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观点分析 > 正文
热点关注:日本“质量神话”破灭了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1年03月23日 14:10 中国经济时报

  80年代,许多人都会以自己拥有一台“索尼”、“日立”或“东芝”产的彩电或其他家用电器而感到自豪,其原因就在于日货质量好。正因为质量好,便以为日货什么都好。但由于最近日货在中国出了一系列问题,就觉得日本“质量神话”已经破灭,所以又把日货贬得分文不值。我认为以上两种心态都不太合适。

  导致日本产品质量下降的两个原因

  事实上,任何一种产品,或者任何一批产品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合格或百分之百高质量。国货是如此,外货是如此,日货也如此。日货不仅在中国市场出过问题,在本国市场,在美国市场也出过问题。实际上80年代的日货也不见得没有质量问题,只不过是由于人们对该商品的有关知识的局限等各种原因,没有发现而已。本来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应当是正常的问题,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这次日货在我国连续出现质量问题,之所以产生震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许多消费者对日货过于迷信,自己曾迷信过的产品出了问题,心理反差太大。在人们的心目中,日货的质量是高的,高质量的日货就不应该出质量问题。其实错矣,任何国家的产品,任何一个企业的产品都可能有质量问题。如果你能以这样的平常心来看待这个问题,你就会平静多了。

  产品质量高与不高是个相对概念,不能因为日本产品出了一些质量问题,就把日货看得一无是处。总体上来说,日本产品的质量是很高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近年来,日本产品的质量问题频频出现,特别是最近在我国连续发生了多起质量问题,人们不得不承认与过去相比日本产品质量有所下降。那么导致日本产品质量下降的原因何在呢?以近年来日本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为背景,谈两个原因。

  其一,日本终身雇佣制的崩溃。长期以来日本的大企业一直实行“终身雇佣制”的人事管理制度。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工资制度、企业工会制度并成为日本经营的“三大法宝”。所谓终身雇佣制是指一个人在毕业后,一旦进入公司,将在这家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为止,而公司不能以非正当理由(如犯罪、违纪)开除职工。从企业方面看,一般来说,日本的大企业都非常重视对员工的职业培训,为员工的技术教育要付出巨大投资。因此,公司在收回教育投资之前,并不希望员工离开。企业注重人才,在经营管理上以人为本。从员工来说,正因为有了终身雇佣的保障,对公司的“忠诚心”油然而生。再加上年功序列工资制度的作用会使许多员工“从一而终”,跳槽的员工不是好员工,这已成为一种基本理念。正因为员工不想再嫁他人,对公司的工作往往是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一生将与公司荣辱与共,这样才会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正因为员工都具有这种意识,所以在工作中才能相互协作,形成了“团队精神”。可以说,员工的归属心、忠诚心和责任心是日本的产品能够取得高质量的基本前提。

  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之中,由于企业经营难以扩张,就业压力增大,众多的企业开始对终身雇佣制进行改革,大量裁员,使失业人员剧增,失业率不断攀升。满世界都在喊废除终身雇佣制,而且不断有企业宣布裁员计划,搞得人心惶惶。不久前三菱汽车公司宣布裁员9500人。试想,当一个员工随时都有可能被解雇的话,他还会对这个企业有“忠诚心”么?当一个员工在明天,或者在一个月之内,将要被解雇,如果他是一个质量管理人员,他还会对这个公司的产品质量那么在意么?如果他(她)是一个加工工人,是一个装配工,还会对那么十二分地认真加工和装配么?目前,日本对旧的雇佣体制正在进行改革,而类似美国的那种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新的体制又没有建立起来,出现一些阵痛、带来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员工在短时期内,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对生产以及产品质量不可能不产生影响。

  其二,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建立大量海外生产基地。许多产品,或者零件是在海外生产基地生产的,或者是在海外组装的。我并不是说海外的员工,例如东南亚各国、中国等地的员工就要比日本员工差多少,但应当承认,从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上看,还是有差距的。此外,日本产品的异地生产,零部件的长途运输,管理人员、现场工人在语言、文化等差异的存在,与单纯在日本国内生产相比,产品质量管理的难度肯定会加大。这恐怕也是导致日本产品质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当然影响日本产品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使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方面原因也还有许多,因篇幅所限只谈以上两点。

  日本产品实行分级管理的做法已经过时

  日本实行商品分级管理,对中国市场投放的商品并不是日本的一流产品,由来已久。原因也很复杂。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日方认为我国购买力水平低,其二是对我技术封锁。

  关于第一点购买力水平问题,我们不能不承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购买力水平确实很低。一流的高级产品,生产成本高,售价自然高。购买力水平低的地区,高价产品销不动,厂家和商家自然不会盲目投放,而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投放适合于这一地区低挡产品,或比较落后的产品。但岂不知,中国在上升,中国在变,特别是中国城市消费群体的消费质量在迅速提高。而日本仍用20年前或10年前的眼光看待中国,老以为中国是世界的农村。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事实上,现在虽然中国农村的购买力仍然很低,但城市的购买力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仅仅是我国的城市人口就有3.7亿,这个数字是日本人口的近3倍。最近几年,我国城市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提高得很快,其中京、沪、穗等省会城市的相当部分人口已经不低于的平均消费水平。虽然日本许多大企业和商社在中国设有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但对中国市场的巨大变化仍缺乏全面和客观的了解。

  关于第二点日本对我实行技术封锁问题。我觉得这一点也有可以理解之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企业也不愿意将自己最先进的技术告诉别人。向一个地区或国家投放自己最新一代产品,实际就等于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的新技术暴露给对方。但日本向中国封锁技术远不止于此,而总是希望中国对日本的追赶变成等距离追赶,也就是说日本永远要领先中国10年或20年。因此日本提出了所谓亚洲“雁形结构”发展模式。具体说来,日本为雁头,搞高、精、尖开发研究和高级加工等,接下来是亚洲“四小”,搞次级开发研究和高级加工、商贸等,再接下来是东盟部分国家,搞较高级的生产加工,最后是中国和越南,只能进行一般性生产加工和初级加工。中国在技术上落后于日本10年或20年,在一定的时段内是可能的;所谓“雁型结构”,在国际分工理论来说,在一定时期内也有其合理性,而且也是能够存在的。但不能将其固定化。中国在技术方面永远比日本落后10年或20年,这怎么可能呢?因为中国在迅速发展,中日之间的距离,只能一天比一天缩小。而“雁型结构”只存在到1990年左右,中国就已经不是雁尾了,因为她在前进,目前基本已经与东盟部分国家处于同等发展水平,有些领域甚至接近“四小”的水平。中国在发展,中国在变,而且将要变得越来越好,这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现实,日本也应该正视和接受这种现实。只有这样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才能健康发展下去。

  我们还不能不看到,日本实行的商品分级管理制度,只能将自己的夕阳产业和落后产品推出海外的做法,引起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反感和不满,失去了很多在这一地区的发展机会,也给自身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严重地影响了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旧的产业不能转出去,新的产业就无法发展。不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更新,就不会产生新的增长点。这一点,日美之间形成鲜明对比。美国正是抓住了机遇,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网络经济,才赢得了90年代的繁荣,而日本则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落后了一步,结果造成了90年代的大萧条。

  日货在中国出了一系列质量问题,虽然是一件坏事,但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对企业也敲了一个警钟,对产品的管理一时一刻也不能松懈。过去产品质量高,那只能代表过去。顾客是上帝,中国的顾客也是上帝。不管你是谁,如果你不把上帝当回事,上帝就不买你的账。我相信日本的有关企业能够吸取这次深刻的教训,更准确地认识和掌握中国市场的变化,这样做,有利于今后中日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同时,这件事也给中国市场的变化,这样做,有利于今后中日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同时,这件事也给中国的企业敲了一个警钟,现在中国消费者的水平在提高,对平均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比我们高得多的厂商已经在说“不”,中国企业更应该有危机感,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要想生存必须靠质量。顾客是上帝,只有善待上帝,才能有发展。张季风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聊天室】【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评论:谁打破了“日本制造”神话 (2000/12/05 11:05)
漫画:质疑“日本制造”的质量 (2001/03/12 17:39)
日本制造引发贸易歧视与公平消费大讨论 (2001/03/12 07:40)
“日本制造”再惹祸端 奥林巴斯被告侵权 (2001/03/11 10:08)
“日本制造”频频出事 专家称绝非巧合 (2001/02/25 10:54)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世纪盛典倒计时--2001奥斯卡奖完全接触
新浪汽车频道改版:汽车新闻 用车修车…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男人女人频道倾力推出爱情小说连载
组图:超级名模王海珍展示世界足坛经典队服
时尚组图:人体艺术写真获奖作品展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700条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财经频道意见箱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