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粮食生产,“九五”纲要提出,重点任务是,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而“十五”纲要则是这样表述的: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种植业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
“两会”期间,在《两会特刊》做编辑,前方记者发回的稿子,有不少是关于餐桌质量的。
“餐桌”质量陡然成为热门话题,说明了什么呢?
翻开历史,即使在汉唐盛世,“饿殍盈野”的记载仍不绝于书。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与饥馑搏斗的历史。解决温饱,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靠树皮、观音土充饥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但食品短缺的阴影,一直如影随形地伴着我们。记者查阅了从“一五”到“七五”的“国民经济发展纲要”,这些纲要,无不把增加粮食产量作为首要的目标。
“七五”、“八五”、“九五”,随着岁月的流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上台阶,终于,温饱已经不是奢望,“十五”计划纲要自豪地宣称:“九五”期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伴着新世纪和煦的春风,人们已不满足于温饱。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坦代表建议: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应让隐性污染远离老百姓的餐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生理研究室主任高丽朴代表说:现在市场上卖的大多数农产品没有产地标识,碰到有问题的产品,对产品怎么处理,对产地怎么处理,无法可依。应该尽快出台“农产品安全生产法”,严格规定:没有产地标识,不经过专门检测,农产品一律不准直接进入市场。
从重“量”到重“质”这一发展历程,无可辩驳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农业已经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王慧敏)
《人民日报》(2001年03月26日第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