媒体记者的漩涡中,而他似乎也很乐于将自己形容为“财神”和“财使”的双重角
色。
保罗希尔表示,是摩根斯坦利的背景使自己备受欢迎,而在中国,国家财政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电信……都已成为大摩的客户。
记者:保罗先生,中国创业板已经酝酿了很久,但其推出时间一再延迟,作为风险投资家您如何看待此事?
保罗:我先谈一下风险投资家眼中的中国大陆投资环境,对风险投资家而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投资要有出口,即将投资变现。目前中国A股市场已经发展了十多年,拥有很高的市值,流动性也很强。但创办企业的企业家和投资企业的风险投资家,目前都还无法在这个市场中变现。我个人认为,这对中国市场和中国经济而言是一个障碍,一个不必要的障碍,中国其他的条件都非常吸引风险资本。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海外投资者不敢到中国投资。
第二,这种状况令中国企业家缺少创业的动力,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可以上市,但无法变现,无法为自己创造价值,因此也就减少了创业动力。据我了解,在美国硅谷以及欧洲的高科技公司里有很多中国留学生,他们掌握着高科技技术,如果能回国的话,是一股经济动力,但目前现实却令他未必就愿意回来——因为他不能享受到自己创造的价值。
创业板也好,以前的A股B股市场也好,能在这个政策上有一点小小的突破,即允许国外资本进来,在未上市公司中持有股份,同时在公司上市时,允许我把股票卖掉,这样一切都解决了,就这么简单。
在我眼中创业板就是一个退出通道。这是解决创业板吸引投资群体的关键。我希望中国可以像日本等其他国家一样,没有内资、外资之分,没有什么法人股,所有股票,上市后都可以自由流通。让一些高科技企业能迅速融资,风险资金能快速进出,企业创办人能把企业价值变现。没有退出通道,目前我们不敢大规模投入。
可以说,风险投资商都在等待,除摩根斯坦利外,国际上还有很多,去年在亚洲筹集了16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但却很少流向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退出机制,而并非不看好中国市场。
记者:摩根斯坦利目前在中国的风险投资金额大约有多少?
保罗:我们一直很关注这个市场,但我得承认,目前仅有2亿美元的投资进入中国市场,相对我们的基金而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我看不明白,我的钱怎么才能变现,我们投的是养老资金,更要小心。
目前,平安保险公司、福建南孚电池、恒安国际集团都有我们的风险资金,这些公司都不错。有一个知名的品牌,公司已开始盈利这是我们目前在中国投资的基本标准。
记者:将来摩根斯坦利对中国的那些领域比较感兴趣?会角逐垄断行业、暴利行业吗?像媒体?
保罗:从风险投资的角度,金融服务行业、消费品领域是我们投资的重点,我们对平安保险公司一直都很满意。国外的投资商都看好金融服务业这一块。但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候,还要等待中国在混业经营等方面的政策松动。
每个投资商都期望着稳定的回报,垄断行业是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都受国家保护,即使合资后,在市场上,竞争的对手也很少。而投资一般的行业,竞争者众多,利润不高。
媒体行业前景不错,在全球都受投资者青睐。中国的媒体总增长速度远低于消费水平增长,利润空间很大,但政策尚不明朗,我们暂时还不会进入。
记者:我想你所说的是中国金融业包括资本市场开放的问题,但这种开放是否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强烈冲击,甚至会引起某种程度的动荡?
保罗:我认为不会。人民币自由兑换现在条件已基本成熟。我不是说要外资自由进入A股市场,只是说,我投资的企业在上市后,可以让我把股份卖掉。风险投资没有陪企业长到大型恐龙的习惯。赚钱时卖掉,可以再投新的企业。
记者:在全球脑库论坛上,经济学家越来越强调,在中国建立信用体系的紧迫性,作为风险投资家你怎样看经济中的道德?
保罗:资本市场并不排斥道德,相反,信用是资本市场的基本原则之一。银行、股市、投资,没有信用的话,钱不会流去。在海外,公司、个人都对信用评级看得很重要。中国目前正在着手建立自己的信用体系,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记者:在中国,近来有不少实业纷纷将企业重心转向金融业,你怎样看待这部分投资?
保罗:进入金融行业应该谨慎,因为该行业的风险很高,且涉及老百姓的积蓄,对管理者的素质、经验及道德要求都很高,各国对此都监管很严。民营企业在过去没有多少经验,应特别监管。其实一般的企业如果在融资上没有困难,我想未必要进入金融业。
记者:你怎样看待刚刚出台的国有股减持政策?
保罗:应该鼓励,国家也需要将投资变现流通,作为投资者,国家同样要考虑手中资产的风险,减持国有股有利分散风险,将变现的钱投入到一些社会保障事业,或其他重要领域。今后,国家不应成为投资的主体。
记者:美国经济下滑,东亚经济不景气,中国市场目前日益成为关注点,这会造成大量的技术人才、资金流向中国吗?
保罗:人才和技术向中国流动趋势已很明显,中国已成为制造业最佳选择地,全球质量好的制造商基本都会在中国建厂,特别是工业行业的投资者。
但类似金融、风险投资、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者以及大的战略投资家进入中国还需要时间,并不是不感兴趣,而是中国缺少资金的退出通道。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手机短信接收沪深股票实时行情股价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