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我国曾在1997年将国有金融保险企业的营业税税率从5%上调至8%,同时将其所得税税率从55%降至33%,增加收入部分归中央财政所有。由于金融业多属高负债经营,前者的税基远远大于后者,因而这一升一降,结果是增加了金融业的税收负担。这8%的营业税税率,高于其他行业的适用税率,甚至在国际上都处于较高水平。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决策层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加快,提高国内金融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又摆在眼前。因此,对金融业的财税政策,
已逐渐从抓收入向促其稳健经营的方向转变。国家为此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2700亿元国债,提高其资本充足率;由财政出资,成立4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和处置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等。此次对金融业实施的局部减税政策,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台的,反映了国家加快发展金融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决心。
对金融业而言,减税无疑是一项重大“利好”,有利于金融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盈利能力。先看商业银行。1996年以来的7次降息,使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减少了0.75个百分点,仅国有银行因此而减少的利润就高达1500亿元左右。在这样的状态下,8%的高营业税税率使商业银行的利润更趋减少。此次减税,有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增强其发展后劲,使其资本金能够得到及时补充,从而提高其核销呆坏账的能力,降低不良资产比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再看保险公司。7次降息使寿险业的利差损不断加大,而以前订立的保险合同还必须履行。财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更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我国是一个灾害比较多的国家,财险公司赔付率比较高,很容易亏损。这样,保险公司的盈利难度比以前大大增加。而营业税是以不断增加的保费收入作为计税依据的,高达8%,这不仅削减了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增加了保户负担,而且压缩了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此次减税,同样有助于保险公司的发展壮大。
对金融业而言,减税还意味着中外资金融企业开始享受同等待遇。1997年,中资金融企业上调了3个百分点的营业税税率,但是已在经济特区注册的外资金融企业的营业税税率并未上调。总体上看,中资金融企业的税收负担要比外资金融企业重。减税之后,境内中外资金融企业的税负将逐渐持平,有利于中资金融企业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与境内外资金融企业展开竞争,不断提高经营水平,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后来自全球金融业的挑战。(田俊荣)《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