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的善恶:脱不脱那温情脉脉的面纱

2001年06月05日 12:59  财经时报 

  木乔/文

  相对于欧美国家的投资者,敌意收购(HOSTILETAKEOVER)对很多国内股市投资者还是比较陌生的词汇。虽然这类收购早在数年前延中收购战中已经发生,但它真正引来众多关注的目光,成为财经媒体热炒的头条新闻,还是最近的裕兴、方正股权争夺战。

  收购(ACQUIRSITION)最基本的意思不外乎大鱼吃小鱼,收购方的规模和实力迅速壮大。传统上,西方财界将收购分成两大类,一是两家企业自愿通过谈判达成收购协议,通过股权交换或动用现金完成收购。

  有时候明明是一家企业收购另一家,但出于对外宣传与未来整合等需要,当事方却不提收购,而说是合并(MERGER)。比如奔驰收购克莱斯勒,双方都心照不宣,但一公开还是说是德国与美国两大汽车巨头的合并。像这样在现实的商业社会里玩掩耳盗铃的文字游戏,要不是双方自愿,恐怕办不到。

  至于敌意收购,脱去了上述温情脉脉的面纱,就完全是另一种景况。说它“敌意”,主要因为被收购方事前并不知道谁、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价格来收购自己。有时明明看到掠食者张着大嘴来了,因为无力反收购,也只能束手就擒,整个一丛林法则在商业社会的现实演绎。像2000年初英国移动电信运营巨头沃达丰动用上百亿美元,直接在股市上买进足够股票,将德国著名电信企业马尼尔曼强行收入麾下,就曾引起西方财界的一片惊呼。

  虽然很多人并不欣赏这种不请自来的强势收购行为,但几乎没有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通过有关法规禁止“敌意收购”。也就是说,西方财界的主流还是尊重、或者说事实上鼓励敌意收购的,因为这也有助于企业经营者时时有危机感,从而激发潜能,通过谋求股东权益最大化来实现利己、利国、利民的多重效益。

  如果想通了收购行动的本质,其实大可不必去关注收购方式本身是自愿协议进行,还是在合法的前提下强制进行的。真正需要关注的,倒是为什么要进行收购,收购之后的整合情况。否则,一桩收购究竟是好是坏还真是说不太清楚。

  收购的目的不外乎寻求互补以壮大实力。通常情况下,两家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协议谈判收购与被收购,是为了寻求优势互补,比如波音需要麦道在军用航空制造上的优势,而麦道的民用航空制造实力与波音相比就差得太远了,通过波音收购麦道,美国两大航空制造企业可以互补短长,从而在与欧洲的空中客车竞争中获得更明显的优势地位。

  也许是因为互有所求,特别是收购方不想将收购价格抬得太高,像这种自愿协议的收购谈判要获得成功,只能靠双方在各方面互相妥协。这样讨价还价谈出来的结果可能最大化地满足了收购方与被收购方的期望,但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很多在未来不可能化解的整合难题,像该砍掉的业务部分留下了,该全部换掉的管理层又被委以重任,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欢庆天作之合的香槟泡沫还没有消散,收购方与被收购方就又因整合不到一起而打得不可开交了。

  令人深思的是,像这样先甜后苦的尴尬在“敌意收购”中出现得并不多。西方一些权威的研究机构对最近十几年上千起收购案进行追踪调查时发现,往往是当初引人贬斥的“敌意收购”,最终在企业整合与后续发展上获得佳绩。想必这也让信奉“强扭的瓜不甜”的中国人想不太通。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因为是强行的“敌意收购”,收购成本多半低不了,于是在收购前收购方所进行的相关调研要实际和仔细得多;一旦获得控股权,收购方在改造被收购企业时也绝不会在不必妥协的地方无原则退让。该砍的业务立即会被去掉,该裁的冗员必须卷铺盖走人,一切以收购方所期望的最大化整合有关资源、实现最优配置为目的。这样整合的结果,你想能错得了吗?

  于是想到,在财界和商界,如果以效率为行事第一要则,很多时候是不能做太多道德判断的。只要是在合法的范畴内行事,一桩收购行动在收购方式上的善恶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担心企业被收购后自己可能会不合新东家的要求而被迫放弃待遇丰厚的职位,那些不思进取的管理层往往会从骨子里反感、并大声嚷嚷着不要让“敌意收购”得逞,这也许是精明的股东最需要警惕的。(完)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李娜小组赛三连胜 首进WTA总决赛四强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