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分析 > 正文
评论:2001年全球经济危机和中国的对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1年04月09日 17:16 新华网

  2001年将会是全球经济衰退年。这一预测看来会一语成忏。

  这一波的经济衰退起自美国。自2000年3月美国纳斯达克一举冲到5000多点的高位后,美国的科技股市场就一路下跌,至本星期整个科技股市场已经在一年内跌了超过3000点,跌幅超过60%。是历史上最厉害的一次股灾。本来人们还普遍预测,美国的科技股可能会在下半年出现回升的势头。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种预测过于乐观。有人担心,美国科
技股会在一两年内都在低点徘徊。股市的衰退已经使得美国人民的财富缩水4万亿美元。这种现象可能会进一步打击美国人民的消费意愿,从而导致非科技股市场的普遍衰退。道琼斯指数在本周与纳斯达克同步下跌,预示着人们期待的“底部”还没有出现。美国股市还有再受重挫的可能。

  与美国的股灾相对应,整个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都已经风声鹤鸣。日本的日经指数也跌到了10多年来的最低点。欧洲国家则因为口蹄疫而导致一片混乱。这些问题都不是一时之间能够解决的。由此看来,尽管才过了三个月,2001年是全球经济的多灾之年几乎已经是定论。

  全球华人都关心的是:中国经济会不会受影响,以及中国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笔者认为,2001年经济危机对中国是有弊有利。总起来看,可能是利大于弊。如果能够抓住机会进行一些调整,不但可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世界经济走上健康的轨道。中国可以在克服世界经济经济危机这个问题上发挥积极性的作用。

  一,外贸影响的局限

  中国过去20年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外贸易不断增加,占全球贸易份额也逐年提升。对外经济活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量也越来越大。因此表面上看起来,中国的经济对外依赖性也越来越大。从理论上来说,全球经济的放缓对中国的外贸增长会有消极影响。问题是,这样的影响有多大?

  从中国的官方预测数字看,中国今年的外贸增长速度会放缓。这方面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去年的外贸增长幅度太大,是一个主要因素。1998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但是中国政府明智地顶住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采用增加出口退税,调整出口产品种类等措施拉动外贸的增长。在2000年亚洲经济复苏,美国经济增长强劲的配合下,中国的外贸总额大幅提升。但是,要长期维持30%以上的提升幅度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的增幅放慢也是正常的现象。

  从中国的外贸性质来看,目前的经济衰退,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危机暂时还没有对中国的贸易产生太大的冲击。从统计数字看,美国的科技股市陷入熊市,但是美国的消费者还没有出现严重的信心危机,物价也没有出现大幅衰退的迹象,美国民众的消费能力也没有大幅衰退。而中国对美国的商品输出是以传统型的产品和大众消费品为主。美国民众对中国消费品的需求还是强劲,因此中国对美贸易应该暂时还没有受到科技股衰退的太大影响。只有当美国的民众消费水平大幅下降,购买力低落这种深度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的对美贸易才会受较大的影响。但是,预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将会采取降息政策来刺激美国的经济。

  从另一个方面看,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也不可高估。海外有些人士为了唱衰中国,故意夸大外贸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企图引起人们对中国今年经济发展能力的怀疑。比如有的报道文章说,“中国去年经济的增长完全靠外贸的拉动。”言下之意是,今年外贸增幅降低可能就无法拉动经济了。这种看法不符合事实。因为,中国去年的经济能够获得超过8%的成长,主要是靠内需的促动。而根据中国国内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中国的内需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尽管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前景仍然会看好。

  二,美国科技股灾仍未结束

  看好中国的原因是由于困扰发达国家经济的问题在中国却不存在。这就要对2001年经济危机的性质和特征做一个仔细的分析。

  由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对2001年经济危机的分析重点就在美国。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危机是由科技股泡沫破灭而引起的。所谓的科技股泡沫就是说,投资人看好科技股的成长前景,而竞相购买科技型股票,导致这些股票的本益比过高。如此一来,股市就必然会面临“调整”或“修正”的过程。泡沫一破,股票市值就会大幅下降。股票价值就会回到合理的位置。股票升的越高,跌幅就越大。中国有句名言,叫“爬得越高,跌得越重”。这句话在股票市场也很合适。

  但是,笔者认为,美国科技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泡沫化(股值过高)的问题,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产业战略和结构矛盾问题。如果仅仅是因为股值过高,那么在拉回修整以后,就会重新出现回升趋势。但是,从目前的美国科技股市场重挫幅度之深,而且仍然没有止跌回升迹象来看,这已经不是股值高低的问题了。事实上,早就有人在喊美国科技股已经够低了,可以进场捞便宜了。但是,也有人指出,尽管美国科技股已经平均跌幅达到60%以上,但是目前来看股值仍然太高。这是因为,随着股票的下跌,各公司的盈利预测也在不断地下调。这就像一只猫在追逐自己的尾巴一样,由于盈利预期不断地下调,所谓的超低合理价位也就不断地下调。

  所以,目前美国科技股的股价仍然有太多的“肥膘”,还没有到合理的价位。根据笔者的研究,美国的科技股公司在一两个季度内将会普遍进入负增长的境地(盈利比去年同期衰退)。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优秀高科技公司的股价都会进入低价位,并在那里徘徊。所以,人们预测纳斯达克会跌到1500点以下是完全可能的。

  那么到底是股市下跌导致投资人失去信心呢,还是投资人对科技股前途失去信心才导致科技股大灾难的呢?看起来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难题。但是,笔者认为后者是正确的答案。

  三,美国科技股灾难的诱因

  对科技市场前景失去信心才是美国投资人抛售高科技股票的原因。信心的丧失并不是美国科技竞争力的低落,而是对整个科技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和战略的怀疑和忧虑。美国科技股灾的出现反映了科技发展的矛盾性和科技市场的脆弱性。中国有句话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美国科技股的惨跌是由于其本身内在因素造成的。

  美国科技股的暴跌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先来回顾一下美国去年以来导致科技股暴跌的几个重大事件。导致美国科技股灾的第一个事件是新经济概念的破灭。自1995年以来,美国以新经济领头人的角色推动了全球网络股的突飞猛涨。而网络经济的成长也带动了通讯和电子行业的发展。但是,2000年初,人们发现网络公司在运营和盈利上存在许多缺陷,所谓的纯网络经济并不成立。于是以网络为主体的新经济概念突然破裂,导致网络股的惨跌。现在,人们对网络股的翻身已经不再抱太高的期望。美国近年以信息化优势傲视全球,但是现在这一优势已经失去光彩。

  第二个事件是所谓的千禧虫的问题。在2000年之前几年,美国成功使得全球关注所谓千禧虫的问题。人们普遍预期2000年的第一天会发生严重的危机。美国的机构也煞有其事地提出对各国处理千禧虫的进度报告,并宣称一些国家因处理千禧虫进度落后会发生危机。于是民众纷纷大肆购买物品以备不测。许多电子公司也大量增加了库存,以为千禧虫的爆发会导致部件的短缺。但是,到了三月份,人们发现所谓的千禧虫只是一场虚惊。千禧年危机安然度过,但是那大量的库存怎么消化呢?于是,在5月以后,库存的问题就开始困扰科技业。而新经济的破灭却又使得科技设备的需求减弱。这种内外夹攻的局面使得投资人竞相逃离市场。

  第三个事件是通讯业的不振问题。自从2000年初以来,美国几个大电话公司如AT&T,MCI,Sprint等股价就一直下跌。究其原因是传统的长途电话业务收入下降。近几年来,在通讯科技的研究领域里发生重大的突破,那就是光通讯中的波分多谱(WMDM)技术的应用。这一技术使得光在光纤中的传输效率成百倍甚至成千倍地增长,从而大幅降低了长途电话费用。这就导致长途电话公司收入大幅下降。比如,几年前,从美国打往中国的费用是每分钟一美元以上,现在人们用电话卡打往中国只要10美分。许多人家根本就不接通长途电话,而只是使用电话卡。如此一来,长途电话公司的收入也必然大幅降低。

  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拖累到其他领域内了。本来,在新经济模式跨台后,光纤通讯还是一个热门。光纤设备制造领域内的领头者还是2000年股市的大明星。但是,现在人们发现,通讯领域内科技业的前景也是黯淡的,光纤通讯股的股价也高的离谱。所以,现在就数这些公司的股票跌得厉害了。这种情况是一种连锁反应导致的。而其罪魁祸首还是科技发展本身。

  首先,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光纤通讯的效能提高。效能提高就导致费用减少。于是各公司纷纷降价来吸引顾客使用自己的线路。消费者是省了钱,但是长途电话公司却面临收入减少的命运。由于长途电话公司以前花费了大量的资金来铺设光纤,现在收入减少就难以回收过去的成本,也无法再铺设新的光纤线路。由于成本回收困难,新公司要铺设光纤也面临无法筹集资金的问题。不铺设新线路,又会使得光纤以及相关电子设备需求的减少。而光纤通讯基础设施放慢改造和新建的步伐又会维持目前的网络通讯因带宽不足而面临瓶颈的问题,使得网络经济面临更久的低潮。如此一来导致整个通讯行业的困境。

  这很像中国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名言。高科技发展在打破旧枷锁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创造牢笼。

  第四个事件是美国的市场饱和的问题。这在电脑产品上尤为突出。以集成电路为主要推动力的科技革命在美国最先开始,但是也最先在美国进入衰退。几乎与新经济概念破灭的同时,美国的电脑市场也进入了饱和状态。美国的电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50%以上。在这个基础上再提高恐怕会比较难。很多家庭,如以老人组成的家庭,恐怕不会买电脑。所以,电脑市场增长缓慢就从2000开始困扰美国的电脑产业。在市场受限的情况下,电脑产品性能的提升已经失去意义。当年Intel新产品如奔腾1和奔腾2都在市场上引起热潮,但是奔腾3以后的电脑就失去了那种号召力,因为性能再高,对一般民众来说已经不需要了。所以,电脑行业就遇到了市场饱和以及升级换代意愿不高的双重困境。

  四,2001年危机的性质

  上面的分析说明,美国高科技股市崩跌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股价过高,泡沫经济的问题。它的起因是复杂的。它既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千禧虫的问题;也有必然性的因素,如市场饱和问题;既有人为的成份,如过高估计新经济的威力;也反映了高科技研究和发展的一种深层次的矛盾,如提升光纤容量而导致费用下降的问题。

  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解决起来就有很大的困难性。如果只是股价过高,那么在短期回跌后就会出现V形的反弹。但是,由于这次的危机起因复杂,因此人们现在普遍预测股市会出现U的形状。这也就是说在暴跌后,不会在短期内反弹,而是在底部徘徊相当一段时间。

  有些人希望美国联储会能够通过大幅度降息的方法来拉升股市。但是这种期望恐怕是不现实的。香港金管局的任志刚先生最近在《大公报》上发表的题为“别神化了联储局和格老”的文章中就指出,降息不是万能灵药。指望葛林斯潘能够拯救股市是会失望的。他指出,“面对目前美国经济不明朗的环境,以及金融市场可能进一步下调的风险,这个时候我们要反问:以上对联储局的种种要求和期望是否过分?从其他地方的经验证明,恐怕我们对联储局期望实在太高了。”

  依笔者分析,任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美国联储会即使采取降息行动,恐怕也是难见成效。这是因为目前的危机不是因为资金短缺或消费下降而起。相反,目前的民众消费意愿仍然是比较高的。所以,联储会面临的是一种两难境地。另外,目前的危机是由于存货太多,市场饱和,以及缺少发展前景等问题引起。降息恐怕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实际上,唯一的办法是找到新概念和新热点,从而提升对科技产品的需求,扩大科技产品的出路。但是,目前来看,这样的机会还不存在。近年流行的一些新概念缺少吸引力。如信息家电,要把冰箱,洗衣机都联上互联网。这是商业炒作,没有实际应用意义。全球卫星通讯因铱星计划的失败而遭受严重搓折。第三代手机通讯看来还要拖几年(在这方面,美国已经落后于亚洲和欧洲国家)。高清晰度电视也还没有形成热潮。网络应用的带宽瓶颈短期内也难突破。如此种种,都难以说服投资人向科技股市场投放资金。

  所以,2001年经济危机除了一些偶然因数外,基本上是由科技发展太快,市场过于饱和而引起的。解决之道唯有要么放慢科技研究步伐,要么扩大市场。降息有帮助,但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挑战还是机会?

  中国政府由于采用了正确的对策,使得中国成功地避免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并为稳定亚洲经济做出了贡献。那么中国能不能够成功地度过今年的全球危机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中国不但可以度过此次危机,而且还可以为世界经济的好转发挥积极性作用。

  首先,外贸增幅的降低不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太大的影响。中国政府已经考虑到外贸放缓的可能性,而且过去几年内已经开始重视中国的国内消费市场的经营。由于中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所以外贸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中国政府把十五计划年增长率定在7%就是考虑到要留有余地。其实,这是中国多年前想要达到的合理的和理想的速度。

  其次,今年的危机对中国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科研能力上的差距提供了机会。发达国家由于科技股灾,使得科技企业价值缩水。而且由于前景不明,难以从市场上筹集资金。因此,他们开发新产品的速度就会放慢,能力也会降低。这就为中国的科技企业迎头赶上创造良机。比如,中国在集成电路设计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民众对电脑性能提升的要求不再那么迫切,这就会使得企业如Intel和AMD这样的公司放慢提升电脑运算速度的步伐。而中国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来加快提升自己设计电脑的运算速度。一慢一快,先进同落后的差距就可以缩小。

  第三,中国不存在科技市场饱和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对科技产品的需求潜力巨大。很多产品如电脑的普及率还很低。因此,当发达国家为市场饱和而伤脑筋时,中国的企业却在为如何开发产品和如何占领市场而谋划。比如,信息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面临困境,但是在中国未来5年每年至少还会以25%的年增长率成长。所以,发达国家科技股崩跌应该不会影响到中国的科技领域。相反,中国的科技创新还应该加快。这将会提高中国科技企业的整体实力。

  第四,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要把科技创新作为21世纪中国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对一切能够提升中国科技研发能力,增强科技企业实力的机会都不会放过。2001年的经济虽然会对中国的外贸带来一些冲击,但是却能够帮助中国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科技研发上的差距。这符合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大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说,2001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利要大于弊。中国政府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六,中国如何抓住机会

  最后,就解决2001年危机的对策提出一些意见:

  首先要加强宣传。中国政府在评论2001年经济形势的时候,要表现出积极性的态度。通过强调正面因素来稳定人心,稳定国际上对中国的信心。中国政府可以强调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对外贸依赖不大。

  第二,外贸增幅的放慢是合理的,意料之中的。

  第三,中国的科技产业不受发达国家科技股市场崩跌的影响。

  第四,中国的科技市场潜力巨大,科技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第五,欢迎各国科技企业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开发中国的市场。

  这样的宣传将会给发达国家那些因市场饱和而走投无路的企业提供一个发展方向,有利于吸引外国投资。

  其次要密切注意外贸的变化。如果全球经济进一步衰退,甚至达到人民恐慌的程度,中国的外贸受得影响可能会加深。如果出现进口增,出口降,那时就要采取措施保护中国的经济秩序。

  另外还要经营好中国的大市场。外贸问题受到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不是自己能够完全掌握。但是,中国的国内市场是可以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的。在全球经济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应该重视对自己国内大市场的经营。应该想办法拉动内需。特别是要研究如何才能促进民间投资。在这方面,本刊在上期提出的“经济大赦”的设想应该值得仔细研究。必须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

  在目前全球经济秩序混乱的情况下,对加入WTO的进程可能要放慢。在全球经济衰退时加入WTO在时机上不妥当。最好等到经济恢复稳定的时候才加入。这就像公司上市,一定要选好时机。

  七,对美国的建议

  对美国方面:由于科技股的崩跌主要是市场饱和因素而导致的,降利率恐怕就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必须要想方设法来为美国科技产品扩大市场。而中国的人口众多(中国的市场规模理论上比美国大三倍),而且科技产品覆盖率还很低,因此美国政府应该努力为美国企业开拓中国的市场。下面是可以采用的几个步骤:

  第一,明确宣布支持中国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考虑废除“台湾关系法”,停止对台军售活动。停止一切不利于中美关系的行动。如此才能够争取中国政府和13亿中国人民的好感,才会有利于美国企业在中国开拓市场。

  第二,停止在农业问题上纠缠,尽快地同中国达成加入世贸组织协议。农业对美国的经济并不重要,目前需要尽快挽救美国的科技企业。这才是美国的命根子。因此,尽快让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就可以早日为美国高科技企业打开中国的市场,才能够解决美国的科技市场饱和问题。这样重要的机会不抓住,却在无关紧要的农业等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是舍本逐末么?

  第三,废除一切向中国输出高科技设备的法规。美国的高科技企业需要市场。中国的市场那么大,却通过一些过时的,毫无意义的禁令来束缚它们。这种做法值得检讨。中国市场巨大,而且科研水平正在突飞猛进。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如果再被僵化的意识形态和反华势力的无知而捆绑,失去经营中国市场的机会,那将来无论在生产能力,市场经营能力上和研发能力上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就不是不可能的了。

  结论

  总而言之,2001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是由科技的过快发展和市场饱和引起的。这样的危机靠降息无法解决。唯一的解决之道是开拓市场。但是,如果危机进一步深化,可能会迫使各国采用市场保护的政策,这将使得高科技市场更为萎缩。中国市场巨大,科技产品仍然是供不应求,将来的几年内科技产业仍然会快速发展。可以预见,未来数年的科技产业前景是“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的科技产业将维持高速发展,并尽一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中国的发展也必然会增加对科技产品的需求,这就为发达国家的科技产业提供了走出怪圈的机会。所以,说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希望不为过。(作者张庆松博士为历史学者,洛杉矶美国华人研究所所长)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聊天室】【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会爆发全球经济危机吗 (2001/03/20 07:04)
观察:俄罗斯离新经济危机并不遥远 (2001/02/09 06:59)
热点分析:亚洲经济危机卷土重来? (2000/08/20 08:47)
韩国央行行长:韩国不会再发生经济危机 (2000/05/25 10:31)
亚洲经济危机不会再现 (2000/05/24 11:28)
西方国家有人认为:美国可能会出现经济危机 (2000/03/15 13:12)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美军侦察机撞毁中国战机事件
春游前别忘了看看“北京郊区旅游手册”
同学们在等你呢! 快来新浪同学会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新浪网有奖聊天再度出击天天送手机!
情感专题:贫穷的爱情你要不要?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700条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财经频道意见箱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