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并创战后最长增长纪录。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下半期,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在推动美国经济变革的诸多因素中,80年代进行的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无疑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由于日本和西欧经济的崛起,美国经济在七八十年代出现了相对衰落的迹象。曾经称雄世界市场的美国汽车和钢铁工业风光不再,半导体工业受到了日本的强有力挑战,客机制
造业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打得难解难分。美国在这些传统产业的领先优势的明显削弱,说明美国的经济结构已经不适应国际竞争的新挑战。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巩固主导地位,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最终打造出了“新经济”巨轮。
应当说,过去20年中美国公司把握住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带来的契机,适时地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对传统产业进行了有效的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展开了企业重组和管理方式的全面革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信息技术产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的5.8%上升到去年的8.3%。自1995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中约三成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贡献,超过其它任何一个行业。
美国2001年《总统经济报告》认为,信息技术革命从两个方面对“新经济”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信息技术产业本身的生产率很高,因而带来了整个经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其它部门采用信息技术后提高了劳动效率,加上美国公司为适应技术变革而实行了管理革新,使得资本投入的效益显著提高。例如,美国钢铁工业平均吨钢产量所用的工时已经从1990年的6个工时下降到目前的4个工时以下,效率最高的钢厂已下降到1个工时以下。就全国而言,从1995年到2000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3%,比此前20年的平均增幅高出1.6个百分点。
美国政府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从里根到克林顿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出口的大幅增长是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期,美国的进口也大幅上升。这一方面满足了美国的国内需求,另一方面加剧了美国市场的竞争,从而促进了创新活动。进口国外价格低廉的商品还使美国公司得以腾出资金和人力从事其最擅长的活动。其次,加强科技竞争实力,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措施:强化政府对科技领域的干预和决策;增加联邦政府对民用技术的投入,优先发展民用技术;加强政企合作,协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第三,通过一系列放松管制的措施,推动企业兼并和重组,提高企业竞争力。在美国90年代的兼并浪潮中,兼并的热点行业包括通讯、交通、传媒、金融、娱乐、医疗保健和国防工业等。通过兼并和企业重组,一些公司甩掉了赢利欠佳或亏损的部门,转而集中力量发展公司的核心业务,从而提高了竞争实力。
经过结构调整,90年代以来美国三大产业的格局呈现出新的变化。一是经济“服务化”的特点更加显著。1990到1996年,第三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74%提高到了75.4%,就业比重从72.2%上升到了74.4%。第三产业作为增加就业的主渠道的地位更加突出。二是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与比重虽然下降,但产值的绝对数增加很快,说明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从而释放出了大量的劳动力转向第三或第一产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从1995到2000年,美国经济的潜在产出年均增长3.5%,大大高于欧元区的2.2%和日本的1.4%。虽然由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从前年6月到去年5月提高利率和能源价格上涨,目前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已显著放慢,但包括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内的许多人士认为,由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带来的美国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的势头并没有大幅减弱的迹象,这意味着美国经济中长期前景依然看好。(新华社记者王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