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透视:“严打”为何指向经济领域

2001年05月15日 13:35  中国经济时报 

  自国务院5月8日发出《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通知》后,一场针对经济领域“严打”飓风已经在全国强势展开。

  “严打”为何指向经济领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丁宁宁就此分析说,新世纪我国全面开展社会和经济领域“两个严打”,除了整顿社会治安外,主要还是国家经济形势的需要。因为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遭遇的最大问题是内需不足,而国内经济秩序存在的混乱状况是影响内需启动的重要原因。从外部经济环境来看,近两年,由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经济的衰退,我国外贸形势面临更大压力,经济发展只能主要依靠扩大内需。

  据了解,近年来有关主管部门及各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行动从未停止,但至今假冒伪劣商品屡打不绝、抓不胜抓,经济秩序难以走上健康有序的轨道。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打击力度不够是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立案的多,处理的少,尤其对涉及党政机关和执法部门的案件查处不够有力,对违法犯罪分子处理偏轻。在近几年查处的制假售假案件中,罚款额不到查处案值的5%,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到立案数的千分之一,造成违法分子存在侥幸心理,有恃无恐,胆子越来越大。这些有愈演愈烈之势的犯罪行为侵蚀着国民经济的肌体,影响着人民对经济发展和国家的信心。在这种新的形势面前,唯有重拳出击,才能打掉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经济秩序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出现了新的特点,如团伙作案,跨地区作案,内外勾结作案,专业化作案等等,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增加了难度。深受假冒商品之害、经济秩序混乱之苦的人民群众,在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拍手称快的同时,对整治效果也拭目以待。在这种情况下,唯有重拳出击,直捣要害,才能打开经济发展的新局面,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经济“严打”要打什么

  据了解,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十五”时期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偷税、骗税、骗汇、走私、制贩假币等违法犯罪活动。继续查处制假售假问题突出的重点商品、重点市场、重点地区和大案要案。打击伪造、倒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涉税犯罪活动的专业化作案团伙。取缔非法买卖外汇。严防走私回潮。

  2.整顿建筑市场。查处在工程建设中规避招标和招投标中的弄虚作假,转包、违法分包和无证、越级承包工程,以及违反法定建设程序及不执行强制性技术标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行为。

  3.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查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变相从事金融业务的活动。打击和制止金融欺诈、操纵证券市场和内幕交易、恶意逃废债务等行为。

  4.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对财政资金、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资产质量的审计。查处私设“小金库”、帐外经营、截留、坐支、挪用国家资金等违反财经法纪行为。打击伪造各种票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等违法行为。

  5.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实行中介机构市场准入制度。整顿经济鉴证服务市场。严肃查处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资信证明、虚假评估、虚假鉴证等不法行为,对严重违法违规的中介机构和人员实行禁入制度。

  6.推进文化和旅游市场整顿。开展“扫黄打非”斗争,打击侵权盗版、制贩非法出版物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电子游戏、歌舞娱乐经营场所的监管。查处非法经营的各类“网吧”。整顿文物市场。规范旅游业经营秩序。

  7.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查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企业妨碍公平竞争,阻挠外地产品或工程建设类服务进入本地市场的行为,以及其他各种限制企业竞争的做法。

  8.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监察。抓紧重点行业的安全整顿,加强对事故隐患及危险源的综合治理。对不符合基本安全生产条件或整改无效的企业和经营单位,坚决予以关闭。

  而当前的工作重点是,紧紧抓住直接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几个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以食品、药品、农资、棉花以及拼装汽车等为重点,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以查处规避招标、假招标和转包为重点,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以查处偷税、骗税、非法减免税为重点,强化税收征管;以查处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为重点,打击地方保护主义;以清理压缩音像集中经营场所,查处非法经营的“网吧”、“游戏机房”为重点,整顿文化市场。

  中央和国务院要求,经过全国范围内的集中整顿和打击,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使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违法犯罪活动蔓延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后果严重、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得到揭露和处理;触犯刑律的犯罪分子移送司法机关得到严厉惩处;有关法律、法规得到进一步完善;执法队伍和执法力度得到加强;群众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经济“严打”更重视打掉政府部门和个人“保护伞”

  在这场经济领域的“严打”活动中,一个重要矛头指向政府部门和人员为犯罪分子作的“保护伞”。

  中央和国务院要求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职能,明确分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首先要规范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都要与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和中介机构彻底脱钩,把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竞争、调整经济结构、推进营销方式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政府部门之间要明确职责分工,避免因职能交叉造成管理上的重复或疏漏,影响市场经济秩序。

  切实减少行政性审批。加快清理政府审批事项,大幅度减少行政性审批,主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或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废止。依法需要保留的行政性审批,要程序公开、手续简便,除法定规费外,一律不准收费。按照审批权力与责任挂钩的原则,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

  给地区封锁“判死刑”

  为了打破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国务院总理朱基4月21日签署第30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公布了《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指出,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以任何方式阻挠、干预外地产品或工程建设类服务进入本地市场,或者对阻挠、干预外地产品或服务进入本地市场的行为纵容、包庇,限制公平竞争。《规定》列举了以下几种地区封锁行为:以任何方式限定、变相限定单位或个人只能经营、购买、使用本地生产的产品或者只能接受本地企业、指定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提供的服务;在道路、车站、港口、航空港或本行政区域边界设置关卡,阻碍外地产品进入或本地产品运出;对外地产品或服务设定歧视性收费项目、规定歧视性价格,或实行歧视性收费标准;对外地产品或服务采取与本地同类产品或服务不同的技术要求、检验标准,或者对外地产品或服务采取重复检验、重复认证等歧视性技术措施,限制外地产品或服务进入本地市场;采取专门针对外地产品或服务的专营、专卖、审批、许可等手段,实行歧视性待遇,限制外地产品或服务进入本地市场;通过设定歧视性资质要求、评审标准或不依法发布信息等方式限制或排斥外地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参加本地的招投标活动;以采取同本地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不平等的待遇等方式,限制或排斥外地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在本地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或对外地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在本地的投资或设立的分支机构实行歧视性待遇,侵害其合法权益;实行地区封锁的其他行为。

  《规定》强调,出现以上地区封锁行为的,有关部门要依法予以查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方式阻挠、干预依照本规定对地区封锁行为进行的查处工作。如出现上述行为,将给予通报批评,有关责任人要给予降级或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规定》还指出,任何地方不得制定实行地区封锁或含有地区封锁内容的规定,妨碍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损害公平竞争环境。已制定的,要予以改变或撤销。(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李娜小组赛三连胜 首进WTA总决赛四强
  • 娱乐章子怡携汪峰为长辈贺寿 恋情再添铁证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水客团伙走私手机4.9万部逃税1400多万
  • 博客蒋方舟:写作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
  • 读书红灯照真相:义和团女兵们如何御敌
  • 教育奶茶MM纽约读名校演绎白富美人生(图)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
  • JohnRoss:印度不会是反华联盟附庸
  • 周彦武:银行存款不再绝对安全
  • 齐格:国民党发金圆券为何3月就失败
  • 郑风田:为何流动人口不愿放弃农村户
  • 刘杉:宏观经济还靠投资唱大戏
  • 张捷:新快报头版请放人滥用媒体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