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分析 > 正文
对策研究:国际油价走势及应对措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1年04月10日 12:56 中国经济时报

  石油,国民经济的黑色血液。随着中国油价与国际的接轨,国际油价的走势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巨大。因此,我们不得不正视国际油价的走势及影响原因。

  2001年国际油价走势预测及原因分析

  2001年油价是总体回落,但走势仍将动荡。

  在经历了2000年国际油价的高位振荡之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01年石油供求将趋于平衡。有关人士认为,2000年世界油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的全面恢复,石油需求出现强劲增长,而欧佩克却采取限产保价政策,导致石油市场供应不足。进入2001年,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将会逐步得到改变,2001年石油供求将趋于平衡。据欧佩克、国际能源组织等有关机构预测,2001年国际油价将总体回落,在25美元/桶左右。近期,国际上十多家咨询机构对布伦特原油价格作了预测,预计2001年全年布伦特油的平均价格为23.60美元/桶,比2000年的平均价格28.73美元/桶下降了近5美元。各咨询机构的 分析员均表示,2001年一季度布伦特油将保持在25.98美元/桶的水平。但是,预计油价将会受到石油市场各种因素的影响,在22美元/桶和28.53美元/桶之间大幅波动。

  从影响因素来看,国际油价主要为供求关系和投机炒作两方面的因素所左右,具体的影响因素如下:

  1、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石油需求增长缓慢。全球经济增长在2000年达到高峰后,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慢。据世界银行最新预测,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由2000年的4.1%下降至2001年的3.4%,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由2000年5.3%降至2001年5%。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将由2000年4.2%降低到2.5%。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迹象,去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仅为1.4%,而且消费、投资、企业业绩以及技术投资等指以及技术投资等指标都反映了经济疲软的状态。1月份美联储连续两次大幅降低利率,但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性,未来两个季度内,经济增 长很难有所起色。作为全球经济的龙头老大,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而短期内欧盟尚不能取代美国起到全球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原油需求量的增长将相应放缓。统计数据表明,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北半球暖冬的原因,一月份的原油供给超出需求量大约为每天150万桶。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预测,今年第一季度的全球原油需求量为7740万桶/天,而全年的需求量预计为7730万桶/天,都比去年年底预测的数量要低。

  2、原油库存将逐渐增加。原油库存水平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虽然目前全球的原油库存量仍然比较紧张,但随着北半球度过冬季以及经济增长放缓等原因,原油库存量将不断增加。世界石油库存已经呈现逐步回升的趋势。据国际能源机构报道,去年10月底经合组织的石油库存量已从去年最低点的26亿桶增至25.6亿桶。随着全球供需情况的缓解和油价的回落,石油消费国还会进一步补充库存,也就是说2001年世界石油库存还会有所增加。OPEC秘书长罗德里格斯认为,现已采出的石油可供全球使用81到88天,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储备量,如果石油输出国组织不降低石油产量,这些储备一旦放出,将造成石油价格暴跌。

  3、原油供给增加。经历了数次的油价暴涨,西方发达国家也在不断寻求途径以求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一方面,体现在寻求替代品并提高石油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未知原油的勘探方面。在1998年前油价暴跌前,西方的石油公司实行了巨额的国际勘探和生产的开支计划,这将使供应增加,从而稳定今后几年内的油价。2000年的高油价也刺激了非欧佩克成员国对石油生产和勘探开发的投资,它将导致非欧佩克国家在2001年增加石油生产。实际上,非欧佩克产油国去年12月的原油产量因北美阿拉斯加和墨西哥湾新油田的投产已经有所增加。预计2001年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将会达到4660万桶/日,比2000年增加70万桶/日。

  4、OPEC限产保价政策措施。欧佩克的石油生产政策已经从过去的以需定产,转变为以价定产,它们更看重22-28美元的目标价格。估计2001年欧佩克还将竭力保持其既得利益,继续执行限产保价的市场战略。在欧佩克部长会议上,该组织成员国一致认为如果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过低,欧佩克不排除再次减产的可能。但是,欧佩克秘书长阿里罗德里格斯近期表示,预计下个月如果油价一直保持25美元/桶水平,欧佩克将不打算进行减产行动,但有消息称,欧佩克成员国还是很担心油价是否会跌落下来。近期罗德里格斯在接受一次电视台的采访时表示如果油价持续保持在欧佩克的价格范围“22-28”美元/桶的中等水平,欧佩克有可能在3月16日的欧佩克会议上放弃减产行动。上周欧佩克一揽子油价达到了48美元/桶。

  5、投机资金的炒作。2000年油价大起大落与投机资金的炒作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国际石油市场金融化格局的形成,国际投机资本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运作越来越活跃。庞大的投机资金仍然会在油价作文章,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在2000年只是初现端倪。2001年,世界石油市场仍然不会风平浪静。在OPEC增产或减产的时间差、季节性需求的影响、运输等原因影响石油供求时,往往是国际投机资本参与炒作的机会。

  此外,中东局势也会直接影响油价的走势。伊拉克是一个不稳定因素。重要产油区一旦发生事件,都会对国际油价产生较大的影响。

  种种分析和迹象表明,2001年国际油价总体呈回落的态势,油价仍将大幅波动,而不会平稳。事实上,2001年1月份和2月份油价的走势已经呈现出总体回落、走势动荡的态势。

  我国石油需求状况、需求结构及供给状况

  1.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速度加快,石油生产增长速度减慢,供需缺口扩大。90年代以来,国内石油生产增长减慢,1991年-1998年原油生产年均增长1.9%,而同期的石油消费增长则呈现加速态势,年均增长6.4%,供需缺口逐年扩大。1993年,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进口量为3661万吨。1995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2000年进口量为7000多万吨,2001年预计为达7500-8000万吨。据初步测算,我国在今后20年,对原油需求量的增长速度仍将超过原油生产量的增长速度。至2010年,我国原油消费的对外依赖程度将达到40%左右。从未来我国对石油需求的缺口及进口趋势来看,中国的能源总量虽大,但人均石油资源量和探明储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6%和11.3%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将明显增加,缺口将进一步加大。据初步测算,2000年我国石油需求总量为1.95亿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将分别达到2.33亿吨、2.7亿吨和3亿吨以上。而我国原油产量2000年约为1.55亿吨,2010年约为1.7亿吨。因此,2000年我国石油供需需求缺口将达到4000万吨,2010年将达到1亿吨左右。国内能源资源短缺,原油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问题愈加突出。如果中国的企业不能掌握石油资源并承担起保障供应的责任,国际大石油资本集团就会从外部取而代之,这对企业来说,会丧失重大商机,对国家对国家来说,涉及国家能源供应的安全与产业的经济安全。

  2.国际石油供应增长缓慢,对外利用石油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始终是国际上争夺的焦点。除美国、欧盟外,我国还面临日本、印度、韩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石油市场的竞争。在特定时期内,受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影响及少数大国的操控,完全可能出现我国国产石油远不能满足国内石油需求的严重局面。加上我们进口采购方法有限,采购手段初级化、单一化,很容易受制于人。稳定、安全地取得境外资源对中国石化产业生死攸关。

  3.天然气的供求在能源供应中的重要性将逐渐突出。20世纪中期后,世界天然气产量的年消费量呈持续发展趋势。世界天然气产量、消费量和国际贸易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是它属于清洁能源,污染少,而且储量丰富,价格相对低廉。

  应对国际油价巨幅波动的策略

  1、深化改革,降低成本,提高抵御油价波动的能力。

  由于技术进步,国际上石油开采成本普遍下降,近年来国外石油公司生产成本则在不断下降,而我国一些老油田因开采进入中后期,开采难度逐年增大,开采成本逐年上升 ,利润下降。国内相当一部分油气田、炼化企业被高生产成本和高负债率困扰着。油田企业生产成本高居不下,获利空间小,抵御油价下跌的生存空间不大。与此相反,炼化企业平均吨加工费用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国外石油公司现行的管理结构使之对油价波动的应变能力较强。近年来,许多跨国石油公司都减少了在下游业的投资,增加了在上游业的投入。但在我国石油工业,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国内石油企业普遍存在着机制不活,缺乏在市场中的抗风险和应变能力,而且几乎都存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去年高油价,我国上游获利较大,但炼化企业受到很大的影响。

  2、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支柱行业对石油的依赖度。

  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支柱行业对于能源的依赖度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因此,这次的石油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我国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对能源依赖度低的高科技产业,才有可能减缓对石油依存度的提高速度。

  3、开发利用天然气,改善能源结构。

  根据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我国制定了天然气工业发展战略,确立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方针。2010年要形成国内主要气田和进口管道天然气供气管线联网的基本骨架。这一发展目标和战略,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国家对能源需求增长的压力,具有资源接替互补、长期安全稳定供气的优点。中国公司应当在发展国内天然气业务的同时,尽快进入国际天然气经营的新领域,为国家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发挥作用。

  4、适度开发国内石油资源与开发国外石油资源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进口渠道。

  实施国家石油产业“走出去”的战略,努力获取稳定的上游资源。建立多元化的进口渠道,避免从单一国家或单一渠道获得石油,做到进口来源多元化,进口方式、品种和渠道多样化,安全、稳定地取得石油。过去我国50%石油从中东进口,现在正在加大从其他地区的进口。俄罗斯也正在成为我国燃料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内企业努力降低成本,积极参与海外开发,立足于海外求生存。在炼制方面,根据国内外资源选择合适的原油,以求国际市场获得稳定而丰富的资源。

  5、加快建立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一方面防止突发事件导致石油供应中断,另一方面防御油价剧烈波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储备是60-90天。而我国目前没有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国家石油石化企业用于生产的少量零星周转性的库存也只能维持7天。没有石油战略储备,对于国家和企业应付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极为不利。同时,国家也缺少对石油市场的宏观调控手段,企业也不具备国际石油市场的冲击能力。近几年,国际油价低时我们不能大量进口,油价高时,我们却不得不大量进口。目前全国原油开采的平均成本是13.3美元/桶,而国外在10美元以下。在国际油价走低时实行国家采购、储备,并相应关闭国内开采成本较高的油井,待油价攀升时再恢复本国油井开采,不仅可以减少原油生产企业的亏损,还能保护不可再生的原油能源。有关专家建议在未来十年内,应该把国家的石油安全储备逐步提高到60天左右。按照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对石油的年需求量为3亿吨计算,这样一个安全储备量大约需要建立10个500万吨的石油战略储备库。2001年3月初,国际能源署高级官员表示,鉴于亚洲国家对来自中东的进口石油的依赖性日益增长,亚洲国家需建立应急的石油储备,以对付可能出现石油供应中断的局面,建立应急石油储备是对付可能出现短期石油供应中断的最有效的方法。国际能源署认为,目前亚洲能源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而且这种局面还可能会持续下去。国际能源署要求它的成员国建立石油储备来应急,其储存量必须相当于90天的纯石油进口量。亚洲只有日本和韩国达到这个水平,而亚洲其它的国家例如中国和印度还没有建立应急石油储备。国际能源署说到2020年,亚洲的能源需求量将占世界能源需求量的35%,而1997年只占23%。在亚洲石油产量下降的情况下,亚洲从中东进口的石油量预计将从现在的每天900万桶增加到2010年每天1900万桶。

  我国在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中,有必要考虑建立以期货交易为主要手段的风险采购体系。就是将我国从国际市场上的原油采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用油企业直接按照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化实行“随机采购”,另一部分由专门承担流通职能风险职能的进出口公司实行“风险采购”。用油企业以固定价格向这些专门承担流通风险的进出口公司长期订货,而这些进出口公司主要从事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的“套期保值”和投机运作并以此博取差价和获得风险利益。从长远的石油安全看,专门从事“风险采购”的企业不可或缺。

  6、积极进入国际石油市场运作领域。随着国际石油市场金融化格局的形成,国际投机资本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运作越来越活跃。如果我们被动地坐视观望,势必深受其害。因此,我国的有关企业应该积极地涉足该领域。虽然我们的实力有限,但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灵活方式规避风险。从近期油价大涨的情况来看,此举意义重大,也较为有效。林娜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聊天室】【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如果油价继续下滑欧佩克将进一步减产 (2001/04/06 17:27)
世界原油减产 中国油价会因此上升吗 (2001/04/05 14:50)
油价上涨使能源生产企业成为最大的赢家 (2001/04/05 13:45)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未来20年石油价格趋降 (2001/04/05 11:58)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美军侦察机撞毁中国战机事件
春游前别忘了看看“北京郊区旅游手册”
同学们在等你呢! 快来新浪同学会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乐坛群星闪耀5-1工体 新浪网与你同申奥
情感专题:贫穷的爱情你要不要?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700条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财经频道意见箱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