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沙龙:从五位院士加盟私企说开去

2001年06月03日 16:08  人民网-市场报 

  周和毅

  据报载,继荆楚科学家首富、武汉大学[微博]生命科学院著名生物化学家张廷璧教授之后,又有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多位科学家加盟到他所服务的湖北私营企业红桃K集团创业,走“知本家”与“资本家”的融合之路,以推进他们所从事研究领域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三位院士一年来先后就任了红桃K集团几个新投资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的董事或名誉董事长。这三位院士分别是:生物高分子材料研究专家、世界生物材料技术最高荣誉INTERNATIONALFELLOW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卓仁禧;表面活性剂与日用化工专家、我国化妆洗涤领域目前唯一的工程院院士张高勇;植物基因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生物技术领域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张启发。记者日前又获悉,中国植物药领域的权威专家肖培根院士,最近又出任红桃K集团北京禾普康天然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永炎院士被红桃K聘请为公司植物药标准化研究独立实验室专家组组员。

  看罢这些消息,着实让人感到振奋,这些科学家们是幸运的,而红桃K更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走到了一起,带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实现了“知本”与“资本”的对接,两全其美。然而,还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和国有企业恐怕还没有这么顺利地走到一起,这种状况给国家、社会、企业和科学家本人带来的将不仅仅是遗憾,从短期看是损失,从长期看则是危机。

  一是出路问题。症结何在?解决问题的出路又在哪?笔者以为,目前有三种现象正困扰着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结合,导致了科研界与企业界的脱节,引人深思。

  一种现象是“没想干”。大学和科研院所一般只看重“论文价值”,不看重“市场价值”。中国是科技大国,但有很多好项目还藏在阁楼里,大学和科研单位甚至于很多企业“没想干”。

  第二种现象是“没干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些好项目好产品,但其产业化没有干成。为什么干不成?“大学永远是大学,企业永远是企业”,科研和经营“两张皮”的现象长期存在。院所用科研的方法办企业,干不成;企业光去做论文,也干不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必须以企业为主体,难点就在于克服“两张皮”的现象。

  第三种现象是“干不大”。为什么干不大?科技介入经济,没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保证不行,这是其一;其二,科学家和企业家兼而有之者太少;其三,没有同科学价值等同的奖励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所以一些科技型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很难再往前走,有的还会“散伙”。

  二是观念问题。目前,我们的国有企业虽然已走向市场,但企业决策者普遍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紧迫感,舍不得进行科技投入。“面向市场”的口号叫了多年,许多国有科研院所还是成天关门搞科研,出了成果也是关门搞转化,舍不得与别人联合。在自家厨房里面一天到晚三碗萝卜、萝卜三碗,怎么可能做出大蛋糕呢?

  三是在体制上缺乏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在许多国有企业,分配上不拉开档次,科技人员的收入跟看大门的差不多;在许多高校和国有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的职务发明被彻底充公,在产权上得不到适当的体现。不在一条船上,他就不关心潮涨潮落。个人得不到好处,他就将职务发明装在脑袋里或锁在抽屉里,看你有什么办法?

  在这三方面原因中,体制问题尤为重要。业内人士认为,促进“知本”和“资本”的对接,必须尽快从科技体制改革和企业市场化进程入手:改革科研经费的拨付制度;加大科研机构的调整改革力度;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加强政策导向,制定优惠政策;完善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法律保障等。从而确实提高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率,让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真正发挥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李娜小组赛三连胜 首进WTA总决赛四强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