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H股向内地居民开放并非不可能

2001年05月29日 11:19  人民网-华南新闻 

  6月1日“B股全面向内地居民开放”的消息在港股市场搅起了一股“中国风”。锦上添花的是,香港股票交易所从5月21日起,实行以美元买卖国企(H)股。连串的利好消息使一段时期以来的红筹、国企股不断受到追捧,成了港股的主流股。

  联系不久前摩根士丹利添惠的一份报告,人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虽然由于两地的政策与证券规则不同,但内地与香港的经济联系已经密不可分,互为依靠、互为补充。该报告指出,由于两地间存在的息差,促使内地的炒股团拥到香港买卖股票。这并非偶然事件,因为内地企业同时在内地A股和香港H股市场上市,两者的市盈率有很大的差距。

  有望不唯美股“马首是瞻”

  长期以来,香港股市由于自身结构的“软肋”,一度成了美国股市的附属品———华尔街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香港股市上反映出来。恒生指数的上下波动并未能真正反映香港经济变化。而美股的下跌则以乘数效应在香港股市上表现出来。

  香港股市缺乏自主性,根源在于其股市规模较小,优质上市公司较少,结构偏重地产、金融业。港股本身的不足使投资者也不得不唯华尔街“马首是瞻”。解决这一连串问题的“利刃”就是吸引众多的内地优质企业到港上市。

  自从1993年第一只国企概念股———青岛啤酒[微博]在香港上市以来,内地国有企业股票和在港注册的中资企业陆续上市,香港股市开始悄悄发生变化。由于这一板块上市公司的业绩与内地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内地经济发展状况便决定了红筹、国企股在香港股市上的影响力及投资者的态度。

  进入2001年以来,红筹、国企股渐成为市场的热点,不断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很多股票的股价在短短的几个月里上升四五成以上。在全球股市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红筹、国企股的造好成了抗拒港股下挫的重要支撑力量———中石油替代汇丰成为香港最大盈利额上市公司;红筹、国企公司纷纷重组,拓宽业务渠道,增加利润来源;内地经济高速增长,市场越来越大,国有企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等等,这些都促成香港股市结构实现转型。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红筹、国企股的转势只是中资上市公司在香港股市上发挥支撑和稳定作用的第一步。目前在港上市的中资概念股才100多只,约占港股上市公司总数的1/7,中资上市公司的市值也只占港股总市值的15%左右,影响力不算很大。但可以肯定,随着内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优质内地企业到港上市,香港股市的规模将不断壮大,结构更趋多元化。2000年在香港上市集资总额中,7成来自内地企业,这是香港股市转型的必然趋势。

  港交所允自选币种买卖H股

  港交所允许股票发行人自行决定用何种货币买卖H股的决定,虽然不会对H股的交投有太大的刺激,但长远来说有利于国企到港上市集资,促进H股的发展。

  港交所也证实了这一预测。港交所主席李业广不久前曾表示,希望有更多国企到港上市吸收美元。

  亨达集团研究及发展部联席董事黎伟成表示,由于H股在港上市的目的除集资外,更重要是引入跨国公司的资金及技术。现在H股买卖条件放宽投资者可用美元交收后,国企便可直接以美元投资,此举将可吸引更多国企公司到港上市集资。

  H股向内地开放提上日程

  可以肯定的是,允许上市公司自选币种买卖H股是港交所为下一步拓展港股市场所作的必要铺垫。

  市场人士估计,虽然目前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但允许内地居民买卖国企股将是港股改革的必由之路,单就技术上来讲也是可行的。香港已有多家同时经营内地及香港证券业务的证券行,如申银万国[微博]光大证券等。港交所现行的交易系统也可以应付庞大的交易量。

  另外,前段时间大量内地“热钱”涌入香港追捧红筹国企股也说明,内地股民有买卖港股的强烈愿望,而且资金规模较大。内地A、B股经过早前一轮升浪后,不少公司的股价已远远高于香港的H股股价,内地资金希望“低价”吸纳H股进行炒作。

  香港的证券业人士预计,市场有需求,中介商及交易终端也都俱备,假以时日,H股向内地居民开放并非不可能。(石斋)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李娜小组赛三连胜 首进WTA总决赛四强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蒋方舟:写作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奶茶MM纽约读名校演绎白富美人生(图)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
  • JohnRoss:印度不会是反华联盟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