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环境保护局日前公布了一份今年3到4月全省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的核查结果。仅从数字上看,全省19978家工业污染企业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已达标的有19698家,达标率为98.6%,已经超过了国家规定的达标指标。不过,记者同时获悉,湖南列入国家考核的396家重点企业中,仍有24家尚未过关;省控的111家企业中也有13家没有达标。
数字虽然有限,但是由于这些尚未通过达标验收的重点企业大多亦是当地的利税大户
,考虑到财政收入、发展稳定等等利害关系,当地政府及环保职能部门已经陷入了停产治理或是任其排放的两难之中。
污染企业为啥多是利税大户呢?记者5月中旬随同三湘环保世纪行专题调查和新闻采访团在湖南邵阳、娄底两市进行了为期7天的实地调查。
效益源自脱逃义务
在湖南绥宁县联合造纸厂现场采访时,湖南省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与当地政府及企业负责人的争论几乎出现了白热化。这家企业在湖南省政府及环保职能部门13次通知其停产治理的高压态势下仍我行我素,连续两次在其污染物排放尚未验收的情况下擅自新上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外排废水使处在下游的居民饮用水源长期仅为Ⅴ类水标准。为了彻底根治这一问题,湖南省政府特意从深受其害的下游怀化市调来一名干部担任绥宁县县长。这名县长至今仍然束手无策,因为当地财政收入一年仅有6000万元,联纸厂一家就占了2600万,将近1/2,停产治理谈何容易。
联纸厂的生产效益如此之好,一方面是因为拥有当地丰富而廉价的林竹资源,另一方面,当地环保局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联纸厂在投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很少考虑配套的环保设施,巨额效益是建立在脱逃本应承担的法律和社会义务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极少投入资金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处理,其生产成本相当低廉,在市场上自然比其他企业更具竞争力。
无独有偶,邵阳化纤有限责任公司也是当地的利税大户,生产的全棉纤粘胶长丝系列产品其售价相比国内同类产品低了10%到30%,因而一直畅销东南亚,是邵阳市近年来少有的出口创汇大户。然而,这家企业每天至少有11500吨含有大量浆粕黑液的废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资江,如果对此进行彻底根治,至少要投入1500多万元建立一套化纤废水综合治理工程。实际上,这家公司仅在新闻采访团到来的当日进行了装模作样地破土动工,因为其资金时至今日仍未真正到位。
执法部门陷入两难
脱逃法律和社会义务的后果,一方面极少数尚未达标的污染企业直排后果触目惊心;另一方面企业累积的环保历史欠账愈来愈多,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而从政府及环保执法部门的角度上来看,一方面国家规定限期达标,不达标则须关停治理;另一方面成为利税大户的污染企业依靠逃避义务已经完成原始积累,逐渐成为当地政府的主要财政支柱。关,则地方财政受损,眼前利益顿失;放,则国家政令不畅,污染后果严重。
在涟源市湄江风景区,记者就发现了一家名为涟源金环锰业有限公司的企业存在严重污染。这家年产电解锰4000吨的企业除了每天产出的50多吨废渣随意堆放,没有任何回收处理设施外,最令人焦虑的是其含铬废水处理设施运行极不稳定。据了解,这家企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令人闻之色变的六价铬,是国家严格控制的重金属一号污染物。三湘环保世纪行专题调查和新闻采访团的全体成员现场目睹了该厂废水处理设施肆意泄漏的一幕。为了掩饰,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下令关闭污水排放口,排放自来水妄图蒙混过关。而据当地村民反映,由于长期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当地不少儿童出现了痴呆现象。
就是这样一家企业,近年来尽管在环保部门的督促下已经先后投入了200余万元,但对彻底根治污染隐患的数千万元资金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资金缺口严重制约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进展。据统计,仅完成长沙、株洲、湘潭三市24项削减二氧化硫排放的重点项目就需投资51.2亿元。邵阳市一位副市长对记者说,他们目前共需治污资金1.6亿元,已经到位的不足4000万,当地企业效益普遍不甚景气,财政预算早已捉襟见肘,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属于利税大户的污染企业采取强制手段,如何下手?
湖南省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彭翔对此进行了反驳。他说,即使是经济落后也不能成为不重视环保、不重视生态建设的理由,何况这些污染企业身为利税大户,完全有财力、有能力做好环保设施的配套工作。一些厂矿废水处理设施跑冒滴漏,完全是因为管理措施没有到位,难道这也需要花钱吗?
污染之路不能再走
彭翔认为,环保工作关键还是要从意识抓起。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认为治理污染是一件花钱不讨好的事,没有经济效益。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环保事业也是产业,而且还是一项能赚大钱的朝阳产业。
他的观点在污染较为严重的绥宁县联合造纸厂找到了最直观的验证,他们1997年新上的一项制浆蒸煮黑液碱回收装置使该厂碱回收率达到了91%,完全保证了生产所需,而且还带来了2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洞口县的水泥行业在达标过程中新建了6套除尘设施,目前每年可回收水泥8000吨,创产值200万元,利润40万元,数倍于当初的环保投资。涟源钢铁集团以前遗弃的钢渣堆成了当地有名的“渣山”。近年来他们探索出利用钢渣生产建筑材料的技术后,不仅搬掉了严重污染环境的“渣山”,解决了数百辅业职工的就业,而且还顺带创造了数千万元的利税。(本报记者 肖世峰)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手机短信顶级新闻重大时事世界焦点早知道 订手机短信接收沪深股票实时行情股价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